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社交時代如何與讀者交往? 運用媒介達成傳播目的才是關鍵

2024 年 07 月 1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文章封面底圖為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donation

呂知亭|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的Media Talks媒體沙龍論壇,2024年以「我們世界與下一波新聞業We World and Journalism Live!!!」為主軸,第二場講座邀請了《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創辦人暨法客電台主持人楊貴智,並由政大傳院副教授方念萱擔任主持人。兩位講者以「新聞社交時代?報導者與法客電台如何交往讀者」為題,分享他們在數位時代與讀者聯結的經驗與策略。

「讀者在哪裡?」主持人方念萱在開頭拋出了一個只要是媒體從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找到讀者、留住並與他們交往也是在如今新聞社交時代非常重要的課題。

政大傳院副教授方念萱擔任主持人,她在引言中提到媒體從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讀者在哪裡?」,如何留住讀者是新聞社交時代重要課題。(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政大傳院副教授方念萱擔任主持人,她在引言中提到媒體從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讀者在哪裡?」,如何留住讀者是新聞社交時代重要課題。(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李雪莉:突破社群離散—創新敘事、分眾對話與深度連結

李雪莉身為《報導者》的總主筆,新聞產製是她的專業,在過往的講座中也大多分享這方面的經驗。但自去年九月兼任營運長後,她開始投入更多時間與讀者互動。針對如何在新聞社交時代交往讀者的問題上,李雪莉用「種種可能」來回應。

這一表述不僅是字面上的含義,同時也引用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詩作《種種可能》。她改寫了詩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職業感悟:「我偏愛跑新聞勝過推廣新聞;我偏愛採訪更勝於交往。」她表示,從一位專注採訪的記者轉變為需要與讀者密切互動的角色充滿考驗,但也讓她在如何與讀者交往上獲得了更多的體會和收穫。

在社群媒體時代,《報導者》積極經營Facebook、Instagram、X等平台,以觸及更多讀者並引導他們進入官方網站獲取資訊。然而,各平台的機制使《報導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出現了屏障。李雪莉分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一篇報導,指出近年來社群平台不再主動推播新聞媒體內容,且演算法正在導向「去社群化」,向使用者推送的內容更傾向根據個人興趣圖譜而非社交網絡。這種公共與社群的離散現象,使得社群平台對新聞媒體的宣傳紅利消失,甚至變得限制重重。

在現今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控制與閱聽人注意力的競爭下,2022年到2024年間,《報導者》Facebook粉絲專頁的觸及率以25%的比例懸崖式跌落。面對離散的社群與公共性,李雪莉強調,《報導者》做的就是「堅持不變做新聞的方式和態度、實事求是」,專注於深度的報導內容,將記者從點閱率的漩渦中釋放。

李雪莉說,《報導者》堅持做新聞的方法及態度,專注於深度報導,讓記者不再受制於點閱率。(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李雪莉說,《報導者》堅持做新聞的方法及態度,專注於深度報導,讓記者不再受制於點閱率。(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不管你現在用的是什麼樣的媒體,其實你都在交一個朋友,而那個朋友在投遞一個世界觀。」李雪莉將經營媒體比喻為交朋友,透過報導號召相同信念、關心公共議題的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當《報導者》在處理有影響力的議題,並且這些報導能帶給讀者感動和改變時,他們就會用贊助的方式來支持媒體。此外,《報導者》內部每個月都會整理贊助者的回饋給同仁們看,藉此了解讀者、聆聽他們的聲音,並與他們建立更深的連結。

面對新聞社交時代的挑戰,《報導者》除了維持深度報導品質外,他們還致力於創新多元新聞敘事。李雪莉說明,「當我們作為一個網路媒體,如果每一次的故事都是照本宣科、不斷複製自己的時候,你的讀者也會厭煩。」她分享了《報導者》為此做出的許多新聞敘事創新實驗,例如台灣第一個急診室新聞遊戲、結合大量地圖系統的濫倒廢棄物專題,以及加入3D建模的中國盜砂專題等。

建立與不同分眾的對話也是《報導者》交往讀者的策略之一。《報導者》依據年齡分類客群,針對青少年與兒童推出《少年報導者》,同時也運用各類媒介,包括Podcast、實體書籍、雜誌、漫畫、擺攤活動等,去接觸不同讀者,企圖將議題擴散給關心的讀者們。

李雪莉在分享中提到了一項有趣的發現,來自《少年報導者》與中央廣播電台合作推出的十種語言讀報Podcast節目。在這個節目中,他們意外發現,點閱率最高的語言是粵語。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特定語言群體的強烈需求,也讓《報導者》認識到了一個新的市場潛力。她表示,「當我在交往讀者的時候,也在發現一個新的市場,或是在一個新的世界,知道我的讀者到底是誰。」

對李雪莉來說「讀者跟媒體是一個價值對接的過程」。她認為,《報導者》的核心價值在於對公共議題的深度探討及對人事物的持續關注。在與讀者交往的過程中,《報導者》透過多種可能性與讀者互動,藉由共同的價值觀彼此召喚、確認行動,甚至帶來實質的改變。

楊貴智:走出虛擬框架,建立真實連結

十年前,《法律白話文運動》從Facebook臉書粉專開始,作為網路媒體一直存在於虛擬空間裡。楊貴智表示,對讀者來說,《法律白話文運動》並不是一個在實體世界中具體存在的媒體,也不像傳統媒體那樣鮮明地留在現實中。如此虛無飄渺的存在也導致了他的不安,楊貴智坦言:「有一天法白如果不紅了,其實他就消失了,甚至就好像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因此,針對如何交往讀者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該如何讓別人認識並記住《法律白話文運動》。

楊貴智分享當初取名《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原因,是希望讓讀者感受到法律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希望透過解釋新聞事件涉及的法律問題,帶給大家一些法律知識與觀點。因此,為了實踐將法律推廣出去的核心理念,《法律白話文運動》在內容分享上強調去脈絡化,以一篇社群貼文字數不超過800字為原則,致力於用簡潔明了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傳播法律知識的目的。

楊貴智也非常好奇《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受眾群體都有哪些特徵,他與團隊分析後發現大致上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對法律及人文社會議題有興趣的學生;第二種是想知道如何用法律理解並討論身邊事情的上班族;第三種則是想要拓展視野的法律專業人士。

楊貴智說明取名《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讀者能理解法律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同時用簡潔的方式達到法律知識傳播的目的。(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楊貴智說明取名《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讀者能理解法律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同時用簡潔的方式達到法律知識傳播的目的。(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那該如何去找到這群受眾?楊貴智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強化與讀者的互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目前,《法律白話文運動》每發布一則貼文,都會要求至少有一位成員在貼文下方留言,來間接強調《法律白話文運動》背後是由真實存在的人所經營,而不單單是一個抽象的符號,用楊貴智的話來表示就是「刷存在感」。

但在與讀者交往的過程中,楊貴智也曾遭遇許多挑戰,在內容創作上,他發現自己想傳達的理念和知識有時難以被讀者立刻理解和接受。例如,《法律白話文運動》Podcast頻道《法客電台》曾因為邀請林飛帆作為受訪者,被讀者貼上政治色彩的標籤。近期,他們也嘗試前往法院第一現場,將當下的情緒與感受轉化成資訊帶回來給讀者,希望能藉此找到司法新聞的創新,但卻因此被批評內容農場、太情緒化等,這都讓楊貴智感到挫折。

在經過調適及更多經驗的累積後,楊貴智對如何交往讀者有了不同的感悟,他表示:「與其說是在找讀者,不如說是在找那些願意跟我們一起成長的人。」從過去不斷摸索受眾是什麼樣的人,到如今他思考的是,要用什麼樣的形象去吸引大家願意留下來跟著他們一起成長。

最後,楊貴智提到,《法律白話文運動》為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長期積極地參加各種實體活動並設置攤位,把握與讀者互動的機會。透過這些活動,他們希望能從讀者的手機螢幕中跳脫出來,成為一群可以互動、被大家認識並接觸到的人,從而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親近感。

與會的觀眾提問,如何去接觸目前已知受眾以外的其他族群?楊貴智認為,目前要觸及更多陌生人認識《法律白話文運動》,已經很難單純透過網路來實現。他表示:「如果要能夠接觸到不一樣的人的話,就必須要去做不依賴演算法的方式。」在演算法的限制下,只有特定且重複的群眾會被推播到相關內容。因此,他們目前採取的有效解決方案是通過線下擺攤、參與其他Podcast節目來吸引更多異質的讀者。

李雪莉也同意,與其他節目搭橋合作確實是有效的方法,去到別人的「客廳」進入他們建立好的場域將《報導者》介紹給這些可能不曾接觸過他們的觀眾,同時也將那些被社群分散的群體重新找回。

談及Podcast與平面報導的差異,李雪莉解釋,由於Podcast的日常收聽情境不同,內容規劃上不能像文字新聞那樣具有高知識密集度,需要更多的感性元素。因此,《報導者》在Podcast選題上會更多地融入故事和情緒,來引出人與人之間的共鳴。楊貴智則表示,Podcast聽眾有可以長時間收聽的特性,因此他會選擇將需要詳細講解的內容放在其中。但他也強調,媒介只是與讀者溝通的形式,如何運用這些形式來達到傳播目標才是關鍵。

本場Media Talks沙龍吸引許多聽眾與會。(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本場Media Talks沙龍吸引許多聽眾與會。(照片由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