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協新任主席鄭嘉如遭《華爾街日報》辭退 政治壓力下消亡的新聞自由

2024 年 08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Selina Cheng)甫於2024年7月上任,旋即卻在7月17日被其任職的《華爾街日報》辭退——《華爾街日報》對外表示解僱鄭嘉如的原因是「架構重組」的相應人事變動,但鄭嘉如發表於《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的聲明指出,自己在遭到解雇的三週之前——也正是自己在競選香港記協主席之時——就收到《華爾街日報》高層施壓。儘管《華爾街日報》不多做回應,但事情的發展,難以不令人將鄭嘉如的遭辭退,與香港當前的政治壓力,聯想在一起。

《華爾街日報》的高層曾指示鄭嘉如退出競選,鄭嘉如顧慮自己是唯一候選人因而未有服從。至她當選香港記協主席之後,她自述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不明確狀態,當時《華爾街日報》已進行了兩輪人員裁撤,而鄭嘉如先前曾被告知自己的職位無虞——然後,她就收到了裁員通知。

香港新聞自由自2019年起急劇惡化

根據鄭嘉如的聲明,她是在2024年5月決定投身競選香港記協主席,接替前《立場新聞》採訪副主任陳朗昇(陳朗昇目前仍官司纏身),此前她已經在香港記協擔任幹部3年之久,參選的原因是希望在香港愈趨惡劣的新聞自由環境之下,仍能讓同城的其他同業記者們看到,還是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維護新聞報導的權利。

香港記者協會一直以來都在倡議記者的權益,該協會反對香港政府一再立法削弱新聞自由、也調查及發布「香港新聞自由指數」——依據2023年7月所公布的「2022年度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報告」,自2019年以來,香港新聞從業人士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價已經連續四年下降,香港民眾同樣認為香港新聞自由相較四年前明顯倒退。業界人士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尤其降幅巨大,從2018年的40.9分掉到2022年的25.7分,而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價降幅雖然較緩,但亦達到2013年以來的新低。

該份報告直指,香港新聞業界的採訪環境自2019年起急劇惡化,《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的管理層、編採人員相繼被控違反《香港國安法》及煽動罪,到2021年兩家傳媒機構相接宣佈停運。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記者協會的處境變得艱難,其存在卻更加重要——香港記協已經有56年的歷史,比目前的香港特區政府(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時成立)還要更為悠久,其為陷入法律麻煩的記者提供經濟支持,這對2019年之後更頻繁遭遇香港特區政府提起法律戰訴訟的香港記者們來說,極為重要。

《華爾街日報》主管對鄭嘉如的施壓

鄭嘉如是在2022年4月入職《華爾街日報》,主要報導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產業(這個新聞議題受到相當多的美國與歐洲讀者關注,且關注度持續增加),至遭到解僱之前,她已經在該報任職超過2年,發表了114篇文章;被解僱之時,她手上還有一篇未完成的報導正在撰寫當中。

鄭嘉如指出,此前雖然已有香港記協的成員遭到驅逐出境的案例,但自己的東家《華爾街日報》仍然希望旗下的駐香港記者加入香港記協,以得到保護,並能夠申請、擁有記者證(香港記協的正式會員可申請記者證),以求幫助在局勢愈趨緊張的香港持續進行採訪——鄭嘉如表示,在2019年之後,記協的會員人數仍不斷增加。雖然香港警方在2020年就已經表示只承認已向港府登記的媒體機構,拒絕以記協發出的記者證當作識別記者身份的依據。

儘管如此,當《華爾街日報》的主管於6月下旬發現鄭嘉如是香港記者協會的新一任會長候選人時,卻立即指示鄭嘉如退出競選,根據鄭嘉如自述,這位主管向她表示,香港記協主席的角色,與《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工作不相容。這位主管的說法是,《華爾街日報》持續在報導與香港新聞自由有關的事件,例如香港法院針對新聞媒體和從業者的審判,因此讓《華爾街日報》自家的員工公開倡議新聞自由,會與報導衝突。此外,這位主管還說,《華爾街日報》不希望看到旗下記者呼籲更多的新聞自由,因為香港與西方國家不同,新聞自由在香港不是一項既定原則。

然而,鄭嘉如並沒有遵從主管的要求,她表示是因自己是當屆香港記協主席選舉的唯一候選人,如果她退出選舉,那代表香港記協就沒有接任的新任主席,其運作將陷入癱瘓,因此在她勝選之後,她就依然留下來擔任新一任的香港記協主席。過了一小段時間之後的7月17日,鄭嘉如就收到解僱通知。

《華爾街日報》告知鄭嘉如,公司組織正在重整,但是先前《華爾街日報》已經在5月進行過兩輪裁員,有十多名記者和編輯受到影響,而當時鄭嘉如已經被告知自己的職位安全無虞,結果她卻在成為香港記協的新任主席之後,遭到解職。

《華爾街日報》母公司並沒有對外給出解釋,僅表示不針對個別的人事變動發表評論,而中國官媒《環球日報》則揚言表示,《華爾街日報》解僱鄭嘉如的決定是為了與香港記者協會保持距離,因為香港記協「肆意誹謗」政府。

鄭嘉如在自己的聲明中還提到,香港記協的其他幹部也面臨到來自雇主的類似壓力,自己的情況並不特殊,而對於現在香港的記者和媒體老闆可能對香港記協產生警惕,她認爲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華爾街日報》聲援美國記者格什科維奇 卻開除自家香港記者

不過,對照過去一年,《華爾街日報》對遭到俄羅斯關押的該報美國記者埃文.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所表現出的關注,鄭嘉如遭到的對待更令人感到唏噓。埃文.格什科維奇長駐俄羅斯長達6年,在2022年1月入職《華爾街日報》,專門負責報導烏俄戰爭,他在2023年3月30日,於莫斯科以東約900英里的葉卡捷琳堡進行採訪時,被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以間諜罪名拘留,被監禁至今,2024年7月格什科維奇獲判16年有期徒刑。格什科維奇的案件,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首次有美國記者在俄羅斯因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遭捕。

《華爾街日報》在香港還為格什科維奇發起「為埃文而跑」(Run for Evan)活動,包括鄭嘉如在內的駐港職員都有參加,且《華爾街日報》也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頒獎典禮上呼籲與格什科維奇團結同在。

鄭嘉如指出,如果像香港記者協會這樣的新聞團體不復存在,那麼在香港,更多與埃文.格什科維奇從事相同工作的記者,能夠獲得的保護就更少,對於仍在艱困環境中努力的疲倦記者,其能尋求的同業支持和慰藉也會愈來愈少,而獲得最大「便利」的,無疑就是中國政府。

正因為《華爾街日報》在埃文.格什科維奇案當中,公開表達了對新聞自由的支持,鄭嘉如才更認自己在記協的角色不會成為問題,她說,「我堅信該協會的價值觀與《華爾街日報》的價值觀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震驚。」

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記協的污衊

鄭嘉如另外也接受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訪問,她談到自己2017年就加入香港記協,並在2022年入職《華爾街日報》之時,同時擔任香港記協的執委會秘書,她從未向《華爾街日報》隱瞞過自己與香港記協的關係,也與主管進行過討論,討論當時雙方都認她的記協身份「不是什麼大問題」。

雖然鄭嘉如自己也不清楚在《華爾街日報》的同事當中,有多少人也是香港記協的會員,不過如今這個會員身份在香港可能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香港記協多次投訴、公開指責香港警察暴力,原本因香港記協在全球新聞機構廣受讚譽和認可,而對其所發的記者證給予認可和採訪便利的港府,對香港記協的態度也就丕變。

除了敵視之外,港府甚至指責記協向「不專業」的記者發放記者證,建制派媒體《大公報》還宣稱只要繳了錢,人人都可以取得香港記協發出的記者證——但這不是事實。

鄭嘉如解釋,香港記協是一個工會,其活動受香港勞工處監管,依法只能向從事新聞業的人士發出記者證。記協會員才可以申請記者證,且所有申請加入記協會員者,均需經其他會員擔任介紹人。至於發出記者證與否的評估方式,則是要求申請人必須提交表格和就業證明。這可以包括員工卡、公司名片,或者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可以交出的佐證文件包括署名文章或收到稿費的單據(記者證申請人至少一半以上的收入來源必須是新聞工作所得)。一旦香港記者協會檢查通過,記者即可加入,年費為200港元。

如今,香港記協擁有約300名會員。他們都必須遵守該協會會的道德準則,並從工會的支持和社會活動中受益。該協會每月舉辦一次研討會、小組討論和社交活動,與會員分享職缺資訊等等,並在會員有需要時為其提供支援。例如,如果會員被解僱或需要支付與其工作相關的法律費用時,他們可以使用保護基金。

香港記協也監測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並就這項在世界各地廣泛報導的議題發布年度報告

記者報導新聞自由事件,與親自投身倡議新聞自由衝突嗎?

在鄭嘉如成為香港記協主席之前,原本的主席是前《立場新聞》採訪副主任、現任網媒《Channel C》主持人陳朗昇,鄭嘉如是在得知陳朗昇決定不再參選後,才考慮參選接任。

2023年9月,陳朗昇因涉嫌故意阻撓警員執行職務而被判處5天監禁,起因是2022年9月他採訪朗屏邨居民大會時,被港警以「不合作」為由逮捕其後被控以一項阻差辧公罪。判決公布後,陳朗昇獲准以3萬元保釋兼交出旅遊證件,等候上訴。

《華爾街日報》本身在香港的處境也並不穩固,在鄭嘉如2022年4月入職時,該報的亞洲總部仍設在香港,但之後編輯室規模縮減,到2024年5月初宣布進行裁員,並將亞洲總部遷移到新加坡。鄭嘉如被解僱後,她表示自己私下獲得《華爾街日報》同事的大力支持,她轉述前同事們的想法,「報社竟然對同仁做出這樣的事,他們感到非常震驚。該公司沒有試圖向員工解釋或照顧他們的感受。」

還有幾位駐中國的記者告訴鄭嘉如,他們首先是從中國官媒得知她被解僱的消息。

為何《華爾街日報》決定解僱鄭嘉如?鄭嘉如表示,自己也沒有答案, 「我確實認為《華爾街日報》的管理層受到了香港發生的所有事情的影響。西方媒體需要認識到這些事情。即使他們試圖保護報導的完整性,但當他們的記者在敵對的情況下工作時,他們也需要思考他們的決定是否有助於為當地媒體創造更好的環境,或者是否正在損害當地媒體環境」。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5位,劣於新加坡和菲律賓——過去,香港在新聞自由指數的表現上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但在2019年之後,過去的這一切轟然崩塌。

至於《華爾街日報》主管要求鄭嘉如退出香港記協主席選舉時,向她表示的說法——《華爾街日報》持續在報導與香港新聞自由有關的事件,因此讓《華爾街日報》自家的員工公開倡議新聞自由,會與報導衝突——鄭嘉如直指,「當人們不想承認做某事的真正原因時,他們就會提出這種爭論性的論點來試圖解釋,但我認為這個論點實際上行不通。它適用於大多數其他事情,但不適用於新聞自由,因為《華爾街日報》的工作人員及其內容直接受益於這項基本權利。因此,很難說你可以在沒有任何衝突的情況下撰寫有關新聞自由的文章,因為『寫出新聞』本身就是這項權利的受益結果。」

 

參考資料

  1.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 〈I pushed for press freedom in Hong Ko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red me.
  2.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Selina Cheng on her firing from the WSJ after taking up press union chair role: “I truly believed our values were alig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