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爭假訊息席捲網路世界 馬斯克改造的推特成為重災區


劉艾波|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2023年10月7日清晨,控制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的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突襲以色列,點燃以哈衝突的煙硝。戰場上砲火猛烈,網路世界也不平靜。大量屠殺、屍體、濺血的影像在社群平台迅速蔓延,反映民眾急切地想知道最新消息,但許多資訊未經查證、混雜了錯誤內容,閱聽大眾形同陷入數位戰場的迷霧,尤其以X平台(前稱:推特)最嚴重。
根據美國媒體監管機構「新聞守門人」(NewsGuard)調查,哈瑪斯發動突襲後三天內,至少有14則假訊息在X平台、臉書、Instagram、TikTok抖音上流傳,累計共有高達2200萬的瀏覽次數。截至2023年11月16日,「新聞守門人」共掌握了52則確認為假的錯誤訊息,共在201個網站上散播。
這些以哈戰爭的假訊息,大多是挪用無關畫面來做錯誤宣稱。有的聲稱以色列或哈瑪斯軍隊在某處發動攻擊,有的說某處戰場上有孩童受重傷、死亡,有的指控對方「假裝受傷」以博得同情。與此同時,五花八門的陰謀論也趁勢而起,例如宣稱「美軍登陸以色列」、「烏克蘭暗地提供哈瑪斯武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公開表示以哈戰爭應歸咎於美國總統拜登」⋯⋯等。目前,這些陳述皆已被外媒與查核組織證實為假。
例如,X平台在10月11日開始流傳一張用白布裹著嬰兒屍體的照片,搭配文字宣稱這是被以色列軍隊殺害的巴勒斯坦嬰兒。但事實上,這張照片是拍攝於2013年的敘利亞化學武器攻擊事件。這則假訊息在X平台上獲得數百萬瀏覽次數,連美國民主黨籍眾議員伊爾汗・奧馬爾(Ilhan Omar)都一度分享。
另一個例子是,有貼文分享一段影片,指稱「哈瑪斯軍隊襲擊了以色列的坦克」。此訊息在X平台上吸引了41萬觀看次數,但其實只要使用「以圖搜圖」功能或以關鍵字搜尋,就可以發現這段影片是電玩遊戲《Squad》的預告片。
這些挪用無關影片的錯誤訊息,或許是民眾在恐慌下誤傳,但也有是帶著政治目的,意圖誤導讀者的貼文。例如,有一則在臉書和Instagram上熱傳的假訊息,是使用金正恩演講的影片,錯誤地配上英文字幕,宣稱金正恩說:「在拜登領導之下世界一直爆發衝突」、「如果拜登不退選將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等。事實上,原始影片拍攝於2020年,影片中的金正恩是在北韓勞動黨成立75週年的典禮上發表演講,感謝北韓國軍的奉獻,內容完全未提及拜登或以哈衝突。
加薩阿赫利醫院爆炸案資訊混亂 連官方、主流媒體都出錯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7日發生的加薩阿赫利醫院(Al-Ahli Hospital)爆炸事件,將民眾的對立情緒推到高峰。由於以色列連日轟炸加薩,數百名流離失所的平民到醫院避難。然而,10月17日當天傍晚阿赫利醫院的停車場發生爆炸,將這些難民帶入死亡,許多年幼孩童不幸殞命。
事發後,哈瑪斯立刻指控是以色列蓄意空襲,以色列國防軍則表示伊斯蘭聖戰組織才是造成醫院爆炸的元兇。未經證實的說法在社群平台上延燒,還出現許多假帳號蓄意散佈錯誤資訊。
X平台上就出現許多冒充以色列國防軍的帳號,有貼文以阿拉伯文宣稱「我們決定轟炸醫院,將他們安樂死」。還有一個X平台帳號冒充《半島電視台》的記者,宣稱他親眼目睹一枚失火的哈瑪斯火箭彈擊中醫院。對此,《半島電視台》已澄清此帳號與電視台無關。
在混亂的資訊中,甚至連官方、主流媒體發布的訊息都會出錯。以色列的官方X平台帳號曾發佈一段影片,表示醫院爆炸是肇因於巴勒斯坦的火箭,但在一名《紐約時報》記者指出該影片時間晚於爆炸之後,已將貼文下架。
然而,《紐約時報》及英國的《泰晤士報》也因爆炸剛發生後過於放大哈瑪斯一方的說法而遭批評,在有更多證據顯示空襲損害與以色列軍方武器不相符時,這兩家媒體皆發布聲明承認錯誤,強調在編輯作業上將會更謹慎。
究竟是誰轟炸阿赫利醫院,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現場民眾、諮詢軍事專家並根據衛星影像比對爆炸造成的損害,雖然有三位專家表示現場痕跡和以色列的典型空襲不符,但因為缺少彈殼碎片等關鍵證據,目前仍無法確定爆炸原因。不過,阿赫利醫院滿目瘡痍的慘況已激化對立。歐美國家出現反猶主義浪潮,中東世界爆發對以色列的憤怒,約旦、伊拉克、黎巴嫩、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國都有群眾上街抗議以色列政府,聲援巴勒斯坦。
從阿赫利醫院爆炸事件可以看到,真相與謊言並存,連具公信力的老牌媒體都很難辨別真偽。巴勒斯坦的支持者聚焦在醫院爆炸事件,將以色列描繪成邪惡的元兇;以色列的支持者則指控巴勒斯坦偽造傷亡來進行抹黑。
波士頓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研究員李・麥金泰爾(Lee McIntyre)表示,照理來說,應要先確定醫院爆炸是誰造成的,花時間檢視資訊來確認哪些可信。但在當代社會,人人皆能取得大量未經查證的資訊,這片錯綜複雜的資訊大海很容易淹沒民眾,讓有心人士趁機煽動輿論。
麥金泰爾指出,在發生總統大選或戰爭等重大事件時,假訊息通常會甚囂塵上,它不只會激化仇恨與對立,還會侵蝕人們的知識基礎,影響民眾對他人、對社會的信任。他強調:「假訊息不僅會讓你認為虛假的事情是真實的,還會讓你認為真相是捏造的,因為假訊息通常伴隨著各種陰謀論。」
「最危險的是,假訊息會讓我們變得憤世嫉俗,因為它正中獨裁者的下懷。」麥金泰爾說:「獨裁者喜歡使用假訊息——也許他們可以說服你相信他,即使不能說服你,他也會讓你喪失反抗意志。」
政治支持者以偏見分享假訊息 有人順勢蹭流量賺廣告收入
專門追蹤假訊息的資安公司「阿利希亞」(Alethea)創辦人麗莎・卡普蘭(Lisa Kaplan)分析,這波圍繞著以哈戰爭的假訊息,主要受到政治或商業利益驅動。不論是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出於政治動機的人會對自己的立場採取「極度防禦」的態度,基於先入為主的觀念分享假訊息。而被商業利益驅動的人,則企圖藉由這場衝突獲取流量,為自己的廣告、垃圾信件帶來更多追隨者。
研究單位還發現,有些帳號會偕同性地分享以、巴雙方的假訊息。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旗下的數位鑑識研究室(DFRLab)調查發現,X平台上有至少25個印度帳戶會同一時間分享相同假訊息,立場卻前後矛盾,有時親以色列、有時親巴勒斯坦。目前尚不確定這些帳戶的來歷及操作目的。
馬斯克入主後推特大地震 民粹領袖帳號恢復權限散播仇恨言論
身為這場資訊迷霧的舞台,X平台、Meta、TikTok、YouTube等數位平台,皆因爲成為假訊息的溫床在歐美國家遭到批評,尤其以X平台的問題最嚴重。
自從企業家馬斯克在2022年10月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這個平台形同發生大地震。馬斯克取消推特原先的打擊假訊息政策,解僱負責安全與內容審核的員工,恢復原先因發表仇恨言論、煽動暴力而被停權的帳號,極端主義、種族主義等內容隨著以哈衝突再次激增。
先前被封鎖的美國極右翼民粹領袖蘿拉.盧莫(Laura Loomer),聲稱自己是「驕傲的伊斯蘭恐懼者」,發佈詆毀哈瑪斯的假訊息;反猶主義色彩強烈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傑克森・辛克爾(Jackson Hinkle),則在X平台上用無關影片宣稱哈瑪斯發動攻擊。即使被查證為假,他仍持續發布反以色列的貼文。
X平台「藍勾勾」驗證可付費取得 成為假訊息超級傳播者
接著,為了增加收入,馬斯克取消原有的「藍勾勾」驗證,建立了名為「X Premium」的付費制度,用戶可購買「藍勾勾」、優先推播內容給追蹤者,還能在累積一定數量的追蹤者後獲得比較好的廣告分潤。這些舉措形同放任假訊息散播,讓用戶無法判斷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根據「新聞守門人」統計,在以巴衝突爆發後的第一週內,X上熱傳的假訊息貼文有四分之三是擁有藍勾勾的用戶所發布。《彭博社》調查報導也指出,有83個付費帳戶在過去四個月內購買了藍勾勾驗證,並持續散播假訊息。有些付費帳戶更是「超級傳播者」。
彭博社調查:「社群註記」查核機制失靈 跟不上假訊息傳播速度
不僅如此,X平台最為人詬病的是它新的事實查核制度。馬斯克開放所有「事實查核志工」查證X平台上的假訊息,X平台再依據查核結果在貼文附上「社群註記」(Community Notes),表示其錯誤或缺乏脈絡。但這些「社群註記」必須在不同立場的用戶都認可時,才能出現在公眾面前。
根據《彭博社》追蹤10月7日至10月21日間在X平台上熱傳的400則假訊息貼文,發現這些假訊息發布後拖了數小時到數日,才被X平台註記為「錯誤訊息」,顯示X平台的事實查核機制完全跟不上散播速度。而且,「社群註記」還會被不同陣營的支持者「綁架」。有些「社群註記」發布一段時間後會消失,重新出現後卻改變了內容。
公民團體痛批:馬斯克將推特變成宣揚偏見的玩物
美國媒體改革倡議團體「新聞自由(Free Press)」主任娜拉・貝納維德斯( Nora Benavidez)批評,在馬斯克的治理下X平台變得更糟,平台上反猶主義與伊斯蘭恐懼症的浪潮持續高漲,「騙子、陰謀論者、和宣傳者讓平台淹沒在假訊息中。」
「推特作為世界上最廣泛的即時新聞和資訊來源,馬斯克將它變成宣揚偏見的玩物」貝納維德斯說:「推特陷入如此嚴重的混亂,民主制度、國家安全和用戶安全面臨的風險令人震驚。」
X平台上假訊息泛濫成災,歐盟於10月10日對馬斯克發出警告,表示根據8月新上路的《數位服務法》,X平台涉嫌散佈非法內容與假訊息,以及散播恐怖主義、暴力內容與仇恨言論。歐盟也將啟動調查程序,如果X平台被認定違反《數位服務法》,恐被裁罰高達全球年營收6%的罰鍰。根據11月17日的最新消息,歐盟可能將禁止X平台在其轄區內的廣告收入。
位於大西洋另一端,美國則有超過20名民主黨眾議員致函給馬斯克與X平台執行長琳達・亞卡利諾(Linda Yaccarino),指控其未能妥善管制平台上的錯誤訊息及仇恨、暴力、恐怖主義宣傳影像,並利用這些極端內容獲利。
X平台回覆已著手處理 歐盟如何執行《數位服務法》成關注焦點
對於歐盟警告,馬斯克透過個人X平台帳號上表示:「我們的政策一向是公開透明,我相信歐盟也支持此作法,請在X平台上列出你所看到的違規行為,讓公眾知道。」
亞卡里諾則回應,自10月17日哈瑪斯發動突襲以來,X平台已刪除了數百個哈瑪斯相關的新建帳戶及數萬則內容。
針對民主黨議員的公開信,X平台並未回應。但由於這封信引述了非營利組織「Media Matters」的調查結果,X平台因此控告「Media Matters」破壞言論自由並誤導廣告商,聲稱其詆毀商業利益、干擾經濟行為。
當然,假訊息的問題不只在X平台發酵,Meta、TikTok也遭到歐盟警告,這些平台業者皆回覆已進行管理。但從實際情形來看,假訊息問題仍然嚴重。美國及歐盟如何約束這些平台巨獸,將成為歐美公民團體持續關注的焦點。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 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調查報告:錯假訊息持續蔓延 全球事實查核成長卻已趨平緩
- 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 假新聞,在過去,也在未來
- 洪浩唐|從犀牛皮到關西機場事件看台灣的假新聞與言論自由
- 封鎖記者帳號、取消打擊假訊息政策—推特年末上演的「馬斯克暴走事件簿」
- 沈伯洋|戰爭早已開打:假新聞與資訊攻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