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銳實力」進行認知操作 政治學者籲政府積極管制中國資金與資訊

2023 年 02 月 1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劉艾波|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指出,中國銳實力利用台灣自由開放的市場進行資訊滲透,導致政治群聚與同溫層效應,甚至可能影響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呼籲政府以公權力積極管制來自中國的資金與資訊

台大新聞所在2022年12月9日舉行「數位傳播新趨勢——新聞實踐、資訊操控危機與平台管理政策」研討會,第二場座談會以「數位新聞時代的資訊操縱」為主題,邀請黃兆年、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童涵浦、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分享當前資訊操縱的模式、在資訊操縱下的媒體角色及因應方案。

台大新聞所舉辦年度研討會,邀請童涵浦(左起)、王銘宏、黃兆年等學者與會,討論媒體在資訊操縱下如何因應。(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台大新聞所舉辦年度研討會,邀請童涵浦(左起)、王銘宏、黃兆年等學者與會,討論媒體在資訊操縱下如何因應。(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研究發現:本土派台灣人 較相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陰謀論

童涵浦以新冠疫情切入探討「陰謀論」。他強調,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不只涉及公共衛生,也和民眾如何理解病毒、政府的政策溝通有關。他在研究中針對疫情搜集了四個版本的陰謀論,並比較民眾對這些陰謀論的相信程度,以及他們的閱讀習慣、政治立場。

研究發現,台灣人相信陰謀論的傾向遠高於日本、南韓。而且認為《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較具公信力的人,以及政治立場傾向本土派、台灣認同程度高的人,越容易相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的陰謀論

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瞭解「陰謀論」的特性,以及什麼樣的人容易相信陰謀論。童涵浦分析,「陰謀論」的特性是真假難辨、缺乏證據,但它有很明確的意向性,會把現在發生的現象連結到特定群體,宣稱背後有某個利益團體。而心理學的研究則發現,當人們覺得受到威脅、認為自己被邊緣化時,更容易受到陰謀論影響。

綜合以上兩點,童涵浦認為,台灣人較容易相信陰謀論,可能與台灣被系統性地排除在全球公衛體系有關。「當人們被孤立,產生對某種現象的懷疑,就有可能相信陰謀論。」

要打破陰謀論的影響,童涵浦坦言非常困難。但他強調,人們對資訊的接受度與訊息的可信度有關。如果人們認為政府決策比較透明,信任度也會提升,因此政府盡可能地揭露資訊,有助於讓民眾了解政策執行的緣由。「例如每天有疫情的記者會,至少給人們的印象是,政府沒有掩蓋什麼。對政府來說,執行政策的效果也比較好。」

童涵浦認為,當人們被孤立,產生對某種現象的懷疑,就有可能相信陰謀論。(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童涵浦認為,當人們被孤立,產生對某種現象的懷疑,就有可能相信陰謀論。(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台灣自由開放的網路世界 使中國政府得以對台操作資訊

針對資訊操縱,黃兆年則關注中國銳實力對台灣的影響。他指出,相對於「軟實力」是透過吸引、說服來影響別人的認知和行為,「銳實力」是用強制性的手段來追求類似軟實力的目標

黃兆年說,台灣和中國的資金、資訊交流是不對稱的,中國有網路長城擋下外界流通的資訊,媒體產業開放程度也低。相對地,台灣是開放的民主社會,資金、資訊容易進入,使中國政府與中資公司,可以利用台灣的網路自由來操作、輸出資訊

例如,2018年關西機場淹水導致駐日外交官自殺的事件,是從中國的《觀察者網》傳出「中國大使館優先派車營救旅客」的假訊息,隨著這則假訊息在PTT熱議,又被台灣媒體大肆報導。抑或,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內容農場曾散佈「病毒來自美國」的假訊息,接著被中國外交官在推特上傳播。

黃兆年強調,銳實力還有資訊、資金的隱蔽性與滲透性。要達到認知作戰的目標,中資藉著親中台商的手,或收買網路行銷公司、網紅,動員媒體名嘴來達到媒體的自我審查,或利用物質利益與意識型態的結構,來動員在地協力者傳播資訊。

黃兆年指出,「銳實力」是用強制性的手段,來影響別人的認知和行為。(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黃兆年指出,「銳實力」是用強制性的手段,來影響別人的認知和行為。(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被動員的「在地協力者」不見得收錢 商業媒體追求流量也易轉發假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為了追求即時性、點擊率,或資訊內容符合政治立場,會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抄新聞。社群平台的粉專、頻道,也可能因為廣告分潤機制而轉發假訊息。

要因應中國的銳實力,黃兆年提出的三種思考方向。首先,台灣政府應該積極管制中資投資台灣媒體、網路產業,包括繞道投資與置入性行銷。其次,台灣應該加強透明化手段,加強揭露政治廣告資金來源、要求社群平台標示中國官方帳號,並加強揭露在地協力者的活動

最後,政府應思考如何培育各種多元性、替代性的資訊,產生本地的、多元性的聲音。另外,更高的程度應該與其他國家合作,要求中國鬆綁對外來資金、資訊的管制。

用大規模數據分析 資訊工程學者要抓出「網軍」帳號

王銘宏則分享,他的研究團隊針對2018年台北市場選舉的議題,研究PTT上的帳號活動,希望用大規模的數據分析抓出「網軍」。該團隊使用的指標包括「用戶大量且持續對候選人文章發文或噓文」、「用戶短時間內持續回應候選人文章」等,研究團隊也發現有些帳號在假日、非假日的活動很明確,也成功抓到分身帳號。

王銘宏說:「我們希望透過大量資料、大規模數據採集,結合相關理論協助自動化萃取。特別是目前社群平台上的內容已經進入圖片、影片等多媒體的形式,我們針對多媒體內容,就需要更多電腦科學的技術。」

研討會主持人、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左起)與學者專家童涵浦、王銘宏、黃兆年等人齊聚一堂,討論數位時代形成新的資訊操控模式,認知作戰透過社群與媒體生態系統,對群眾意識形態造成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研討會主持人、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左起)與學者專家童涵浦、王銘宏、黃兆年等人齊聚一堂,討論數位時代形成新的資訊操控模式,認知作戰透過社群與媒體生態系統,對群眾意識形態造成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特約記者劉艾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