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1/蘇正平X莊豐嘉X胡元輝X傅文成X許瓊文| 疫情下的不實訊息:從境外假資訊協作到政府回應

2021 年 08 月 2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資訊真偽

劉書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傳遞訊息,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間散播錯誤資訊。「假訊息」成為當今熱門議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愈嚴峻,假資訊透過社群平台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幫助大眾了解假訊息的傳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攜手舉辦線上《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鼓勵社會共同抵禦假訊息。

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戴上口罩、隔著隔板用餐,但實際上遠不止如此,泛濫的假訊息更撕裂了社會,也衍生了「資訊疫情」(infodemic)一詞,指關於某種事物的資訊被現代網路迅速地傳播,其中包含不準確資訊,由於事實和謠言魚龍混雜,人們很難真正了解正確的資訊,從而發生防疫破口或社會動亂。這也彰顯假訊息常在重大事件時,廣泛流傳的現象,許多人想藉此獲得政治或商業上的利益。究竟假資訊如何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三大新聞非營利組織的期許

蘋果將報導設計成數位互動專題,結合地圖功能呈現追蹤路線,讓閱聽眾更了解情況。圖:GPS 解密回收黑幕專題截圖

圖左至右: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莊豐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開場時,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表示,做好事實查核是報導的基本功,期盼眾人一起努力,打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莊豐嘉則提醒,避免誤信假訊息,分享訊息前應思考一分鐘,經查核後再考量是否轉傳資訊,這「關鍵一分鐘」甚至成為危急民主社會發展事實存亡的重點。

而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胡元輝提到,事實查核並非無所不能,「假訊息跑得很快,如果真實訊息太慢澄清,將難以改變人們錯誤的認知,因此事實查核有時間限制」。他也強調應注重媒體素養教育,讓國民清楚如何辨識和了解新聞背後的意涵,協助整個資訊生態系統更健全。

操弄恐慌,極端言論激起社會對立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主任傅文成以「疫情下的媒體協同不實操作」為題,從有沒有境外協同行為、炒作的議題及訊息的流向等角度來分析假訊息。他表示,以國家的角度來說,最在乎境外資訊、是否有組織專門傳訊息,打造虛假的主流民意。

逐漸攀升的確診數使社會產生不信任、恐懼的情緒,假資訊操作協同行為也就趁機操弄「疫情」的議題。傅文成爬梳網路資料後,發現網路上相關的討論及網路報導的主題多元,病毒起源、防疫政策、口罩及疫苗等,而台灣電子佈告欄(BBS)批踢踢實業坊(PTT.cc)正是這些境外假訊息協同行為者的活躍之處。

傅文成表示,這些行為怪異的使用者擁有共同的特質,包含:從國外的 VPN 登入、在特定時間活躍、彼此關係緊密及極端的留言。通常假訊息的協同行為者採取一唱一和的回文方式,當一人發文時,同夥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推文並留言討論,激起文章熱度,也使大眾難以判斷言論的真假,此外,他們也以仇恨言論引起大眾關注、挑起社會對立,「畢竟不論真假訊息,對炒作者來說,有人討論的才是好訊息」。

傅文成表示,假資訊協同操作者通常在下午兩點時活躍。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注重媒體素養,避免成為再製假訊息的共犯

因此,傅文成也提醒,「很多網路上的民意不一定是真實民意,只要 3、5 個人切換帳號留言,就能形成假民意。」至於境外議題如何傳到國內,傳統媒體間的議題傳播也可能不小心成為境外假訊息的操作者。以「台積電用晶片換疫苗」的假訊息為例,先由可疑對岸使用者發文討論,接著國內本土媒體製作相關新聞,引起國內民眾討論,最後資訊又流回對岸。

他提到,在製造假訊息的協同產業鍊上,並非每個人都是故意操弄真相,多為無意間參與傳遞或再製假訊息。至於該不該制定法律規範,多數民主政體對於規範言論相較謹慎,但在網際網路、社群平台蓬勃發展的時代,如何在不侵犯言論和表達自由的前提下,防堵猖獗的假資訊,這點是政府和全民持續努力的目標。或許最重要的仍要回歸媒體素養,記者在撰寫來源不明的新聞前也應多查證,共同維護台灣的媒體環境。

假資訊衝擊,政府如何做?

假訊息造成大眾人心惶惶,可能阻礙政府施行政策,例如美國總統拜登便將疫苗施打率低落歸咎於假訊息,直指「社群媒體殺人」,容許疫苗不實訊息在其平台上散播,因此政府勢必要回應假訊息,減少對民主的危害。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許瓊文表示,災難謠言也是假資訊的一種,「關西機場事件」就是著名的假訊息之一,甚至造成外交代表自殺的悲劇,當災難來臨時,人們常在恐慌和動亂中盲從某些訊息。

許瓊文以「資訊素養」和「謠言回應」兩面向評斷政府政府澄清假訊息的模式好壞。包含是否提供資訊讓大眾近用、能否評估內容的正確與否,針對災難謠言則注重解釋清楚與否、是否提供風險訊息和準備訊息。她補充道,在災難每個階段都有必要資訊,政府應依照災難階段的不同提供不一樣的資訊,例如在發災期,人們希望獲得行動只是和安全訊息。

許瓊文表示,「關西機場事件」是著名的假訊息之一。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政府應主動出擊,超前部署提供資訊

另一方面,許瓊文以敘事型態、口吻語調及消息來源分析民眾容易相信何種疫情假訊息、政府如何澄清資訊以取得民眾的信任。 

她表示,政府初期以回應假資訊為目的,採取「222 原則」(200字內、兩小時內澄清、兩張圖)。而且,政府常把訊息重複張貼在不同社群平台,例如衛福部將資訊發在部會網頁的「真相說明」和「即時訊息澄清」專區,在臉書則以可愛的「總柴」吸引大眾的目光。 

自從 5 月疾管家遭冒用後,政府更加大澄清力度,將更正新聞同步發佈在 Line 的訊息查證、謠言破解區,擴大曝光度,但敘事模式基本上不變,首先嚴正申明其為假訊息,接著強調相關罰則,意圖使大眾顫生畏懼心理,降低民眾亂傳假訊息的可能性。

許瓊文建議,政府破解謠言的敘事方式,除了嚴刑峻罰和嚴正申明以外,仍須考量資訊素養,及進用資訊管道。此外,政府的發文模式單一、簡要,民眾無法得到更詳細的澄清資訊,應順應不同平台的特性,使用不同的敘事方法。

她也表示,「不要只是被動回應假訊息,有些資訊能超前部署」,政府接收到假訊息才做更正,此舉較為被動,應該能如同防範災害一般,主動評估風險、提供訊息,例如主動說明普篩與否的理由、疫苗的副作用及哪類人不適合施打。

針對此建議,胡元輝也認為政府及事實查核單位可利用 Google 關鍵字分析,關注熱門的討論話題,提前準備做事實查證。 

蘋果將報導設計成數位互動專題,結合地圖功能呈現追蹤路線,讓閱聽眾更了解情況。圖:GPS 解密回收黑幕專題截圖

政府的澄清風格簡潔,希望使民眾在短時間內了解訊息脈絡。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調查報導、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帶我們深入理解資訊超限戰,透過公民的力量探索真實: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