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唐|從犀牛皮到關西機場事件看台灣的假新聞與言論自由

2021 年 05 月 19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資訊真偽

洪浩唐|《給我報報》總主筆

現代的假新聞之所以惡質就在於:絕大多數訊息的接收者並不知悉這是假的

——洪浩唐

在台灣,有關「假新聞」,似乎並不是一個太新鮮的議題。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傳播環境之下,有不同的意義:在過去「假新聞」可能是一種帶有某種實驗性質、嚴肅意涵(文學或社會使命)的「諧仿」(parody);到了現在,則毋寧是個災難

誤打誤撞弄假當真的犀牛皮事件

前者如九O年代的「犀牛皮事件」:1993 年縣市長選舉,宜蘭某候選人涉嫌偽造外國學歷。當時作家馮光遠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給我報報〉專欄撰文嘲諷,指稱在美國的南加州大學指導教授威廉・霍華出面證明該候選人是他的學生,論文題目為〈犀牛皮移植到我臉上法律效力之探討與追究〉。但這篇刊登在報紙文學副刊的搞笑「創作」,卻被該候選人陣營,拿來做為其擁有外國學歷的證據。甚至也一度引發其對手陣營向刊登此文的報社抗議。後經作者出面解釋這其實只是一篇虛構的嘲諷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不論從創作動機或所刊登的版面看來,其實並無刻意混淆視聽、欺騙讀者的企圖。會被視為一則「新聞」,應該是彼時台灣社會許多人,對此搞笑文類或副刊屬性並不熟悉所致?此事件說明了,在那個台灣解嚴之初的年代,大多數人對新聞媒體大致還維持一定程度的信任。

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許多文化人持續追求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企圖「解構」新聞(用新聞報導的口吻陳述一件完全虛構的事件、以促成社會反思媒體對閱聽人認知的支配性)的實驗與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成就此「假新聞」的進步(正向)意義,還在於創作者與讀者間的默契:這則新聞是虛構的!

不只是言論自由的關西機場事件

到了現在,台灣有了更多的媒體,卻也有更多的假新聞。但上述的默契也已蕩然無存——現代的假新聞之所以惡質就在於:絕大多數訊息的接收者並不知悉這是假的。而訊息的製造者或散佈者,非但不是基於倡議何種進步價值,而且居心叵測。

例如,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則堪稱近年來有關假新聞所引發台灣社會動盪的「經典之作」。更嚴重的是,此虛假訊息的源頭,竟來自終日對我虎視眈眈的境外敵對勢力——這可說是本事件與上述「犀牛皮事件」最大的不同。

若以狹義而言,本事件可從 2018 年 9 月 4 日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地區,造成機場設施、聯外道路受損,近 3,000 人受困機場開始,接著因一則來自中國的不實訊息的散播、發酵,引發台灣社會一連串的爭議,直至 9 月 14 日意外造成我一名外交官員不幸犠牲作結。

但若以廣義觀之,則要從中國官方於 2009 年宣布投入 450 億元人民幣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劃」開始,繼之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戰狼外交」對內凝聚、鼓動民族情緒⋯⋯而直到此刻,中國的「戰狼們」依舊很忙,所以本事件仍未結束。

1993 年的犀牛皮事件,無論能否達到啟蒙或除魅效果?或對任何人造成「傷害」?當時台灣社會已逐漸能接受此屬「言論自由」的範疇。到了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若僅以狹義觀之,雖然造成台灣社會紛擾、一名官員殞命,本事件終究和前者一樣,可能只被視為「言論自由」的議題。

而台灣作為民主國家,重視言論自由,任何對言論的監管,皆以保障言論自由為首要且不可牴觸的基本原則。所以綜觀本事件後,那些疑似未經查證,散播不實訊息的媒體,代表公權力的 NCC 最後也只能依法對其「發函改進」。

然而,若以廣義來看,本事件無疑是個「國安問題」。我們認為唯有將關西機場事件置於中國「戰狼外交」的脈絡下,才可以彰顯出該事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所帶給我們的警訊。

今天我們重啟這個議題,並非企圖對言論自由作任何「限縮」。民主作為一種信仰,我們也相信言論自由絕對不會,和社會所珍視的其他權利有所抵觸。但當假新聞由量變產生質變、被「武器化」,敵人以此對我們發動襲擊,假新聞已然不再是一種言論自由了——此時,我們也許只能「見佛滅佛」。

IORG」的研究成果,以圖表顯示中共的「對台資訊操弄」和「人際滲透」路徑。圖:IORG (CC BY-NC-SA 4.0)

偽裝成言論自由的國安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

該如何面對偽裝成言論自由的國家安全問題?以下的例子,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瓦特・布拉克(Walter Block)曾在《百辯經濟學》(Defending the Undefendable)(經濟新潮社,2003)一書中,以〈在擁擠戲院高喊「失火了!」的人〉一文,提供了如何兼顧言論自由與公共安全的可能解方:他建議戲院老闆可以和顧客在契約中明訂不得高喊「失火了!」——因為此舉並無關乎言論自由,而是恪遵契約的義務。而此契約將能有效消弭言論自由和其他權利之間假設性的衝突。

作者主張,如果政府規定不得在戲院隨意高喊「失火了!」,可能侵犯了某些人(例如,虐待狂和被虐狂)的權利?而如果允許言論自由有「例外」存在,那麼我們對於言論自由的薄弱主張將會被不斷地減弱。但若有了契約存在,對於那些為了滿足私欲、卻不顧他人安危而任意高喊「失火了!」的人,便因此可以依約加以處置,而不損及言論自由。

在民主國家,政府受人民所託,其實就像是前述的戲院老闆:明知某些顧客的「特殊癖好」有違公共安全,還是要一視同仁地尊重他們的權利——只是要想辦法與所有顧客先約法三章。

所以在如今這個假新聞四處流竄的傳播環境下,為了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即便面對那些,為了私利而寧可配合敵人作資訊操弄的「在地協力者」,我們也不應輕言放棄對言論自由的堅持,令其因言論而獲罪。然而,為了國家安全,政府有責任協助人民,辨識假新聞的來源與動機,由人民自行選擇相信與否——只要是全民共同約定,這並無損及言論自由。

從犀牛皮事件到關西機場事件,雖然我們對民主體制的堅持、言論自由的捍衛堪引以自豪,並一直為世界所敬重。但隨著通訊科技的進步、傳播生態的劇變以及境外敵對勢力的戰略演化等因素,似乎都讓我們的民主自由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兼顧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這不僅是台灣的媒體要面對的問題,更是每一位國人必須共同思考的功課。

蘇啟誠家屬曾在 NHK 節目中聲明表示:
「希望一個外交官的犧牲能引起台灣及日本政府有關當局、新聞媒體及相關法律的研究者對網路上假消息的流竄,在制度面上或法律面上能慎重思考如何妥當應對,防止不必要的社會混亂或者是無辜的人名譽受損」。而我們也希望,在經過此事件的教訓之後,能讓台灣人民重新找回彼此的信任,和追求民主自由的初心。

否定科學的五種方式(FLICC),還是值得我們再多看幾次,反思一下日常的思考誤區。圖:SkepticalScience@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編按:

本文原為新書《戰狼來了:關西機場事件的假新聞、資訊戰》作者序,我們感謝洪浩唐先生授權刊登。

這本即將出版的新書,透過關西機場事件中虛假訊息的傳播路徑、網路時代引發傳播環境的巨變,從而省思我們的傳播環境、新聞產製過程,並思考在面對中國的「戰狼外交」威脅下,如何法制化捍衛我們的民主法治社會。

本書由洪浩唐、沈伯洋、吳介民等三人合著。沈伯洋近年持續研究資訊戰,破解中共假訊息的傳播路徑;吳介民一直是深入研究中國的中堅學者,其前著作《尋租中國》一書,揭開「中國崛起」神話背後的真實;而本文作者洪浩唐,現為《給我報報》總主筆,多年來深諳虛幻與真實、幽默與嘲諷的真諦。《戰狼來了:關西機場事件的假新聞、資訊戰》應是研究假新聞、戰狼外交的資訊戰不可錯過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