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陳洧農

根據「無國界記者」3月25日所公布的報告《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在中國致力所打造的「世界媒體新時代」中,台灣儼然成為中共操作媒體論戰的首要目標。 台灣網路電子留言板PTT創站站長杜奕瑾3月27號在臉書上表示:「(報告)裡面有提到吹哨者制度,要求媒體對其消息來源跟廣告經濟來源的公開,非營利組織的運動,很多都呼應過去發生的事情和想法。恭喜鄉民不小心又站在第一線。」

該報告分為四大章節:「中國媒體模式的輸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宣傳」、「新木馬屠城記」、以及「對抗中國箝制媒體的策略」。其中第二、三章皆有台灣的事例,十分引人注目。

「中國媒體模式的輸出」一章說明:為打擊西方「敵對力量」,中國打造國際媒體盛會來傳銷審查制度和監控技術,例如柬埔寨媒體的中國化;以及中國式的「銳實力」,亦即不實資訊與騷擾帶給他國的傷害。「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宣傳」闡述在毫無言論自由的中國,記者只能為黨服務,連聊天機器人也被迫下架,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記者監獄。為建立自身美好形象,中國媒體在世界各國重磅登場,非洲即為中媒擴張的實驗場。中國並邀約許多國外記者赴中免費參與奢華培訓,以換回記者群「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媒體策略也與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計畫整合起來。

「新木馬屠城記」論及中國如何藉由投資外媒以及購買廣告,進行政治宣傳,例如《中國時報》的路線改變,還有以商業利益要脅的兵法;「對抗中國箝制媒體的策略」是關於各民主國家的反應,以及無國界記者所提的兩項新聞性防禦性措施與建議。中國媒體戰略的影響已遍及五大洲,包括英國、南非、瑞典、柬埔寨、越南、澳洲、墨西哥、美國皆已亮起中國影響的警訊。

不實資訊攻勢下的台灣

報告中指出,2018年9月4日,日本的大阪遭受強颱燕子侵襲,造成關西機場嚴重淹水時,台灣的新聞不斷播報台灣駐日代表處未協助滯留在機場的台灣民眾,反而是中國大使館伸出了援手。此流言在台灣社群網站PTT大肆流通,而台灣媒體則進一步助長其散佈。累積的輿論壓力造成61歲的駐日外交官蘇啟誠自殺身亡,成為中國不實資訊攻勢的受害者。台灣政府隨後駁斥此流言,並釐清其出處為中國「內容農場」,由中國的宣傳媒體《環球時報》與《觀察者網》轉載。

這自然並非中國試圖以媒體統戰台灣的第一個案例,只是一直到最近為止,社群網站才成為中國散播謠言病毒的溫床。近年來台灣政府查獲幾個中國的不實資訊攻勢,主題包括年金制度的改革,以及台灣護照在國外效力等等,足見中國不實資訊的無孔不入。

《中國時報》採取黨的路線

報告內容並提到,中國政府藉由巨額投資,影響國外中文媒體。2015年,清大研究生李嘉艾對被旺旺中時集團收購的中國時報之言論轉向進行了研究。李嘉艾發現,中國時報被收購後,該報有關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導在五年內減少了三分之二。並且,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革命時,中國時報也未派出任何記者到場採訪。

無國界記者指出:「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從不掩飾他對北京政權的好感,以及改變《中國時報》路線的意願。2009年12月,由於不滿意該報報導中國官員來訪的方式,處份報社總編輯夏珍,將她調到集團的另一個部門。」

 香港:新聞自由不斷萎縮

香港也是中國大力操作媒體輿論的目標。早在1990年代,在香港創立的《星島日報》,就被一位親北京政府的商業人士收購 。2002年,香港在世界新聞自由的排名名列18,到了2018年,已經掉到70名。2016年,《明報》的總編輯姜國元,在公布有關巴拿馬文件相關人士的幾小時後,便被迫離職;同一年,《南華早報》被阿里巴巴集團併購,從此言論走向有了改變。中共在香港的辦事處也控制一些媒體,如《大公報》與《匯報》。

「連國界和國籍都無法限制中國政權」,無國界記者表示:「2015年,在香港銅鑼灣書店的五名失蹤員工中,有英國公民李波與瑞典公民桂民海。前者於香港被捕,理論上並不受中國的司法管轄。後者則於泰國遭綁架,三個月後在中國國營電視露臉認罪,至今仍囚禁於中國。」2018年,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馬凱,在主持一場敏感會議後,更新工作證遭受拒絕,後來還被禁止進入香港。在香港這個宣稱「五十年不變」的行政特區,新聞自由已被嚴重侵蝕。

民主國家紛紛採取對策

十年來,中共打造世界傳媒新秩序的行徑不只是對世界新聞自由的威脅,也是對民主的威脅。全球民主國家已紛紛開始採取對策,對中國的國家政治宣傳展開反擊。然而,面對中國強大的投資能力與得以發展長期策略的集權主義,民主國家卻往往因為意見分歧而只能動用短期計畫,顯得力有未逮。

 報告中提到,欲降低中國媒體的影響,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途徑:

  • 透明化:有些國家開始要求媒體列出其股東及資金來源,包括廣告商,全面透明公開,讓公眾得知新聞來源,並注意不實資訊的危險性。
  • 自製中文化內容: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自製中文化內容,藉以降低親北京媒體的競爭力。
  • 來自非營利組織的壓力:在媒體和非營利組織的協助下,吹哨者也成為反擊的力量,比如2018年在許多人權團體的壓力下,谷歌「暫停」重返中國市場的計畫。
  •  注意「違法內容」:喚醒大眾注意「播出內容違法」的意識也是對抗中國媒體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對於已經漸漸習慣不實資訊以及新聞夾帶廣告內容的台灣社會尤其重要。

此外,為回應全球層出不窮的不實資訊問題,無國界記者組織於2018年推出兩大計畫:「新聞信任計畫」以及「資訊與民主承諾」。前者是一套創新機制,讓外界得以更容易區別哪些媒體尊重新聞原則,哪些只想散播不實訊息。後者是一項政治程序,用以捍衛新聞自由,並強化新聞在民主國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無國界記者組織所發行的這份報告,共有三種語言版本,分別為英文、法文、中文。其中的中文版本所使用的是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