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超級選舉年政治干擾增加 亞太地區媒體環境惡化

2024 年 05 月 3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無國界記者」(RSF)於每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日(5月3日)發表「年度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調查180個國家與地區的媒體環境。根據2024年報告顯示,其中台灣排名第27位,較2023年躍升了8個名次;香港排名135位;中國排名第172位。

今年許多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又被稱為「超級選舉年」。無國界記者組織編輯部主任博坎德(Anne Bocandé)對此表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2024年參與投票,政治指標(political indicator)分數卻在下降,一些政治團體的行動弱化了記者的工作,以「騷擾、假消息」等模式干預媒體。 [1]

報告列出五種干擾新聞自由的模式:

  1. 選舉期間阻礙記者採訪、控制媒體與針對記者肢體暴力行為。
  2. 缺乏監管、出於政治目的而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假消息。

    以斯洛伐克選舉期間,出現對記者托多娃(Monika Todova)的音檔造假為例,其可能目的在於影響民主投票結果。

    政黨化身為假消息的傳播與煽動者。超過四分之三、共138個國家與地區的受訪者認為,該國經常出現散播不實資訊的政治活動。

  3. 政府加強網路控管,限制存取權限、封鎖帳號,嚴加管制新聞和資訊流通。

    越南(第174名)記者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看法遭到拘留;中國繼續施行網路審查與監視政策,限制敏感或違背中國共產黨意見的內容傳播。

  4. 部分政治團體藉由侮辱、抹黑和威脅記者的騷擾行為,使群眾不信任或對記者抱持負面觀感。
  5.  效仿俄羅斯(第162位)的媒體審查。

    東歐與中亞的國家涵蓋其中,包含白俄羅斯(第167名)、喬治亞(第103名)、吉爾吉斯(第120名)、亞塞拜然(第164名),與塞爾維亞(第98位)等國家。

無國界記者指出,評量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的五項指標中,以「政治指標」分數降幅最為突出,全球平均分數下降了7.6分。報告分析,政府未能保護新聞業,從業環境不佳,公眾難以取得可靠、獨立與多元的資訊,媒體自主權愈來愈不被支持與尊重,同時又受到政治打壓。

香港排名上升分數下跌 亞太新聞自由多數惡化

以亞太地區報告指出,該地區沒有任何一位躋身指數表現最好的前十五名,相反地,新聞自由最嚴峻的倒數十名中,有一半由亞洲國家包辦,依序為緬甸(第171名)、中國(第172名)、越南(第174名)、北韓(第177名)和阿富汗(第178名)。

亞太地區的新聞自由惡化持續加劇,32個國家與地區即有26個得分下降。阿富汗有3名記者被殺害、25名記者被拘留,北韓與中國全面迫害(all-out persecution)媒體,越南與緬甸政府大規模關押記者。選前對記者的暴力行為回報不斷增加,例如:孟加拉(第165名)、巴基斯坦(第152名)和印尼(第111名)等國。

報告解析,排名往前並非代表新聞自由有所進步,而是去年獲得高分的國家,在今年的評分下滑。通過審查法律的印度(第159名),與施行國安法的香港(第135名)即是如此。

中國媒體為黨喉舌 記者要考「學習強國」

報告介紹中國新聞自由現狀,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日報》、《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主要媒體均為國有,由中國政府直接控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每日會傳送給「所有媒體」詳細通知,包含編輯方針與審查主題。 [2]

無國界記者指出,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媒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mouthpiece),並為政府宣傳。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保障「言論和新聞自由」,中國政府經常以「間諜」、「顛覆國家政權」、「尋釁滋事」等罪名關押不同意見的人士,請律師的代理權往往遭受剝奪。

在中國的記者必須持有記者證,過期需辦理續簽,並得下載宣傳紀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言論和思想的App「學習強國」,該應用程式並會蒐集用戶的個人資料。中國政府並考慮擬禁「私營媒體」,加速推動「媒體國有化」。 [3] [4]

黃金年代一去不返 中國新聞自由「開倒車」

在中國擔任記者三十年的資深英國記者布朗(Adrian Brown)告訴《美國之音》,憶起1989年5月3日到北京報導,當時可以說是中國新聞的「黃金時代」。他其後並報導了震驚全球的中國學運與六四天安門事件,見證了中國重大歷史變革與發展。 [5]

中國於2000年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請奧運會舉辦權。布朗指出,當時中國在經濟與政治開放,引起全球矚目。2008年北京正式舉辦奧運、2012年「年輕的領導人」習近平上台,曾使他認為中國即使尚未是一個完全的民主國家,也在朝「正確的方向」開放。

然而,習近平後續政策打破布朗想像。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18年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取消國家主席的兩屆任期限制。習近平於2023年3月以全票通過之姿,連任第三任中國國家領導人。

布朗直言中國媒體工作環境「開倒車」,被公安盤查、阻擋成為日常。記者與受訪者畏於當局壓力,時常「自我審查」以迴避風險,最終「幾乎沒有人」願意受訪,他也在2019年離開中國。

不只是政治用詞會觸動當局敏感神經,布朗認為如今中國的新聞自由更加嚴峻。以財經記者報導舉例,中國的官方報告經濟GDP數字與實際數字可能有落差,洩露真實狀況者可能被逮捕。

曾為新聞自由前段班 國際媒體今陸續撤離香港

香港曾經是新聞自由堡壘,2002年指數高居18位,在2020年通過《香港國安法》之後,媒體自由嚴重受限,《蘋果日報》、《立場新聞》與多家媒體關閉,《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高層被捕,象徵香港新聞業的殞落。

自由亞洲電台(RFA)、《華爾街日報》(WSJ)、《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國際媒體相繼撤離。香港外國記者會(FCC)2023年5月發表調查,83%的記者表示過去一年半以來新聞從業環境變得更糟;88%的人表示受訪者更不願意談到敏感話題或被納入報導;65%的記者表示經歷過自我審查 [6]。

不僅針對記者,連到日本求學的學生,因貼文聲援抗議,回港立即被拘留 [7]。

隨著港人近年來大規模移民海外,新興的網路媒體應運而生,其中多數以中文為主,包含《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棱角》(The Points)、《綠豆》(Green Bean Media),英文為主的包含《香港人》(The Hong Konger)。

台灣問題未改 整體自由、報導分化

無國界記者報告中,以「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以及世界第21大經濟體」的敘述提及台灣,介紹並未有太大改變。

報告指出,台灣盛行Yahoo!奇摩新聞、《ETtoday新聞雲》、《TVBS新聞網》以及《LINE TODAY》等網路與社交媒體新聞。電視為第二大接收新聞的消息來源,TVBS新聞台、東森電視與三立電視為主要收視的頻道。

2023年報告,即點出台灣「媒體普遍自由,然而一些媒體以煽色腥與利潤為導向,新聞兩極分化並受到中國的假消息影響」之困境,並存在「記者的編輯獨立性、公共議題辯論的品質、來自媒體董事會的施壓、無法拒絕違背新聞倫理的報導」等問題,部分記者還面臨法律訴訟、言語攻擊,或是來自政治人物的公開貶低。 [8]

 

參考資料

  1.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 〈2024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 journalism under political pressure
  2.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3. 人民網 – 〈新聞採編人員要考試了! “學習強國”客戶端題庫上線
  4. 德國之聲 – 〈中國擬禁非公有資本從事新聞業務 言論自由再受限
  5. 美國之音 – 〈世界新聞自由日 外媒記者談中國報導:“他們現在不需要外媒”
  6.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 〈Statement on Results of FCC’s Press Freedom Survey
  7. 日本雅虎新聞 – 〈国家安全維持法 日本での域外適用第一例か:逮捕された香港人学生に学ぶ権利を保障すべき
  8.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 〈Taiwan,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