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團體操作輿論讓民眾認知失調 政府需有監控立法機制保障數位人權


台灣是資訊戰中深受影響的國家之一,若在選舉期間,帶風向或是假訊息的流言更是滿天飛。尤其在近年「生成式AI」的興盛之下,網路輿論變得更容易被操弄,台灣該如何進行抵禦?民主體制是否又會遭受新一波威脅?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舉行「台灣大選認知操作觀察討論會」,並發布總統大選期間的網路訊息操作分析報告,指出協同帳號試圖透過煽動語言,挑起雙方支持者對立——其幕後藏鏡人,有可能就是境外勢力網軍。
「台灣大選認知操作觀察討論會」專題分為兩篇,分別就行為模式、經驗啟示作介紹。本篇為第二篇,將綜合過往協同團體的輿論操作模式,整理出10個觀察與示警,除作為未來語言模型發展的參考,亦需要全球民主社會的共同觀察。
透過誤導文字,操作網路輿論
今年是生成式科技的元年,有很多產業開始思考要如何運用,不過,在網路世界已經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人過去誤以為,生成式科技主要產出Deepfake(深偽)的照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其實影片的實際影響效果有限,文字的影響力、殺傷力反而更大,「尤其是藉由新聞產生的誤導文字,這一次我們觀察到比較明確的操作型態。」
杜奕瑾說明協同帳號的言論特性。(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所謂的誤導文字,並不一定是假消息,而是曲解敘事後的誤導訊息,主要是利用資訊流通的不對稱後,經過協同團體的大量宣傳,進而使民眾產生情緒上的觀感。杜奕瑾以雞蛋事件為例,利用少數地方的雞蛋短缺,誤導多數民眾囤蛋,使得官方的闢謠效果打折扣,是協同團體在這次選舉中操作成功的戰場之一。
而協同團體則是輿論操作的關鍵,看似有多種不同的論述與風向,但根據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觀察,真正有影響力、可以主導風向的,只有少數幾個較大的協同團體。以Facebook為例,前兩大協同群即擁有626個帳號,操弄Facebook近半數(45.71%)的網路聲量。
因此,國內政治人物的粉絲專頁,也能見到協同團體的操作痕跡。例如本次總統候選人的粉絲頁下面,大約每6則就有1則來自於協同團體,「尤其在現任總統的粉絲頁,每3則就會出現1則」,杜奕瑾表示,協同團體的行為,非常容易對一般網友產生極大影響。
從「總統候選人粉專每日協同留言量」來看,原先在留言量比例就居於優勢的協同團體(圖中紅線),除了能夠帶領輿論風向,更在選舉後期增加佔比,連帶跟著風向挑起了一般網友的互動量。
利用認知操作,影響現實世界發展
除了在網路上帶風向,協同團體也會透過相關認知操作,影響現實世界的發展。在選舉後期衍伸的藍白合議題即是一例,團隊發現,本次有兩個主要協同團體,企圖透過輿論主導政黨合作,其意圖相當明顯且直接。
杜奕瑾表示,有特定協同團體,在選舉期間操作藍白合議題。(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另外,短影音的影響也成為一種趨勢。以國際戰爭「以哈衝突」為例,有許多內容近似且大量的短影音在Tiktok中流竄,「你在網路上只看到單一方面的說法,以至於對某一個國家產生錯誤的認知」,意即透過單一觀點讓民眾認知失調。
團隊也發現,在戰爭爆發前好幾個月,就有影音內容「預示」了兩國的衝突內容,「這一定是有人、有預算、有計畫地,在推動這些操作」,就如同前陣子不斷出現「京台高速公路、鐵路開通」的假訊息,或許當初台灣民眾看了覺得奇妙,但以認知作戰的角度而言,這些內容確實有其目的性存在。
此外,協同團體也可能會滲透進真實世界,潛入到社區、校友會的社團。團隊發現,他們會佯裝身份傳遞訊息,試圖拉近跟民眾的距離,進而控制議題到特定方向,甚至污染某些群體的內容。此外,許多協同帳號也潛伏在台灣新聞媒體的粉絲團中,試圖在一般民眾接受訊息的管道,利用言論內容帶風向。
對於這些威脅,杜奕瑾建議民眾要提高警覺心,「對於這些奇怪的言論或帳戶,可以適時查核言論的真實性」,同時去探查這些帳號,是否為社區中的真實成員。
擁有「中國民主特色」的中國平台
「很多人在問,屬於台灣、屬於美國、屬於中國的社交平台,他們的協同操作會不會有差別?」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除了觀察PTT、Facebook等平台外,也同時關注中資平台TikTok(抖音)上的協同操作。團隊將TikTok上的協同帳號留言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操弄言論在國家意識方面相當明顯。
像是提及美國、日本及台灣的留言,絕大多數以負面論述為主,例如:民進黨政客在美國擁有許多資產、日本核食對健康造成極大傷害、民進黨會引領台灣走向滅亡等,多數都跟民進黨與其他國家有所關聯;然而,對於中國的論述則是完全不同。不僅多數為正面態度,內容也會稱讚中國的武器強大,或是中國應該要統一台灣等,其內容都抱有強烈的國家支持偏見。
而中國平台的候選人聲量,也與其他平台的「各黨皆有所批評」的樣態有所不同,杜奕瑾說明,在TikTok的資訊操弄行為,有相當明顯的政黨支持傾向。
從圖中表格亦可發現,總統候選人的聲量呈現懸殊差距,柯文哲不僅超過侯友宜四倍,甚至有76%為正面留言,其內容不乏「唯一的選擇,柯文哲」、「藍綠爛掉了,台灣需要改變」等論述,相較於侯友宜、賴清德的負面聲量分別為55%、67%,擁有相當大的不對稱性。
「這也跟最近歐盟、美國在討論的,人工智能演算法的中立性」,杜奕瑾解釋,每一家在數位時代的媒體,都在試著追逐演算法,「不過演算法只要調整一下,某些特定的貼文就會被排到前面」,因此能遇見其中立性,對於民主國家的影響相當大。
「我們如果不去注意言論操作的問題,反而有可能會影響到言論自由,也沒有人敢在網路上說話」,杜奕瑾表示,希望能透過這些實例,向其他民主國家分享生成式AI,對於台灣民主體制的威脅;同時建立科技或監控的立法機制,而非審查內容控制言論自由,藉此推動數位人權的保障。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認識中國:抵禦認知作戰的根本之道
- 抖音—認知作戰的高速公路
- 買股份、置入內容、散佈假訊息⋯⋯中國如何影響捷克媒體?
- 中國以「銳實力」進行認知操作 政治學者籲政府積極管制中國資金與資訊
- 前BBC資深記者:選舉報導應謹慎使用民調數據 聚焦候選人政見及人格特質
- 胡元輝|即時事實查核挺進2020總統選舉
- 在鑼鼓喧天的資訊戰中酣睡
- 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上)
- 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