《卓越新聞電子報》自七月起成立「事實查核打假專欄」,每週至少一篇好文章,和大家一起探索事實查核,共同打擊假新聞、假訊息。重量級開場第一篇,讓我們來一起聽沈伯洋(Puma)分享「假新聞與資訊攻擊」。

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於5月31日在國家戲劇院一樓的戲台酒館舉辦「假新聞與資訊攻擊」講座,邀請現任國立台北大學助理教授的沈伯洋主講。內容包括:中俄資訊攻擊之異同、混合戰模型、資訊攻擊的手法與目的以及反制策略等,洞見深刻,極具啟發性。

沈伯洋筆名「撲馬」(Puma),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留美獲得美國加州大學犯罪與法律社會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刑法、法律社會學、刑事政策、以及白領犯罪。

資訊攻擊的成型

沈伯洋表示,以往在理解資訊戰時,都認為是有網軍的攻擊,因此搞清楚「中共到底哪幾個部門有網軍?」就成為第一個需要釐清的問題。

中國有網軍的部門包括公安部國安部,以及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各省網軍。公安部主要是對中國內部;國安部則屬於我們熟悉的駭客攻擊,如攻擊石門水庫或電廠,他們最常作的就是攻擊台灣健保、監理處及戶政資料庫,原因在於這些資料作為資訊戰基礎的重要性。

目前跟資訊戰的網軍分為兩種,一種是省籍的,裡面很多人是兼職,所以很多時候攻擊是從下午五點之後開始,因為他下班了,攻擊到九點就休息,力道非常貧弱,像之前許多買粉專的案例就是這種兼職型的網軍,基本上不足為懼。另外一種在2015年集結成軍的是在解放軍中戰略支援部隊的網路系統部

沈伯洋指出,解放軍編制在2008、2015、2017年都有過改變,其中以2017尤為重要。情攻法修法後,公司企業可設有有黨支部,如此一來解放軍就能夠取得該公司擁有的台灣資料。按以往的經驗,打資訊戰最厲害的都是公司企業,若這些經驗與技術被中國吸納,資訊戰的強度就會大幅提升。

中國共產黨於富士康南寧、鄭州兩科技園區的活躍活動。

統戰部在解放軍的戰略支援部中設了一個基地」,沈伯洋說:「以台灣的方式比喻,就好比國防部在教育部底下設了一個基地一樣奇怪,但就是這樣的橫向聯繫,使統戰部蒐集的資料能被解放軍的網軍使用。本來統戰部沒有網軍,但有了這樣的橫向聯繫,加上公司的技術,整個資訊攻擊就會成型。」

中國與俄羅斯的資訊攻勢之異同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對俄羅斯資訊攻擊的研究,但俄羅斯對其他國家的攻擊有許多面向跟中國完全不同;此外美加澳所面臨中國的資訊攻擊大多偏向統戰部2008年大外宣(中國對外宣傳大布局)的類型,套在台灣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中國在台灣的某些支線則是其他國家不了解的,例如宮廟系統、里長系統、同鄉會系統、組合型黑道、組織型黑道…等等。這也是美國智庫要將俄羅斯資訊攻擊的模型套用在台灣時,無法符合相應的原因。

資訊戰對於投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認知偏誤上。以俄羅斯為例,在干預美國大選時,會依受眾的種族、性別、意識形態等屬性分為十幾個群組,每個群體都用不同的粉絲頁丟資訊,也就是分層受眾(Target Audience, TA)。「這些本來都是商業行銷手法。」沈伯洋說:「以台灣來說,密訊(內容農場名)有些人聽都沒聽過,有些人一天看到二十則以上的密訊貼文,他們怎麼知道誰是目標受眾?都是靠演算法。」

資訊操弄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本來已經有刻版印象的人,另一種是對游離民眾,這類人需要更長時間的資訊戰才能改變他的想法,打法完全不同。資訊戰最主要的打法就是藉由鞏固既有的想法,激化對立。

過往解放軍政工局文件即顯示,對台資訊攻擊之目的在於造成藍綠對立。俄羅斯也一樣,每次操作議題,都是要讓黑人白人更分裂,讓民主制度變成民粹,讓民眾都認為對方陣營是無法溝通的。一旦成功,國家就變得很容易裂解與攻打。

侵略的模型:混合戰

沈伯洋介紹,俄羅斯有所謂混合戰的概念,在其模型中,非軍事力量與軍事力量比例為4:1,非軍事力量為主要攻擊,軍事力量主要是威嚇以及最後佔領。非軍事力量包括外交戰、貿易戰(經濟制裁)、金融(幣值)戰、資訊戰則橫跨軍事與非軍事力量。

混合戰綜合性結合了傳統與非傳統的戰爭工具。圖:慕尼黑安全會議(MSC)2015年報

佔領一個國家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為出兵佔領、二為和平協議。要併吞一個國家須要以上條件皆配合。例如中國在斷我邦交國前五個月就會發「台灣花太多錢在邦交國」這樣的消息。激化對立的手法甚至可以細緻到在台派內部分為華獨與台獨。要抵禦這樣的攻勢就必須對混合戰的概念有所理解,若只看資訊戰就會失去全貌。

舉例來說,兩年前,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中國隨即打出「菲律賓80%男同志有愛滋病」的新聞,一次扣合疾病,東南亞國家刻板印象、同志刻板印象等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表面上看起來政治性不高,但伴隨一定頻率與週期,換標題再打一次,效果就非常驚人。

沈伯洋說:「在認知領域操控的部分,攻擊本身的目的就是期待回擊」。譬如假新聞指出,台獨份子在車站放炸彈炸死10人,政府回應既無死傷也無炸彈,第二波假新聞就會說,其實是毒煙霧,政府再度澄清後,第三波就會宣稱是在私密社團看到有人談論此事。炒高新聞熱度之後,真假已經不重要,目的在於傳達背後的意識形態,即「台獨份子很激進」這樣的印象。

「一旦這樣的刻板印象、心理卡榫扣出去,在心理學上來說就是先講先贏。」

從建立信任到打破認知

沈伯洋表示,要使假訊息由開放群組(如臉書)進一步擴散,就要藉由封閉群組,例如whatsApp。第一步就是製作長輩圖,每天道早晚安,甚至會提供就業或諮商資訊,以建立信任機制,之後再作假新聞。選前六個月開始攻擊主流媒體,指控其為假新聞,打汙泥戰。

俄羅斯利用資訊戰打壓希拉蕊,造成希拉蕊跟川普一樣爛的印象,以台灣的典型來說,就是「藍綠一樣爛」,之後再訴求「因為兩人一樣爛,所以我們都不要投票」造成後來黑人投票率創20年新低。

2016年美國大選前一位華盛頓大學教授的研究顯示,在以往,就算是黑人議題,左派右派多少還是有溝通的空間,但當他用20萬則推特貼文進行分析時,發現兩邊已完全無對話基礎,產生極化現象。

「對立在民主社會應該要有對話基礎,極化現象會破壞這一點,社會越亂,越容易進攻。」

極化現象破壞了對立在民主社會對話的基礎。圖:陳洧農攝

網路之外:資訊戰的地面滲透

沈伯洋指出,美國追查爭議訊息的流線最後追到馬其頓,卻發現該行銷公司除了俄羅斯之外也收了美國左派右派的錢。在台灣也是一樣,若追查那些裂解台灣、製造對立的術語,找到最後就是台灣的行銷公司。

被懷疑的那幾家公司,付錢的都是台商。台商宣稱他就是支持某候選人,這種情況下要怎麼宣稱是受中國影響?即便該台商在中國取得某些利益,也無法證明他在中國得到的利益就是他拿來付行銷公司的錢。就算查到了,也會面對馬其頓那樣的問題:藍營和綠營也都付錢給同一家行銷公司。

在台灣,有一群類似粉專的系統很天然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也就是:宮廟、里長交流、同鄉會、學術交流群組。「這些群組每個都是意識形態相同的一群人,都已經有在地的信任機制。所以要研究中國模型一開始必須從地面著手。」

台灣的微信用戶約300多萬,Line用戶超過千萬,但是從Line流出的爭議訊息大多來自微信。前述的村里長群組當中有許多是所謂組合型黑道的轉型,經追查其金流後可一路從台商查到中國再查到解放軍。此外,媽祖遶境也是地面滲透重要的一環,牽涉龐大的經濟利益。

新型資攻的SOP:主觀故事→內容農場→政論傳出 

沈伯洋介紹道,有一種新型態的攻擊模式,從頭到尾都是空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阪關西機場事件,該假新聞源頭是河南網紅。網紅以第一人稱觀點寫出假故事,甚至有假影片跟假照片。之後,作為內容農場的觀察者網把故事寫成新聞。民眾在網上討論後,接下來,更進一步促其發散的關鍵,就是政論節目。政論節目會直接以受影響的民眾意見作為討論素材,形成輿論攻擊政府。

經研究後發現,這套作法已經是SOP,2008年後每次國外有災難就會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先寫主觀故事,再由內容農場報導,然後設法把這個訊息打出去。

內容農場所產製的內容在台灣要被傳出,通常是靠政論節目,而不是新聞。台灣主流的內容農場大多在新、馬以及保加利亞。它們穩定地生產新聞,作法就是轉載其他報紙,改了更聳動、更具爭議性的標題後放到台灣粉絲專頁。粉專的經營與內容農場若能同步,政論節目就能把這個資訊當作「網友意見」放到節目中談。

反制:四條戰線

沈伯洋表示,有了對資訊戰模型的了解後,便能擬定對策,以下四條戰線,是目前的反制策略:

  1. 追查和比對:包括不同報系(中時、環球…等)的自然語言比對,地面滲透(宮廟、村里長系統等)以及內容農場的追查,目的在於蒐證與模型的破解。
  2. 內容生產:剖析目前所了解的資攻型態,並將相關文獻作成摘要。
  3. 行銷(宣導推廣):將摘要轉譯,以一般人能理解的方式對大眾宣導,包括配合公民陣線如假新聞清潔劑、全台兩千場擺攤、鄉土劇等等。
  4. 法律政治:包括國安法、廣電三法、登記法等透明化法案,藉由讓民眾了解發言者背後的金源,達到在不作言論審查的前提下讓民眾能夠作出正確的資訊判讀。此外積極促成亞洲混合戰威脅對策中心的成立。

沈伯洋表示,這四條反制戰線的目的不是要散播恐懼,而是希望讓民眾在政府還沒動起來之前能知道威脅在哪裡。「我們知道有這樣的威脅,只要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並有所作為,就能擋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