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5 月19、20日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邀請各國專業新聞記者一同討論關於「網路新衝擊、社群媒體、假新聞與民主」等議題。今年的中國場邀請兩位調查記者來臺分享,調查記者A從「大陸調查記者從業現狀:困境、分化、堅持與可能性」為主題,透過報導案例說明在中國從事調查新聞的艱難處境,調查記者B則是從「中國大陸政府網路信息公開的作用與挖掘」為題,探討網路資訊如何在各案件扮演重要角色;而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從臺灣媒體的大陸新聞報導表現發展指出臺灣媒體的重要角色,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則指出中國互聯網上層的政經結構已布局向外發展黨國商業資本。

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網路平台。(攝影/姚其宏)

網路社群帶動輿情討論勢不可擋-嚴書記落馬

網路社群帶動輿情討論成為中國社會無法阻擋的走勢,尤其民眾對貪腐、權貴特權也是滿心不悅。每當有一些消息出來,網民可以透過各種社群、官方平台,蒐集資訊提出質疑、揭露相關事證。調查記者B從今年5月發生的一起中國網路反腐事件「嚴書記事件」來分享中國網民及網路資訊如何在各案件扮演重要角色。

嚴書記事件又稱嚴春風事件,是指2018年5月發生的一起中國網路反腐事件。5月10日晚間,中共廣安市委副書記嚴春風的妻子李向陽因不滿老師對女兒的教育方式,要求學校開除教師。其行為被網路曝光後,引發中國輿論高度關注。嚴春風妻子的一番言論讓他在4天內落馬,事件升級為中國網路反腐事件。

該事件發在成都金蘋果愛彌兒幼稚園,一位老師誤將一段話發到家長微信群中:「以後嚴某某放學那會單獨坐,或者周圍的人給她清空,她單獨坐一邊,真的是夠了。」不久後,群內署名「嚴某某媽媽」的人士發言,要求老師當著所有師生給女兒道歉,並質問這位老師「對嚴書記的女兒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此對話曝光後引起網友瘋傳,網友將事件所涉及的「嚴書記」指向一名四川省廣安市的市委副書記嚴春風。

隨後陸續有網友對嚴書記展開起底,質疑嚴書記的收入不足以負擔女兒就讀一年15萬人民幣的貴族幼兒園,且妻子李向陽在成都市高檔小區譽豐、華潤翡翠城都有房產。此外,四川中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有妻子李向陽,還有一位疑似嚴春風兄弟的嚴春清,二人共持50%股份。

事件愈演愈烈,5月12日,一份嚴書記寫給上層的報告在網上流傳,報告中嚴春風表示對此次事件毫不知情,且2013年雙方已離婚,女兒都是跟著媽媽生活。報告結尾稱自己高度重視網路輿情,對帶來的不良影響深表愧疚。不過,網友對於這份輿情報告並不買單,表示嚴書記曾經到學校給孩子們講過課,還會接送孩子,甚至還有一個三歲的兒子,直接打臉離婚一說。

輿論持續發酵,民眾關注焦點從特權問題轉向了廉政問題。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介入調查,5月18日,四川省紀委監委稱廣安市委副書記嚴春風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嚴春風落馬。

2012年開始,中國反腐,紀律檢查委員會愈來愈強、網路輿情發酵,都是導致嚴書記事件成為熱門話題的原因。整個事件過程中,網友透過各網路平台,如微信、微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商資料查詢平台以及法院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都是能挖掘資料的地方。

工商資料查詢平台,大多運用在政府官員貪腐案的調查,查詢官員及官員的家屬是否持股、擔任高管,是記者與網友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周永康案的時候,記者也大量運用信息公開平台查資料;權貴企業腐敗調查也經常運用工商資料查詢平台。

2012年十八大提的司法改革,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司法公開」,讓判決書網上公開,以前判決書可以亂寫,但現在公開到網路上就會比較認真寫,也間接減少一些枉法裁判的情形,是中國法制進步的重要一步。

報導已失權的政要,不如去揭發當權者活老虎」還較有意義

然而,調查記者B表示,當今媒體做的報導95%都是在「打死老虎」,又稱作鞭屍。例如最近的向俊波案,這些報導並沒有盡到記者對公權力監督、批評的天職。高級官員各種不堪的故事,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情人話題等等,大眾津津樂道。雖然無可避免是人性和媒體生存的必須,但相對的,去對現行權力監督批評才是媒體天職所在。調查記者B認為,監督批評一位現任的村莊村長,比起打周永康、薄熙來、孫正才這種級別的死老虎還更有意義。

調查記者B也提到,打死老虎是沒有風險的,說錯寫錯也不會被反咬,因為沒有風險,媒體更願意做這類報導。反觀,打活老虎是充滿風險的,當時調查記者B和同事在《南方周末》針對安邦保險做了四個版的報導。那時安邦集團很威風,因為董事長吳小暉找報社老闆破口大罵,並且恐嚇要到相關單位告狀。幾天之後,《南方周末》公開在網上道歉,在各種恫嚇、施壓下,《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以安邦保險所主導、措辭的道歉信。

網路資訊、社群網路在中國面臨的困境

雖然網路社群帶動輿情討論成為中國社會無法阻擋的走勢,但依然面臨非常大的困境。調查記者B指出,網路社群資訊所面臨的困境,包括對網民的打擊整肅、愈來愈嚴格的監管審核,以及對門戶網站原創採編的禁止。

《今日頭條》前陣子才大舉招募幾千名人工審核員,現已有一萬多名人工審核員。微博剛興起時也聘了約兩千名人工審核員。審核刪帖的內容因為各式千奇百怪的原因被刪,更特別的是,除了不能議論中國高層官員,與北韓國家主席金正恩、俄國總統普丁相關的醜聞也不允許被議論與報導。

有錢、有傳播能力的網路門戶網站原本是希望所在,但中國法律規定,原創採編都是禁止的。騰訊、新浪、網易、搜狐、鳳凰等門戶網站,擁有最多的資源和人力,但卻因為門戶網站禁止作原創報導,只能轉載。

談到十九大之後對網路管制的情形,調查記者B認為稍有放鬆,但長期看來並不樂觀,網路社會的管制,也許只會持續的扭緊。

中國互聯網上層的政經結構-向外發展黨國商業資本

本次受邀擔任論壇講者之一的新加坡獨立媒體「在線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編輯許淵臣,也積極與中國場講者交流。(攝影/姚其宏)

除了中國對網路空間的控制,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也指出,中國政治力伸手互聯網公司結構發展,向外發展黨國商業資本的情況也日益增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雲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針對美國科技業進行6、7筆投資以及跨領域的商業收購。紐約時報分析,阿里巴巴互聯網公司的下一個角色,是幫助所有傳統產業實現在線化和數據化,然後再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各個產業的運營效率。這些行業又會共生於某一個或多個互聯網企業所搭建的龐大數據生態系統中。

紐約時報也曾發表的調查報導《阿里巴巴上市背後的紅二代》,指出該企業深厚的政治背景。紐約時報分析,這些企業的高級管理階層中,不乏執政共產黨中最有權勢的成員子孫。

中國政府的網際網路發展戰略在商業應用的領域策略,是以管理為名,限制外商進入中國市場,利用海量規模的國內市場扶植少數幾家大型網路公司,使其快速累積資本,之後再讓這些巨頭進入國際市場憑藉雄厚的資本和對中國市場的寡佔優勢收購國外企業。

李志德指出,從中國三大網路巨頭BAD(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對國外的商業投資,不難發現中國的網際網路戰略,已經走出了21世紀初期封鎖、刪帖、消號等等看似強勢其實消極的作為。取而代之的是搶進國際資本市場,在西方世界尋找投資標的。表面上是進行企業本身面對下一個世代的戰略佈局,但這樣的資本,無論是可以考察的組成,或者使它能夠發展壯大的政經環境,都很難和在北京的權力集團清楚切割。

臺灣媒體的中國新聞報導表現難以施展

反觀臺灣媒體有較大的新聞自由空間,本來應該負起更大的中國新聞報導責任,但實際狀況並不樂觀。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指出,過去數年來 除了《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和《公視》以外,臺灣各大主要媒體例如《中央社》、《三立》、《中天》、《中視》、《TVBS》、《中國時報》、《旺報》、《工商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都有派駐記者到中國採訪,三個月輪調回台一次。

但目前各媒體派駐中國的記者人力都出現縮編的現象,縮編的原因一方面是臺灣媒體財務狀況日益窘迫,另一方面是因為臺灣記者在中國採訪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主要是綜合外媒或者是陸媒的報導,臺灣記者直接採訪的報導因為各種條件限制難以取得重大獨家新聞,因此縮編派駐中國的新聞採訪人力似乎是各家媒體在諸多因素下做出的理性選擇。

除了無法採訪報導自己真正想做的新聞之外,也常常面臨「沒有不採訪的自由」,甚至有些活動不想採訪,連這樣的自由都沒有,最多的是國台辦他們把媒體當成傳聲筒,如果臺灣記者不參加這些活動就會接到關切電話。中國官方對於兩岸新聞管理也愈來愈得心應手,導致臺灣媒體的特定報導受到中國當局的嚴密審查和過濾。

中國的新聞自由程度、輿論監督空間和臺灣媒體報導大陸新聞的品質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連動關係。雖然中國新聞自由與輿論空間變小,臺灣媒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角色,但實然面卻非如此,是因為受到多重因素包括臺灣本身媒體政策與產業結構的因素也包括中國因素影響。如何捍衛臺灣媒體的新聞自由不倒退,並且讓新聞自由發揮實際或更大的作用,讓臺灣媒體在華文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未來幾年內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