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愛過的社群平台


關於本文:
《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於臉書分享其使用社群平台的心得,《卓越新聞電子報》取得作者同意全文轉載。
最近,獲邀參加幾場「媒體識讀」分享,對象都是中小學老師,因而接觸一些熱情溫暖的教育工作者。在他們眼中,「媒體識讀」的主角戲份,社群媒體已超過傳統主流媒體,原因是,學生們幾乎都在社交平台上。
他們常希望我推薦較可信任的訊息來源,而我的態度通常是:每個人上網的目的、條件、喜好不同,很難有標準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學生在老師的協助下,一起探索,找出最佳資訊組合。
次好的方式,是我提供自己的方法論,老師或同學加減參考,再摸索出一套適合他們的篩濾標準。
以下就是我的方法,我將社群平台分為紅、黃、綠三區,主要判準如下:
- 指標一:是否由演算法主導推播,若是,用戶的控制權有多大?是否保有「只看訂閱帳號」的選項(如YouTube、推特)?
- 指標二:監管規則與治理政策是否透明、是否一致?針對假訊息、假帳號、仇恨霸凌或鼓吹暴力的言論,是否具備有效的檢舉機制?相對的,針對挾怨報復的誤傷,是否能迅速接受申訴?
- 指標三:機制設計是否鼓勵人性負面行為?例如,助長成癮性,或放大情緒性言論、脫序行為、聳動訊息或陰謀論的曝光權重?
- 指標四:平台架構與程式的開放性為何?要求必填的個資合不合理?隱私政策是否清楚?是否與第三方交換資料(例如重定向廣告)?資料自主權與退出權是否完備?隱私控制選項夠不夠?關閉帳號並把資料打包帶走的便利性高不高?
- 指標五:是否信任經營者的理念?是否相信平台所在國家的政府與法律?簡單說,你的個資與圖文,是否可能被監控?
我知道,很囉唆,但有種說法是:「數據資料已取代石油,成為21世紀最值錢的資產」(見文末附註),換言之,你的隱私就是別人的油礦。基於以上指標,我自己的社群平台使用策略如下:
紅燈區
◎ 抖音(含TikTok)、小紅書,及其他總部或資料庫位於中國的社群服務。不是政治偏見,而是中國《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與眾多監管規定,讓他們在指標五只能拿負分,我貼了很多連結在留言欄(編按:請見文末附註),大家可以測試自己的信仰值。
黃燈區
◎ 推特:我不在臉書期間,推特是我收發資訊與碎碎唸的主要平台,它在指標一、二的分數不錯,指標四尚可。但馬斯克收購後,我越來越無法信任這個平台,因為他抓狂起來,比祖克柏更恐怖,且政治立場很可疑。推特仍是接收資訊的極佳管道,歐美媒體與值得追蹤的作者很多,又提供「只看訂閱帳號」的選項,我留作單純閱讀訊息的平台。
◎ 臉書:無可諱言,臉書在台灣仍是最熱鬧、資訊最多元、連結性最強、發文機制最友善的平台。我拿來當作次要的資訊接收管道,以及主要的碎唸平台。然而,我只用網頁版,不打算下載App,一來降低依賴性,二來減少地理資訊等隱私追蹤。
◎ Instagram(IG):預設不公開,只接受直接或間接認識的友人追蹤(其實我很少貼圖,只是拿來關心朋友近況,同時回憶大寶、二寶小時候的萌樣)。
綠燈區
◎ Medium:類似網誌平台,介面易用性高,視覺清爽,後台資料分析強大,問題是,對中文寫作者並不友善,文章擴散率極差,幾乎不具社群功能。但國外厲害作者很多,我現在幾乎只拿來看文章。
◎ Matters:社群性強,文章種類包容度高,軟硬兼具,且搭上Web3.0 潮流,資料永久上鏈,且能透過站內LikeCoin或法幣贊助作者;加上能選擇只看追蹤帳號、治理結構相對平等,算是各項指標很均衡的平台。
◎ Vocus方格子:台灣近年具代表性的創作平台,訂閱及贊助機制成熟,積極開發數據分析功能,也發掘不少優秀寫手,強調經營粉絲、有償寫作,社群功能較單純。
◎ 噗浪:很奇妙的古老平台,沒被臉書消滅,反而聚集一群專業社群,例如「教育噗浪客」,大概是台灣最強的教育社群。特殊的橫向河道設計,需要一點適應時間,我一直保留帳號,偶爾上去瞧瞧。
◎ Mastodon:前陣子推特逃亡潮的主要去處,介面最接近推特,但高度分散、高度自由,且不強調吸睛人氣,指標一三四都能拿高分,然而,「星際聯邦」概念並非人人都能接受,中文社群尚未形成網絡效應。
◎ YouTube:YouTube有YouTube的問題,廣告太多且水準參差,演算法有時會推薦極端內容,有時又莫名其妙打黃標;不過,它在平台治理上,還算可以,而且,我只看自己訂閱的頻道,偶爾才會試瞄首頁推薦,只要看不順眼,就會標記「不要推薦這個頻道」。如果堅守這些原則,YouTube內容的深廣,其他平台很難匹敵。
以上是針對社群平台,我的兩分錢建議(編按:源自英文實用片語one’s two cents,藉以表達謙虛之意)。未來,我還會推薦一些新的社群應用,它們在某些程度上,都試圖反制當前的遊戲規則,值得踹踹看。
附註
- 為何我不信任中國社群平台
- 玩抖音會讓你的隱私外洩?超夯APP被控偷竊兒童個資,繳1億7000萬天價罰款和解
- 中國強力通過《網路安全法》,背後沒說的那些事
- 中國網路監管部門的廬山真面目
- 網絡安全新法獲得批准中國審查機制再受質疑
- China Slams 800M+ Internet Users With Facial Recognition Monitoring To Get Online
- 人臉識別 + 社會信用系統,一場重塑人類行為的社會實驗?
- 《經濟學人》:「數據資料已取代石油,成為21世紀最值錢的資產」(原文: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resource is no longer oil, but data)
- 「教育噗浪客」的噗浪帳號還在,但隨著成員越來越多,目前已成立臉書社團。(臉書社團連結)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2新聞業之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報導策略及公關策略調查
- 媒體整合及演算法夾攻!社群媒體平台成為分享在地新聞的歹所在
- 美國2021 年社群媒體使用:YouTube 稱霸
- 在民主退化的浪潮中,社群媒體該如何負起責任?
- 在數位時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素養?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陳炳宏X陳順孝|打造我們未曾有過的媒體素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