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份、置入內容、散佈假訊息⋯⋯中國如何影響捷克媒體?

2024 年 01 月 1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整理報導

中國透過購買媒體股份、邀請記者來訪中國、在媒體上創造正面形象與傳播假訊息等方式,試圖影響在捷克媒體的形象。

近年來,中國被列入「試圖影響全球媒體」的名單,其中特別著重影響中東歐地區的媒體。根據彭博社報導,中國政府明白控制外國媒體的重要性,以促進國家的正面形象,因此在2008年至2018年間,中國投資23億美元在歐洲媒體項目。

長期研究中國影響力的捷克學者卡拉斯科娃.伊萬娜(Karásková Ivana)觀察,中國影響全球媒體的手段包含:「媒體併購」、「在媒體投放廣告」、「聘請公關公司幫助中國滲透媒體」與「對被視為『反華』的文章的記者施壓」。而在捷克,中國採用的策略如「購買媒體股份」、「邀請記者來訪中國」、「在媒體上創造正面形象」與「傳播假訊息」,試圖影響在捷克媒體的形象。

華信購買捷克媒體股份

首先,在購買媒體股份方面,捷克第三大媒體集團Empressa Media,於2016年宣布中國企業CEFC(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購買了該公司49%的股份;Empressa Media旗下擁有Halo noviny、Sedmicka、Tyden、Instinkt、Interview、Exkluziv和TV Barrandov等媒體品牌。

專門研究中國在中東歐影響力的機構Chinfluence,爬梳2010年至2017年間,捷克知名媒體發布1257篇有關中國的新聞,以此了解不同捷克媒體對中國的態度,並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這段期間由於中國與捷克來往頻繁,因此中國的資訊增加250%,報導也多半與捷克前總統米洛什.齊曼(Miloš Zeman)有關。2016年,因習近平訪問布拉格,媒體提及中國的次數大幅增加。第二,儘管捷中政府主張改善關係,但中國在捷克媒體中的形象仍不受歡迎。每當捷克媒體報導中國,首先關注中國在「侵犯人權」的議題,其次是「國家威權」,再來才是「經濟」。

即使在經濟方面,關注的焦點也放在公共議題,如中國遊說官方單位或CEFC醜聞;忽略中國投資、跨文化互動與在地議題。總結來說,捷克媒體經常強調中國的缺點,中國形象在捷克媒體中有45%是中立的、41%是負面的,僅14%是正面的。

Chinfluence也分析了Empressa Media的旗下媒體,這些媒體從2015年到2017年由華信持有。 研究結果顯示,部分Empressa Media持有的媒體,對中國的態度比主流媒體更正面。Halo noviny發表有關中國的文章,其中有10篇正面的,16篇中立的,僅有1篇負面的。TV Barrandov只提到中國4次,其中3次是正面的。但另一方面,Tyden和Instinkt發表較多負面的中國新聞。 卡拉斯科娃認為,這兩個媒體的少量「偏差」是媒體內部的自我審查。

不過學者伊莉莎白.巴耶羅娃(Alžběta Bajerová)認為,儘管部分Empressa Media旗下媒體,發布有關中國的新聞多半持正面立場,但這些媒體在市場中的份額太小,無法顯著改變整體趨勢。此外,華信能源也在2017年9月,撤回對Empressa Media和Medea Group的支持,並將所有權歸還給前所有者Jaromir Soukup,自此後對Empressa Media的的直接影響大幅降低。

邀請全球記者訪中,了解「真實的中國」

中國政府也試圖邀請全球記者訪問中國。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會、中國外交部與中國商務部,聯合發布《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視野和行動》,當中強調「媒體合作」的重要性。

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的說法,「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媒體合作,將使中國能及時準確地傳達有關中國的消息、傳達真實的聲音、呈現真實的形象」,中國得以藉此「對抗發達西方國家自由媒體的負面偏見」。

根據此目標,16+1倡議宣布2017年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媒體合作年」,該年度共推出50多個媒體合作項目,包括記者培訓計劃和電影節。中國公共外交協會(CPDA)負責推動此項目,協會歡迎記者與意見領袖來中國受訓,體驗「真實的中國」。

捷克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協會表示,有收到許多類似活動的邀請,但在實際參與後,指出大部分活動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協會讓大家參加語言課程與文化遠足,同時接受有關中國政治結構的講座。根據學者卡拉斯科娃.伊萬娜的說法,中國試圖教育捷克記者、非政府組織工作者「什麼才是真實的中國」:「他們似乎相信,我們對中國知之甚少;如果我們了解中國,我們就不會如此批評」。

中國如何在媒體中建立正面形象?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試圖塑造在媒體中正面形象,並用三種方式來營造。第一,提供捷克語版本的中國新聞。中國政府為了改善其國際形象,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提供48種語言(包括捷克語)的「中國視野」,以增強國際聲譽。

第二,在捷克媒體置入內容。2019年時,中國駐捷克大使館為兩國建交70周年,製作成8頁的補充資料,並刊登在捷克報紙Právo。學者發現,文章都對中國持有積極態度,並有新聞記者署名,使讀者容易相信這是一般媒體報導。

第三,在捷克媒體發表文章。中國政府也試圖接觸捷克當地媒體,提供大使專欄或專訪。例如,在2020年8月至10月香港抗議活動期間,中國駐捷克大使張建民寫了一篇關於香港抗議活動的文章,提到有外國勢力試圖在幕後影響香港抗議活動,該文章後來發表在國會新聞中。學者還發現,除捷克外,類似文章出現在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北馬其頓、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等國的媒體。

第四,自行在捷克創建媒體。以《布拉格華人時報》為例,這是一個成立在2010年,由海外中國僑民發行的刊物。根據其官方網站,它是由「捷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與其他組織共同發起,由周靈建擔任執行長。周靈建曾在接受《CNS》雜誌採訪時聲稱,稱該刊物「始終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旨在保持媒體內容符合黨的政策,顯示該組織的政治取向。

研究指出,歐亞時報社EurAsiaInfo與中國大眾傳媒世界協會(WACMM,世界華文大眾傳播媒體協會)也與中國宣傳體系相關。WACMM 社長朱愛蓮在2019年的論壇表示,該媒體的主要目標是「成為中歐之間的傳播使者,傳遞中國對當地主流社會的積極故事和訊息,從事建設性的媒體外交活動。」

散播假新聞

除此之外,「散佈假新聞」也是手段之一。 著名的例子為,根據《中央社》報導,在2021年11月,與中國同鄉會、商會、和平統一促進會等團體有關的新聞平台,主動與捷克媒體聯繫,聲稱他們能證明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在當年8月訪問台灣時,獲得400萬美元的行程報酬。

然而,他們提供的「證據」皆為失效,此次假新聞也使捷克與台灣政府出面回應並否認。但部分中國媒體持續傳播這則假新聞,例如中國媒體《鳳凰新媒體》發布〈捷克議長拿了400萬美元「好處費」才去台灣訪問〉,也針對中央社發表〈台灣中央社已淪為「落井下石」的媒體?〉新聞。

總結,中國試圖塑造在捷克媒體的正面形象,但整題來說,捷克媒體對中國的態度仍以負面居多。從這一系列事件,歐洲政府也應當警醒,將媒體視為戰略資產,不應當忽略媒體易被國外勢力利用,進而加劇社會分歧,使人民對國家外交政策產生懷疑,或因經濟利益轉而支持獨裁政權。不論是捷克政府或歐盟,都應該加強媒體管制,以防被有心人士滲透與操控。

附錄——捷克媒體類別整理

報紙

電視

廣播

通訊社/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