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聞行業標準 對抗不實網路消息蔓延 無國界記者推JTI倡議


陳品潔|特約記者整理報導
為了支持新聞發展,總部位於巴黎的無國界記者(RSF)於2018年4月發起「新聞信任倡議」(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JTI),截至2024年7月19日,已有超過100個國家、逾1700家媒體參與該計畫,包含台灣的中央廣播電臺(RTI)。
全球已有超過100個國家、逾1700家媒體與JTI倡議,台灣也有11家媒體加入計畫。(資料來源: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JTI網站介紹,人們愈來愈不信任媒體與記者,然而,新聞必須與其它內容直接競爭。重拾讀者對新聞的信任迫在眉睫,JTI旨在提出結構性解決方案,為新聞環境創造有利條件。[1]
「新聞信任倡議」由無國界記者發起,與歐洲廣播聯盟(EBU)、法新社(AFP)全球媒體發展論壇(GFMD)等機構合作,資金來源為法國文化部撥款提供,並受到克雷格紐馬克基金會(Craig Newmark Philanthropies)、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捐款與資助。
在歐洲標準委員會(Comité Européen de Normalisation,CEN)的支持下,由130個媒體機構、記者協會、非政府組織、公司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旨在於全世界推廣自由、具有獨立性和經過驗證的資訊。[2][3][4]
網路資訊環境競爭 假消息傳播更快
新聞信任倡議指出當前問題,演算法會放大極端的內容,從煽情、謠言、仇恨到謊言,評論和主觀意識蓋過事實,科技公司與平台不對此負責。在這個不斷變化、競爭且失衡的環境之中,新聞業處於不利地位,失去了聲譽、影響力和收入,狀況因而再度惡化循環,「如果話語不再基於真實,民主就會逐漸消亡」。[1]
無國界記者秘書長德盧瓦爾(Christophe Deloire)表示:「假消息比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如要扭轉這一趨勢,必須讓所有產製可靠新聞和內容的人擁有優勢,以捍衛新聞業。」根據建立標準,符合資格媒體應揭露收入來源,以及嚴格遵循新聞倫理規範。[5]
建立新聞行業標準 認證媒體優先被推薦
通過JTI的認證,合作的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平台的演算法,將優先推薦符合資格的媒體,保護新聞的標準與獨立性,從而提高知名度、影響力,更有籌碼與廣告代理商談取利潤。
無論是下廣告的廠商、希望獲得可靠新聞的讀者,或是新聞評議單位與監管機構,均能參考通過JTI認證的「白名單」(white-listing)媒體。在假新聞、不實資訊和商業與政治宣傳橫行的時代,JTI認證的媒體將被區別開來,建立讓參與者得以互惠互榮的媒體生態圈。[4][5][6]
該倡議架構由背景為記者、出版單位、監管機構與技術人員在內的專家研討組成。倡議標準包含業主身分與資金來源的公開透明、媒體內部與外部管理、自動生成內容管理,與設立糾正機制等。其關注重點在新聞製作流程與標準,無關乎產出後的內容,也不為媒體機構排名。
如何申請JTI倡議?
三步驟申請新聞信任倡議認證:[6][7]
申請JTI倡議認證的三步驟。(資料來源: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一)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
提交一份聲明,涵蓋機構所有權狀態、營利模式、編輯方針和政策。需要建立帳戶與透過網路操作。(耗時數小時)
(二)公開披露(Public Disclosure)
以表格的方式,對公眾呈現透明度報告。通常其網站上發布,產生報告後即可完成。(耗時數分鐘)
(三)完成認證(Certification)
獨立審核正式認證,確認媒體機構遵守規範。(耗時一個月到三個月)
影片示範如何申請JTI倡議認證。(資料來源: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JTI標準可被機器識讀 讓好內容浮出檯面
JTI組織指出,與其壓制網路不當或非法的內容、對惡意行為加以抵制,不如使值得信賴的新聞更具備競爭優勢,更易被搜尋與發現,放大優質內容,而不對劣質消息窮追不捨。與其它標準不同的是,JTI設計可被機器識讀、即時的ISO標準,使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等數位平台可以「適當地突顯」可靠來源消息。[3]
過去事實核查主要為識別不實內容,JTI提供新一套檢驗工具。媒體機構透過JTI規範自我監管,為「由下而上」的自我報告,不對個別記者或內容進行排名或評分。[6]
除了給予公眾可見的標籤之外,JTI認證有助於提升平台搜尋的能見度,2023年已與微軟(Microsoft)正式合作,演算法將讓受認證的媒體機構優先顯示,包含搜尋引擎、新聞推薦欄目與提要,和廣告科技軟體應用。[8]
微軟的民主推動計畫資深總監巴丹尼斯(Ginny Badanes)指出:「推廣和支持值得信任的在地新聞業,為健全資訊生態系統必不可缺的一環。利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信任倡議,微軟可以推廣有遵循透明新聞標準的本地新聞來源,同時讓用戶也能訪問全球各地的地方新聞。」
無國界記者指出,11個國家(安道爾、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法國、希臘、冰島、立陶宛、盧森堡、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已承諾支持JTI倡議,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實踐守則與《歐洲媒體自由法》(European Media Freedom Act,EMFA)均提到JTI倡議。[2]
無國界記者秘書長德盧瓦爾指出:「面對資訊紊亂和假消息甚囂塵上,面對公眾不信任媒體的處境,EMFA邁出重要一步,強化了取得可靠新聞資訊的權利。」EMFA鼓勵Facebook和X(前身推特)使用JTI認證識別值得信賴的新聞,在編輯獨立性、新聞方針、倫理規則和透明度方面遵循高標準的媒體,防止科技平台任意審查和移除內容。[9]
完整揭露媒體資訊 關注流程、避利益衝突
歐洲標準委員會研討會於2019年12月19日發布的JTI之《CWA 編號 17493》[10],標準條款包含──
(A)身分與認同:
1.媒體基本資料;2.編輯使命;3.媒體公共服務;4.所有人細節;5.業主身分;6.管理團隊身分及其所在地;7.編輯聯絡方式;8.收入來源與資料蒐集。
(B)專業與責任:
9.新聞責任原則;10.準確性;11.對提供內容負責;12.來源責任;13.附屬機構的專業態度;14.內部責任;15.外部責任;16.媒體專業性;17.培訓;18.公布自我評估。
媒體所有者的身分應被揭露,涵蓋直接、間接或受益所有者;股東、間接或受益股東,並提供任何影響或利益衝突的資訊以內部監控,應每年更新一次。監督機構(如董事會)成員名單也應公開透明,如有民選公職、政黨背景或社會運動活躍成員,也應載明。
JTI鼓勵媒體揭露高於法律的財務要求,以評估潛在利益衝突。如果無法滿足要求,則應公佈理由。揭露收入來源可能包括訂閱、廣告、捐贈、補貼、銷售、贊助、活動等,與列出來源的比例。
編輯方針應確保不存在任何利益衝突,無論是確實存在或潛在的,避免損害報導完整性和編輯獨立性,與免受商業、社會或政治等外部利益所影響。編輯流程須能夠被糾正、問責與監督,統計資料、外部照片、影片、音訊與目擊者提供資訊應受驗證,新聞與評論、贊助內容與媒體內容應當分開及註明。
JTI不會取代現有的倫理準則和新聞委員會,而是希望透過提供優勢,最佳化編輯流程、績效和倫理行為,使讀者、公民、監管機構、投資者、捐助者和企業辨認和獎勵值得信賴的報導,建立獨立公開、系統性的自律機制,使網路資訊空間更為健全。[1]
參考資料
- JTI – 〈THE 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 RSF – 〈1,000 media outlets around the world working with JTI to restore trust in information〉
- JTI – 〈JTI APP Help Desk〉
- JTI – 〈About JTI〉
- RSF – 〈RSF and its partners unveil the 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to combat Disinformation〉
- JTI – 〈REWARDING TRUSTWORTHY JOURNALISM〉
- journalism.co.uk – 〈The 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is rewarding transparent and trustworthy news〉
- RSF – 〈RSF to Implement the 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crosoft〉
- RSF – 〈European Media Freedom Act encourages the use of JTI as benchmark for identifying reliable news media〉
- JTI – 〈CWA No. 17493〉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新聞信任危機 公眾期待報導公正公開 多數不信任媒體
- 閱聽人對「演算法挑新聞」持懷疑態度 熱情和興趣是影響關鍵
- 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 調查報告顯示: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多數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
-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 信任差距:受眾的背景與動機 影響民眾對數位平台新聞的信任度
-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二)信任差距:使用者意識到的科技平台問題以及其對新聞業的看法 影響民眾對數位平台新聞的信任度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