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應對受眾迴避新聞的七種方法


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討論在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狀況愈來愈嚴重的現在,記者或新聞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做些什麼來因應此問題。
過去研究指出,持續性和選擇性的新聞迴避比例皆在上升。在研究範圍內的46個國家中,超過三分之一(36%)的人表示,他們有時或經常迴避新聞,因為他們覺得新聞令人沮喪、無關緊要或難以理解。許多人抱怨新聞太多讓他們負擔過重,或者面對全球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
這個消息或許讓許多新聞工作者感到焦慮或困惑,進而想尋找更好的方法來創造、包裝和傳遞新聞內容。但要如何在不降低簡化新聞內容的情況下,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呢?本文討論了解決新聞迴避問題的七種新興策略。
1. 保持簡單、簡潔和有用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阿特金斯(Ros Atkins)在最近出版的書《解釋的藝術》(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中談到了使用短句的價值,以及要仔細思考哪些內容可以省略,哪些內容可以保留。他針對派對門(Partygate)醜聞所撰寫的解釋性新聞在BBC上有高達數百萬的瀏覽量,同時也證明他是以壓縮、循證的方式剖析複雜問題的典範。
編按:派對門醜聞是指2020年至2021年COVID-19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英國政府與保守黨官員舉行派對及其他聚會所造成的一項政治醜聞。 當時英國的防疫政策導致絕大多數的聚會被禁止舉辦。 雖然英國政府也爲防疫實施了數次封城政策,但其仍於唐寧街10號及其花園和其他政府大樓違反防疫規定舉辦集會。
在資訊非常豐富的世界中,重要的是要管理和節省,而不是浪費人們的時間。在新冠肺炎期間創立的英國新聞電子報《知識》(The Knowledge)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 只要花五分鐘,就能得知熱門新聞、新觀點、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內容,和精心設計的插畫。這已經吸引了125,000名讀者——是18個月前的兩倍。
2. 製作能震撼人心且引起共鳴的人物故事
「即使我們作為記者只看到絕望與悲觀,人們仍然在尋找希望和靈感。」這是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的一位高階主管,在波昂研究所(Bonn Institute)的一次培訓中說的話。他們提及其製作的一段關於烏克蘭救援隊如何幫助土耳其地震受害者的影片。
這是震撼人心的故事例子之一,即使面對一個可能會讓人們想轉身離開的消息,這些故事也可以吸引觀眾並賦予他們一種使命感。當媒體試圖避免因加沙戰爭等複雜議題而產生的新聞疲勞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篇關於以色列/巴勒斯坦游泳俱樂部的文章可作為另一個參考例子,說明複雜的故事如何更加貼近人們,與他們的生活更相關且不抽象。
3. 傾聽觀眾意見並採取行動
練習傾聽可能是縮小受眾需求與媒體提供的內容之間差距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幾年前,《赫芬頓郵報》(HuffPost)編輯波爾格林(Lydia Polgreen)開始與「非新聞受眾」(un-newsed)交談,以了解為什麼他們認為像《赫芬頓郵報》這樣的媒體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雖然事實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們不足以吸引新聞迴避者或與外界脫節的人。 他們發現,情感、幽默和同理心對這個群體而言尤其重要,並因此實施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
由斯滕博姆(Agnes Stenbom)領導的媒體集團施伯史泰德(Schibsted) IN/LAB團隊,在傾聽「新聞局外人」(news outsiders)——反疫苗者、地平說者(flat-earthers)以及年輕消費者的意見時,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許多媒體都借鑒了這些見解。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最近推出了「PlanD」,要求讀者提出問題,然後由團隊進行調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如何傾聽受眾的心聲,並讓他們一起參與,做他們真正關心的事情。
其他媒體正在使用資料來更接近受眾。 使用者需求模型(user needs model)最初由英國廣播公司BBC開發,並由希什金(Dmitry Shishkin)等人建立,已被一些新聞機構採用。在許多情況下,這導致委託製作的報導中,向人們介紹最新進展的報導越來越少,而解釋背景或讓人們對世界感覺更好的報導越來越多。
4. 認真對待社群,建立多樣化的新聞編輯室
建立更多樣化的新聞媒體不僅僅是為了平等,它還關係到如何觸及以前避開新聞媒體的目標群體。新聞媒體目前沒有接觸到大部分潛在受眾——因為報導被這些人視為無關緊要或對他們沒有幫助。
「城市新聞」(The City)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紐約人民提供獨立的在地報導。 除了關注當地特定受眾的資訊需求外,他們還向受眾介紹他們所在地區的相關報導(例如法律權利)——包括向那些根本不接觸數位新聞的人寄送明信片。 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基礎作法,可以接觸到一致的新聞迴避者並與其建立聯繫。
2月,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使其新聞業與加拿大社會一樣多樣化。其公佈了其第一個國家原住民戰略(National Indigenous Strategy),該戰略是在與全國各地原住民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原住民、因紐特人(Inuit)和梅蒂人(Métis )的領導階層、觀眾、工作人員、內容創作者和媒體產業的其他推動者做出了貢獻,其成果是一項策略,將在幾年內以結構化的方式解決代表性、敘事與和解等問題。這些步驟是吸引更多目前認為新聞不適合他們,並因此經常迴避新聞的人的重要先決條件。
5. 創造更吸引人的新聞形式
路透新聞研究所發現,許多人很難閱讀長篇文章,特別是在手機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喜歡影片或音訊形式的內容,以及為什麼愈來愈多媒體將這些內容納入他們的新聞產製策略。
具有領導地位的法國媒體《世界報》(Le Monde),透過僱用擅長TikTok和其他新興社群平台的年輕記者團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他們產出的結果很有趣、引人入勝,同時也達到解釋新聞的任務。《世界報》在TikTok上有100萬粉絲,在Instagram上有200萬粉絲。
德國電視一台ARD的節目《今日新聞》(Tagesschau)開發了一種專門針對年輕新聞迴避者的新聞形式,在每則新聞故事中混合了影片和迷因、更詳細的解釋,以及加入希望元素。瑞典公共廣播公司SVT最近還開發了一種名為「Progress」的新「建設性」(constructive)短影片形式,探討科學進步如何開闢新機會。例如,家具設計師用蘑菇「種」了一把椅子的影片。 根據他們的研究,這些類型的影片幫助SVT重新獲得了18-40歲族群的影響力和信任。
6. 建設性地重新思考政治新聞
研究表明,雖然政治新聞吸引了許多傳統使用者,但對其他人來說,政治新聞可能會讓他們望之卻步。許多人認為,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吵鬧的政客和選舉賽馬上,而不是解釋個人和社會面臨的重要政策選擇。
德國電視二台ZDF在YouTube上成功實踐了一種替代方法。該節目名為《13個問題》(13 Questions),以非對立性(non-confrontational)的方式,討論了潛在的社會問題,如是否禁止右翼AfD黨等。隨著討論發展,參與者在一塊顯示雙方觀點的板上移動。年輕人尤其喜歡這種有嚴格的規則、大量的多樣性和沒有侵略性的辯論。
一些政治Podcast也試圖使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 《其餘就是政治》(The Rest is Politics)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新聞Podcast。 由來自不同政黨的前政治人物和政治顧問主持,他們「友善地辯論」(disagree agreeably),回答聽眾的問題,並定期進行街訪。 另一個例子是BBC的一個名為《反社會》(Anti-Social)的Podcast,該Podcast圍繞在社群媒體上爆發的文化戰爭議題,並試圖透過引入證據和更廣泛的視角將「憤怒的表情符號(emoji)轉化為理解」。
7. 尋找解決方案和希望
透過以解決方案為基礎的方法,往往能找到新聞中更積極或樂觀的觀點,並且也不代表在粉飾或淡化重要問題。波昂研究所(Bonn Institute)與當地新聞媒體《萊茵郵報》(Rheinische Post)針對門興格拉德巴赫(Mönchengladbach)的重建問題進行了合作。結果發現,以荷蘭的鄰近城市為例,提出「可以從那裡學到什麼」這一問題的文章,平均閱讀時間比其他文章要長。這種新聞也更有可能鼓勵訂閱者進一步閱讀,同時為媒體公司帶來商業報酬。這些媒體不僅需要專注於銷售數位訂閱,還需要降低訂戶流失率。
這種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方法,在氣候報導中尤為重要。在氣候報導中,充滿絕望的敘事往往佔主導地位。但研究表明,這種敘事方式正導致許多人不再關注氣候問題。伍德(Alaina Wood)是一位永續發展科學家、倡議家和氣候傳播者,她非常清楚全球暖化的危險狀況,但同時也意識到需要給人們帶來希望。她的 TikTok(40萬粉絲)和 Instagram(100萬粉絲)專頁因揭穿氣候末日論(climate-doomism)而聞名,其也剛慶祝發行了100期的正面環境新聞週報。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新聞媒體越來越認識到新聞迴避的問題,並開始制定策略來應對它,但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和做法並不容易,因為記者會本能地對在他們眼中試圖軟化或愚弄新聞的方法保持警惕。此外,負面新聞仍然能吸引人們的注意,而更具建設性的方法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至少對於老年群體而言)。商業動機和平台演算法往往促使媒體製作越來越多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受眾的需求其實更低——或者至少要是能節省他們的時間、讓他們變得更聰明的內容。
要解決新聞迴避的問題沒有靈丹妙藥。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新聞迴避者,我們需要許多不同的策略來應對他們。這需要時間,但本文強調的鼓舞人心的例子表明,我們正在取得緩慢但穩定的進展。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台灣媒體信任度僅28% 面臨兩極化以及受假消息威脅
- 氣候新聞影響群眾態度與政策議程 新聞媒體發揮關鍵作用
- 澳洲ABC 新聞以建設性新聞呈現新聞議題與解決辦法
- 傳統媒體逐漸消逝 數位新聞興起 仍無法掩蓋閱聽人迴避新聞的事實
- 新聞不只要揭露問題、還得討論解決方法 美國新聞人提倡「解方新聞學」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