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9%受訪者迴避新聞 傳統新聞須提供「難被取代報導或觀點」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公布《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研究了橫跨全球六大洲、47個國家的數位媒體發展,透過網路民調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訪問超過9.5萬名受訪者。[1]
報告指出,無論是新聞消費或新聞產製流程,平台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包含以視覺和影片為主的TikTok(海外版抖音)、Instagram和YouTube等。報告並探討了受訪者對於新聞使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態度,內容創作者和新聞網路名人的發揮的作用,以及新聞付費訂閱的現狀。
假消息紛飛 新聞難獲利、流量下跌
報告發布之際,今年世界過半人口參與國家和地方選舉,烏克蘭與俄羅斯衝突和加薩戰爭持續未止。在此關鍵與充滿挑戰的時期,提供準確、獨立的新聞報導更加重要。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新聞假消息或不完全正確的錯誤資訊量增加、讀者對於新聞的信任程度低,與新聞的獲利模式不再穩定。
過去一年以來,人們對於新聞真實性的擔憂上升了3個百分點(59%);其中舉行選舉的南非(81%)和美國(72%)數字高於平均值。
美國、南非及印度受訪者關注網路新聞真實性的比例。(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擔憂媒體受到政治與商業考量影響,匈牙利和希臘只有23%的受訪者信任新聞,為報告中信任度最低的國家與地區;西班牙對於新聞議題厭倦程度,從2019年的26%攀升到2024年的44%。阿根廷對於新聞感興趣的程度,從2017年以來驟跌了32個百分點;英國自2015年以來,對新聞興趣幾近減半。[2]
調查顯示,新聞影片的觀看來源主要為網路平台(72%),而不是新聞網站(22%),弱化了媒體獲利機會和建立連結的可能。
報告指出,今年新聞業運營成本、廣告收入下降以及社群媒體流量急劇下降,面臨裁員、媒體關閉、不斷削減預算的壓力。此外,新聞獲利不佳的經濟困難,也使媒體更難以抵禦來自政府或商業巨頭(powerful businesspeople)的亟欲控制敘事與影響報導的壓力,影響新聞獨立性。
內容創作者出頭 填補媒體空缺
造成這場危機並非單一因素,種種問題堆疊出現況,科技公司(包括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和影片平台)彼此間的競爭和政策變革,使當前新聞業的困境更加複雜。
社群平台的政黨評論員、網路名人和年輕的創作者成為新聞獲取來源,尤其是在YouTube和TikTok。傳統新聞媒體和記者主要經營Facebook和X(前身為Twitter推特)平台。
Meta近年減少旗下Facebook、Instagram和Threads的新聞影響力,並限制政治內容的演算法推廣,不再與新聞業續約數百萬美元的交易,並取消精選新聞標籤(News tab)。[3]
大眾傳媒發行的內容不再被平台優先推播,帶來更有趣內容的「創作者」(creators)開始受矚目,並以影片格式吸引讀者眼球。隨著越來越多人透過網路平台獲取資訊,但運營的科技公司幾乎不對平台內容負責。
由於主流新聞難以深入加薩和烏克蘭地區,一線戰事資訊空缺由在地的社群使用者填補,記錄了受到烽火波及的片段,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包含聚焦以巴衝突的Instagram帳號「Eye on Palestine」和關注烏克蘭戰爭的X(推特)帳號「WarMonitor」。
短影片新聞盛行 平台百花齊放搶用戶
十年前,只有Facebook和YouTube這兩間公司的新聞覆蓋率超過10%,使用平台從集中到擴散,從Facebook獲得新聞的人數大幅下降,改以通訊軟體和影片平台代替,影片成為網路新聞更重要的來源,尤其是對年輕受訪者而言。三分之二(66%)的受訪者每周會看短影音新聞,長影音新聞則吸引了一半(51%)的人。
受訪者前一週使用社群網路平台關注新聞的比例。(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2021年、2023年的數位新聞產業報告中,談到網路新聞時,大多數受眾仍偏好文字,然而,這並不意味數分鐘以內的短影片成為收看的主力之一。總體有三分之二(66%)受訪者表示每周最少會觀看一次新聞短影片,美國或西歐以外的地區比例更高。泰國有高達87%的受訪者每周看一次短影片,50%的人每天都會這麼做。英國瀏覽短影片新聞的比例最低,為每週39%,每天僅9%。
全球受訪者每週使用短影片獲取新聞的比例。(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為了與其他崛起的平台競爭,科技公司調整策略與演算法,不再如同過去與媒體建立關係,調整視訊與其他專有格式(如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與Facebook Watch),希望留住用戶。
TikTok仍然最受年輕族群歡迎,使用目的的情況與去年相似,作為新聞來源平台的比例為13%,成長2個百分點,其中18到24歲的人使用比例已增長至23%,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一些地區帶動該數字成長。
全球受訪者以TikTok作為獲取新聞管道的比例為13%。(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全球受訪者以TikTok作為獲取新聞管道的比例,以年齡層區分,18歲到24歲的人,使用比例來到23%。(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泰國(39%)和肯亞(36%),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每週使用TikTok獲取新聞;印尼(29%)和秘魯(27%),逾四分之一使用。相較之下,英國僅4%,丹麥為 3%,美國為9%。由於擔憂中國滲透,TikTok 在美國未來前途未卜,目前已在印度被禁止使用,被在地的「Moj」、「Chingari」和「Josh」社群軟體所取代。
AI擴散陰謀論與假照片 望人工智慧支持記者而非「取代」
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構成新聞業的挑戰,除了生成式AI內容氾濫以外,報告認為,包含AI驅動的搜尋介面和聊天機器人,可能會進一步減少新聞網站與新聞App的訪客流量,並增加不確定性。
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懷疑新聞的AI使用方式,較能接受以翻譯、轉錄等幕後工作支持報導,而非在政治或戰爭等嚴肅議題中取代「人類」記者報導。
與其他網路平台相比,受訪者最擔憂在TikTok和X內容可否信任。TikTok和X發布了圍繞在加薩戰爭、英國凱特王妃健康狀況的假故事與陰謀論,以及眾多「深度造假」(Deepfake)的圖片和影片。
大量新聞引受眾倦怠 年輕人關心娛樂盛事
調查發現,受訪者迴避新聞的現象日趨嚴重,近四成(39%)的人有時或經常刻意避免觀看新聞,比2023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中東與烏克蘭衝突的資訊疲乏為影響原因之一。自2019年調查問卷提出這個問題以來,表示自己「難以負荷」海量新聞的比例驟升了個11百分點。
比起沉重的新聞話題,報告特別指出,受訪的年輕人普遍提到美國歌手泰勒絲、卡戴珊家族與阿根廷足球明星,儘管他們很少談論政治,年輕人關注歌手巡迴日期、時尚或足球的最新消息與周邊新聞。
新聞播客(podcasting)仍然是媒體業的一大亮點,吸引了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受訪者,儘管與其他媒介比起是相對少數。20個國家中,超過三分之一(35%)的人每月聽過一次播客,其中13%的收聽與新聞和時事相關的節目,主要由YouTube和TikTok等影片平台拍攝和播放。
多數人不願意為新聞付費 日本、英國最低
調查顯示,在20個較富裕的國家與地區,17%的人為網路新聞付費,自2014年的10%以來持續成長,至疫情開始放緩;挪威(40%)和瑞典(31%)等北歐國家的付費比例最高;日本(9%)和英國(8%)最低。大部分數位訂閱流向少數媒體,強化了數位媒體的「贏者全拿」現象。
由於網路有大量免費資源,受訪者多半不願意付費購買新聞,超過一半(55%)尚未訂閱過的受訪者指出,不會為網路新聞支付任何費用。以折扣價碼購買新聞成為常態,約四成(41%)表示目前支付金額低於原價;只有2%的還未訂閱過的人願意支付原價。
突破困境:製作真實準確、AI無法提供之內容或觀點
報告總結,新聞遇上技術革新與變化困境之時,不僅僅是媒體,包含Meta和google等科技巨頭也面臨AI新興公司競爭壓力,領頭羊地位受到挑戰。當科技公司改變策略的同時,將對已疲弱的新聞環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在某些情況下,平台優先呈現創作者內容大於新聞,並更加重視影片,以留住流量,儘管創作者之品質不一定成熟,但新聞業可能被認為「麻煩大於其價值」,然而,要擺脫演算法並不容易。
新聞媒體努力說服使用者內容值得關注已是難題,更別提為此付費,對新聞感興趣的程度一直下降,迴避新聞的比例增加,信任度維持低檔,大眾對此新聞越來越困惑,尤其是AI產生的大量低品質內容遭到可疑媒體濫竽充數。
報告提出幾個應變方式,如果新聞媒體能夠證明自身的準確性、公平性和透明度,閱聽人可能會更積極回應;新聞業需重新思考如何吸引閱聽人,報導世界的真實與給予希望;提供容易閱聽又保持高品質的報導;帶給人們不同的觀點而非爭論,提供AI難以產出的內容並曝光在不同平台。希望藉此契機,讓新聞受到更多的重視與信任。
參考資料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Overview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24 Digital News Report〉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 AP - 〈Facebook News tab will soon be unavailable as Meta scales back news and political content〉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數位新聞市場瞬息萬變 訂閱制成長停滯、影音與播客內容竄起
- 傳統媒體逐漸消逝 數位新聞興起 仍無法掩蓋閱聽人迴避新聞的事實
- 新聞研究:迴避新聞不等於不看新聞
- 記者應對受眾迴避新聞的七種方法
- 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超級選舉年政治干擾增加 亞太地區媒體環境惡化
- 拜登聲音被造假、印度總理也被模仿⋯⋯AI生成的假訊息如何影響選舉?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