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香港場|香港新聞自由哀歌 縱使黑洞中只見微光 離散港媒仍不放棄奔跑


《光傳媒》總編輯梁嘉麗受邀在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分享她作為香港記者的親身經驗,從中看見中國治下逐步限縮的香港新聞自由,以及離散港媒如何抵抗主流媒體。
2021年6月24日,香港《蘋果日報》停刊。此前,《蘋果日報》辦公室兩次遭香港國安處以違反《國安法》為由搜捕,記者桌面一片狼籍,共40多部電腦被國安處收走。時任香港《蘋果日報》資深記者的梁嘉麗,就是其中之一。
梁嘉麗說,《蘋果》宣佈停刊那晚,是整個香港社會的創傷。許多《蘋果》讀者,特地前往遠在將軍澳工業邨的《蘋果日報》總部,為這最後一夜聚集。梁嘉麗從辦公室天台,看見底下的讀者用手機照出光線,向《蘋果日報》加油打氣,她和同事也向群眾回以呼喊「香港加油」。「我記得公司裡就連很酷的男生,都在我身邊哭了。」梁嘉麗回憶。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不只關閉了一間報社,也熄滅了香港社會的新聞自由。香港新聞工作者被迫面臨生命和職涯的改變,而梁嘉麗選擇以報導,繼續找尋出路。
2019年,強權迫使香港人民走上街頭,反送中運動在香港、台灣和國際延燒。當時梁嘉麗在《蘋果日報》擔任專題和人物專訪記者,眼見社會變動,她也以記者身份緊追抗爭前線。她的日常即街頭。人們跑,她就跟著跑,即便催淚彈不斷在耳邊炸起。
演講中,為了讓聽眾重回四年前的香港現場,梁嘉麗播放數支她拍攝的影片。影片裡的太子街頭,四處是催淚彈引發的白色煙霧,人們戴著面罩竄逃,鏡頭後的梁嘉麗緊追在後。梁嘉麗說,拍攝影片前僅僅兩分鐘,她正為製作反送中女性前線抗爭者專題,與兩名年輕女性交換聯絡方式。兩分鐘後,她們身旁就放起了催淚彈。梁嘉麗回憶,當時在前線抗爭者,即便冒險,也大多樂意與記者談話。
第二支影片紀錄2019年11月18日,受困於香港理工大學的抗爭群眾,正不斷奔跑,試圖尋找突破圍城的出路。梁嘉麗同樣跟在人們身後,鏡頭因為用力奔跑而傾斜顛簸,時而突然停下,又時而急遽變換方向。梁嘉麗說,當時大家並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就只是一直跑;發現這條路不對,便再換一條路跑。
梁嘉麗在反送中運動中紀錄了抗爭者群像,並呈現在香港《蘋果日報》的版面之上。(王崴漢攝影)
反送中運動一週年,2020年6月12日晚上,又一波警民衝突爆發,梁嘉麗也身在其中。後來她從社工口中得知,當時被警察追打的一名青年患有自閉症,梁嘉麗拍攝的影片正好成為第一手紀錄,有助於該名青年的律師研究案情。「這個經驗讓我知道,記者不確定在現場會遇到什麼,但你拍的東西,somehow,someday會派上用場。」梁嘉麗在影片播放結束後說道。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後,梁嘉麗之所以仍當記者,也是為了繼續紀錄歷史。梁嘉麗指出,《蘋果》之後,主流媒體幾乎不再報導抗中的人物或事件,報導敘事也流於親中色彩。「現在香港新聞業的現實,就是哀歌。」梁嘉麗表示。演講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鍾起惠也說,如今香港社會陷入沈默螺旋,相比四年前反送中時的大鳴大放,氣氛已截然不同。現在香港民眾已不太願意受訪,就怕觸犯禁忌。
主持人鍾起惠引導與會聽眾提問。(王崴漢攝影)
即便如此,梁嘉麗仍試圖以自己所擅長的報導,抵抗沈默。「我想繼續紀錄因抗中受影響的人,想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在歷史裡留下他們的聲音。」梁嘉麗說。
沒有了機構,梁嘉麗當起獨立記者,開設新的臉書專頁,名叫「記者 梁嘉麗」。隨著極權施壓、抗爭運動在港漸趨薄弱,抗爭者被捕或離開香港,大眾噤聲,香港的公民社會空間愈來愈限縮。梁嘉麗因此特別關注離散世界各地的港人,以及《蘋果日報》等報關閉後記者的去向——她欲紀錄香港主流媒體迴避的故事,將異音帶回香港歷史裡。
這份精神延續至梁嘉麗2023年在台灣創辦的《光傳媒》。梁嘉麗稱《光傳媒》為離散港媒,並認為他們作為「在外面的」媒體,必須去補充香港主流媒體當中的空白。梁嘉麗認為,媒體和言論自由,應讓各種聲音存在:「可能會有偏左、偏右、偏藍、偏黃的聲音,但就是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光傳媒》製作種種少見於香港主流媒體的題目,例如港美關係、六四週年、區議會選舉。而立基於台灣,《光傳媒》關注台灣對香港抗中的聲援行動,曾報導台北的六四悼念活動、612四週年台北遊行等。《光傳媒》也繼續找回近年消失於公共領域的聲音,像是離港的學者、倡議者、運動領袖。「他們為何參與抗爭?為何離開?如何看待現在的香港問題?他們在外地的identity?」梁嘉麗反覆說:「我覺得我們必須去報導出來。」
對於離散港媒如何在台灣生根並壯大,台灣資深記者李志德提出三點倡議:首先,離散港媒比香港本地媒體更迫切面臨資金問題,台灣政府和民間可透過投入公益性或商業性資金,幫助離散港媒成長,使香港人民仍享有自由的新聞服務。其次李志德指出,目前在台工作的香港記者,有些依靠學生簽證,有些則因逃難而以「專案」方式來台。而台灣現行法規依據他們來台事由不同,工作許可亦不同,因此離散港媒並不容易聘用香港人。對此,台灣政府應制定更彈性的審查空間。
李志德指出,台灣擁有當前中文世界僅存的新聞自由。(王崴漢攝影)
此外,李志德指出,台灣擁有當前中文世界僅存的新聞自由。他認為,政府更應該積極考慮將資金投入在台港媒,及其他鄰近的言論自由受限地區,提供不受政治審查的國際新聞服務。李志德認為,透過服務周邊國家,建立台灣認同,將有助於建立國家安全的軟實力保障。
梁嘉麗深感經營離散港媒的不易,坦言《光傳媒》仍在摸索如何立足。她形容這就像上學,得從幼兒園一步步學起。即便困難,梁嘉麗期待將來《光傳媒》能以「不在香港,做香港新聞」的例子,向國際上被極權壓迫的社會分享如何經營離散媒體。
演講尾聲,梁嘉麗播放最後一支影片。那是2019年11月11日於香港東區西灣河的一座山坡,許多居民出來抗議,遭警察威嚇追趕,記者們在後頭跟著跑。隨著山坡愈來愈陡,民眾、警察、記者都累了,有些人不再跑了。不過梁嘉麗沒有停,她的鏡頭持續走進山坡上一棟大樓裡,錄下警察打人、推擠記者、作勢放催淚彈的模樣。
梁嘉麗說,這支影片正代表她此刻的感受——即便做離散港媒有如掉入黑洞,不知道自己將見到什麼、方向又是否正確,她仍想繼續跑著,否則永遠不會抵達她想要的地方。
「這也是《光傳媒》取名光的意思。在黑洞裡,就算一點點光都很重要,它可以讓我們看見彼此,知道還有人在努力。也許五年、十年後,許多光聚在一起,就能看見光明?」梁嘉麗自問,她沒有答案,不過她決定維護那束微光。
梁嘉麗回應現場提問。(王崴漢攝影)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港場|在極權的巨大陰影中 找尋新聞的一絲明光
- 《香港國安法》限制言論與新聞自由 海外媒體可行嗎?
- 中國統治下香港記者的命運:有關夢想破滅、毅力和希望的七個故事
- 香港新聞自由的哀歌
- 香港新聞自由逐年惡化 黎智英獲美議員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