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記者聯盟|IFJ 報告:🇨🇳中國試圖打造世界媒體話語權

黃家茹|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世界最大的國際性記者組織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簡稱 IFJ)在 2020 年發布一份報告《中國故事:重塑世界媒體》,證實中國在近十年來運用一套國際媒體宣傳策略試圖影響世界各國的新聞組織及個別新聞工作者。
近來又延續此份報告更新調查,發表《COVID-19 故事:脫下中國全球策略的面紗》,揭示在 COVID-19 疫情爆發之後,中國如何利用全球媒體形塑正面形象及其對外宣傳策略。
在去年的報告《中國故事:重塑世界媒體》中,IFJ 針對全世界 58 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和組織做調查,包含亞太地區、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包括中東和北非,不約而同地揭示中國企圖趁著推行「一帶一路」投資的同時進行一系列複雜的系統性媒體策略,佈局國外媒體組織及個別新聞工作者,試圖建立超越物理國界的世界性話語權。
????????中國的對外宣傳策略手法
研究發現,中國透過各種方式重塑全球媒體格局,橫跨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長期以來藉由提供各種好處,影響一些國家的媒體來提升或改變形象,尤其是針對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手段如下:
????工會合作
中國試圖透過與外國官方或民間的新聞組織合作,簽署相關協議,透過交流、鼓勵發展培訓計畫、學界之間的合作或者是協助技術發展等方式以進行影響。「與他們接觸沒什麼。這完全是關於項目交流、訪問和培訓。」一名受訪記者表示。
面對各國媒體對於新疆維吾爾族的再教育營指控,中國也藉由工會合作邀請許多國外記者,包含穆斯林國家的媒體,參觀中國的「職業培訓中心」,試圖洗刷負面形象。
同時,當這些外國記者參觀這些「培訓」時,除了中共的官員和翻譯人員在旁監視著,中國央視的攝影機也對著他們紀錄這一切,因此記者本身就成為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人的正面人證,中國甚至在各國記者離開前要求他們簽署協議,不能撰寫批評中國的報導,將影響力透過利誘與軟性威脅外包給外國媒體。
????影響媒體內容
「曾幾何時,十個故事中有六個來自新華社。」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國家與中國媒體簽訂內容共享協議,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或是官方對外國際頻道中國環球電視網(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簡稱 CGTN)或《中國日報》等官方媒體對外提供許多免費內容,共享資源。這些內容大部分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文化豐富、技術先進的國家,並消除不利的報導。
????推動一帶一路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附帶著不少優渥條件,除了經濟發展的引誘及債務上的協助外,還包含中國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中的支持。
報告揭露,在中國的世界媒體佈局戰略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聞工作者還可以參與中國的特殊培訓計畫,在中國的新聞機構受到 10 個月的新聞教育,並同時能夠在中國境內進行報導,這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記者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近來許多西方記者在中國遭到驅逐,能進到中國並獲得官方允許報導中國更是特殊的待遇。
中國也針對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營造繁榮的形象及未來美好願景,反之,對於不積極參與此計畫的國家則營造將落後世界發展的恐懼,如中國曾邀請澳洲記者訪問中國,稱澳洲如果不參與一帶一路,將會落後於其他參與的國家。
????媒體曝光與收購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也透過收購外國媒體與大型電信通訊企業,增加影響力,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透過入股或者是購買的方式進入海外媒體機構,參與新聞內容的製作。
透過審查、甚至推出中國國營頻道的套餐介入外國媒體,同時也增加了對於國外媒體的言論限制,如中國為非洲國家許多村莊提供免費衛星電視節目,當中有許多來自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便在非洲掌控了許多電視播放權。
再者, 2013 年中國投資者購買了????????肯亞第二大媒體集團 20% 的股份,2019 年其專欄作家阿扎德・艾薩(Azad Essa)在該媒體撰寫關於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困境的文章後,便被停止了他的專欄。
IFJ 於 2020 年發布報告:《中國故事:重塑世界媒體》。資料來源:IFJ(Fair Use)
新報告:COVID-19 疫情的延燒讓????????中國形象更加正面
2021 年 5 月 IFJ 又跟進了新的報告,報告揭示中國在 COVID-19 爆發期間,如何講述中國版本的「好故事」。
COVID-19 疫情大流行之時,許多對中國不利的疫情出現,隨著中國的疫情趨於穩定,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除了加強過去的宣傳力道,也透過疫苗外交影響世界話語權。56% 受到訪問的國家和地區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對於中國的報導轉向越趨正面,報告指出,在出現對中國不利的疫情消息時,中方媒體就會發布對中國有利的新聞來與之抗衡,甚至使用假新聞或錯誤資訊等策略。
報告中揭露許多手段的強化並結合疫情發展:????????突尼西亞的記者表示,中國大使館向記者工會提供防疫用品,並對當地國營廣播公司提供新穎的設備及對中國正面闡述的內容;來自????????秘魯的受訪者中指稱,政府對於中國的態度很友好,中國製造的疫苗在國家媒體中頻繁地出現,也獲得人民的信任,與此同時,中國大使館也協助他們國家中一些新聞編輯部進行技術上的最佳化及數位化。
中國自世界爆發 COVID-19 疫情以來,在媒體的論述上進行策略性的轉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趙立堅、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在中國無法使用的推特上利用官方帳號不斷進行大外宣,剛開始的推文重點不斷強調正能量的中國抗疫成果。
在中國境內官方疫情逐漸趨緩後,推文論述開始轉向為對外伸援成果,甚至開始明指或暗示病毒起源於一些西方國家。此後海外社群輿論及媒體也開始出現質疑西方國家釋放病毒或者是讚頌中國老大哥在疫情間的人道援助風向。
在報告中也調查了受訪者對於中國疫苗外交的看法,在這些受訪國家和地區中,有 42% 接受中國提供的疫苗,中國在 2020 年 10 月加入了 COVID-19 疫苗實施計畫(COVAX),並承諾會提供 1000 萬劑疫苗,同時也向其他國家直接提供疫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宣示 2021 年中國將會向全球提供 20 億劑疫苗,在倡議全球健康議題的網站 Think Global Health 所做發布的報告中揭示,中國承諾提供疫苗的 65 個國家中,有 63 個都是一帶一路的參與者。
報告中簡單將疫情中的媒體敘事分為三類,除了「其他類」外分別是「中國採取迅速行動以對抗 COVID-19,並運用醫療外交為其他國家帶來幫助」以及「中國在疫情爆發初期封鎖消息,是全球疫情大爆發的罪魁禍首」兩種敘事模式,訪問結果顯示,受到中國提供疫苗的國家中有 63% 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對中報導屬於前者,而沒有受到中國疫情相關協助的國家有 60% 的報導屬於後者。
新報告也揭示中國亦將觸角伸到社群媒體上,許多中國官媒進軍在中國境內無法使用的社群媒體,除此之外,在這些社群媒體上也出現了大量的盛讚中國提供疫苗、醫護防護裝備等貼文及討論。
除了此系列報告外,也有多個組織和學者針對中國拓展媒體,利用文化進行大外宣操控輿論提出證明。
經濟學人指出,在疫情爆發後,中國發動大外宣,向各國贈送醫療設備的同時確保影像被記錄下來並透過媒體傳播,以世界救贖者的形象試圖扭轉疫情起源的負面形象。
路透社指出,????????英國、????????美國與????????歐盟認為,????????俄羅斯與????????中國試圖在西非國家散播假消息,包含 COVID-19 疫苗的假資訊,包含有關西方製造疫苗的擔憂及強化副作用等資訊,影響當地甚至世界對於西方國家產製疫苗的信心及懷疑動機。
BBC今年初也發布廣播紀錄片,揭示中國如何透過假消息以及「戰狼外交」政策轉移外界對於中國針對這次疫情的批判,甚至指出中國在社群媒體上利用數百萬個公民監控網路上的輿論,並試圖轉移風向,宣傳中國防疫成效,目標是捍衛和保護中國的海外形象,
除了假新聞之外,中國亦將外國記者簽證當作武器,甚至製造艱困的新聞工作條件,如監視、追蹤、審查等對外國記者進行施壓。當駐中國記者減少,外國媒體就只能越依賴中國官方消息,對中國的正面報導亦隨之增加。
????????中國的回應
中國官方回應,此一系列舉措在於回應美國長久以來的霸權作為,中美兩國都試圖透過疫苗的捐助進而影響地緣政治佈局,並營造有道德及責任感的大國形象。
5 月在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指出,面對 BBC 及 CNN 等媒體佔據主導地位的全球媒體格局,中國正在創造一個新的全球新聞媒體替代選擇,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在媒體領域,不應只有 CNN 和 BBC,各國都應該有自己的聲音,面對針對中國的抹黑和謠言,中國當然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另外,華春瑩也指出,指責中方打壓外國媒體是不實指控,美方也拖延 20 多名中國記者的簽證。
此份報告的主要作者林慕蓮(Louisa Lim)也表示,當她向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趙立堅轉述這份報告時,對方回應:「中國被指責在做的事,就是美國一直都在做的。」
雖然中方的回應反擊了西方世界的指責,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正在藉由自己的資金、力量、疫苗援助等方式向世界上輸出許多北京觀點。
????????中國「疫苗外交」對台灣的影響
中國使用疫苗外交手段,對台灣造成了許多輿論風波,如台灣邦交國????????巴拉圭及????????宏都拉斯都曾等邦交國屢屢宣布有意使用中國疫苗,並願意為此付出一些外交條件(如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輿論及對立。
除了外交上的影響,假消息手段及資訊戰也同樣應用在台灣,《金融時報》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發布一篇文章指出,中國透過釋放疫苗假消息試圖分裂台灣,台灣也有一些媒體會傳播甚至放大中國的假消息,引發民眾恐懼,如 5 月份當台灣疫情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國也透過假消息指稱美國不會向台灣出售任何疫苗,引起恐慌;而當疫苗陸續進入台灣,有些台灣媒體也會加強傳播該疫苗的副作用以及死亡消息,讓人民對於西方製造的疫苗抱持懷疑態度,同時也增加人民與台灣當局政府的對立。
「講好????????中國故事」重塑世界媒體格局
2013 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的大外宣指導方針:「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要求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近來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官方媒體更是多次強調此概念,在此系列報告中也看到這些概念的具象化。
中國正利用疫情改善自己的外交形象及重塑媒體影響力,IFJ 秘書長安東尼・貝朗熱(Anthony Bellanger)表示,此系列報告揭示中國不斷增強資訊戰戰力,呼籲新聞從業人員及工會必須保持警惕,以維護新聞業的獨立性。
IFJ 於 2021 年發布更新報告:COVID-19 故事:脫下中國全球策略的面紗》。資料來源:IFJ(Fair Use)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國場|九州風雷下的舉國沉默-無人能抗的消聲中國
- 無國界記者組織報告:誰是中國傳媒戰略的受害者?
- 何鉅華|英國通訊監管局對中國「電視認罪」展開正式調查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