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支持「新聞核心價值」嗎?未必,問題出在研究方法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美國報業協會(API)和美聯社 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今年發布研究報告,檢視美國人的媒體信任度問題。報告列出 5 項新聞的核心價值,分別為:監督、透明、求實、為弱勢發聲、社會批判。
報告結果指出,這 5 項價值並未獲得美國人的普遍支持,而民眾的道德價值觀又與其對新聞價值的支持有關;報告亦指出,記者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拓展報導的選材廣度和內容框架,以觸及更多對媒體抱持懷疑態度的大眾。不過,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創辦人班頓(Joshua Benton)撰文對該報告提出批評。
美國報業協會(API)和美聯社 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今年發布的「美國人的媒體信任度」研究報告。資料來源:API(Fair Use)
只有 11% 的美國人支持新聞核心價值?
根據報告內容,只有 11% 的美國人支持 5 項新聞核心價值,《華盛頓郵報》在報導該報告內容時,便以此下標,稱「給記者的壞消息:大眾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班頓卻認為,報告得出的這項結論是錯誤的,他指出由於研究人員使用「糟糕、武斷」的方法,使報告內容呈現的新聞價值支持度被人為降低。
班頓說明,針對研究方法論展開探討也許乏味,但不合理的研究方法可能導致記者對閱聽眾的認知遭到扭曲。對美國人是否支持「新聞核心價值」的結論,班頓認為這取決於研究者對「支持與否」的定義,還有對受試者所提出的問題內容。
美國報業協會和美聯社 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對媒體的信任度在 1972 年到 2000 年之間,從 68% 下降到了 51%;從 2000 年到 2020 年,又從 51% 下降到了 40%。報告將此下降趨勢歸咎於共和黨人對媒體信心大幅下降,指出在過去 20 年內,民主黨人對媒體的信任度從 53% 上升到 73%,而共和黨人對媒體的信任度卻從 47% 下降到 10%。
此外,報告列出5項新聞核心價值,分別是:
- 監督(Oversight):衡量大眾對有權勢之人或是公務人員如何行事、正在進行什麼工作的必要性。
- 透明度(Transparency):當資訊公開、確保大眾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時,社會能夠更好地運作。但另一方面,若缺乏正確的理解方式及清晰脈絡,則不適宜公開所有資訊,否則反而造成誤解。
- 求實(Factualism):求實確保大眾能夠獲得真相。
- 為弱勢發聲(Giving Voice):衡量人們是否想要讓經常被忽視的族群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偏袒,無法對不幸之人產生實質幫助。
- 社會批判(Social Criticism):該價值觀衡量人們對聚焦社會問題並設解決的重視程度。
新聞報導的 5 大核心價值。圖:API(Fair Use)
而報告結果顯示,上述5項新聞核心價值,只有「求實」一項獲得大多數美國人(67%)的支持,其次是「為弱勢發聲」(50%支持),而「社會批判」獲得的支持最少(僅29%),而支持全部 5 項核心價值的美國人只有11%。
此外,報告指出,對新聞核心價值觀的支持與受試者的黨派或意識形態無關,而是和其道德觀有關,例如:重視權威、忠誠的美國人,可能較不贊同監督當權者的想法,也往往對新聞價值抱持懷疑;而重視公平、關懷的美國人,更可能支持新聞媒體應該「為弱勢發聲」。這樣的差異,跨越了年齡、種族、性別、政治傾向、意識形態。
研究報告顯示,只有「求實」獲得大多數(67%)美國人的支持。圖:API(Fair Use)
不合理的研究方法可能導致認知遭到扭曲
然而,班頓撰文對該報告令人沮喪的結果提出異議,認為美國人並沒有放棄重要的新聞核心價值。他指出,該報告的研究人員是透過分別替每一個新聞核心價值觀寫下 4 段相關描述——有 2 段是同意的立場,另外 2 段則是不同意——並詢問受試者對 4 段描述的看法,藉此判定受試者是否支持該項新聞核心價值。
例如,評估人們是否支持「監督」這一新聞價值時,研究人員列出 4 段描述:
- 有權勢的人需要被監督,否則他們很容易會濫用權力。
- 信任權威人物很重要,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完成重要工作。
- 讓大眾了解政府領袖每天做些什麼、說些什麼,至關重要。
- 領導人需要有能力私下進行一些工作,以利履行職責。
如果受試者支持新聞應該要做到「監督」,那就應該要同意 1、3 的描述,不同意 2、4 的描述。
班頓另舉兩例,針對「透明度」這一新聞價值,研究人員列出的 4 項描述是:
- 大致上,讓大眾知情比保密好。
- 有些事務需要保密,有時這會比大眾的知情權更重要。
- 透明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 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在不公開某些難堪事實的情況下得到解決。
而對新聞「為弱勢發聲」的價值,研究人員使用的 4 項描述為:
- 評價一個社會的好壞,應該根據其如何對待最不幸的人。
- 有時,偏袒最不幸的人,無法對他們提供實質幫助。
- 為沒有聲量、被忽視的人群發聲很重要。
- 不平等的現象永遠存在,無法被完全消除。
同樣的,同意 1、3 並反對 2、4 代表支持該項新聞核心價值,在此研究中,1、3 和 2、4 代表的是對立的觀念。
班頓指出,在這幾段描述中,語氣和措辭結構都存在不同,代表同意該項新聞核心價值的正面陳述(1、3)往往是一般原則性的描述,而代表不同意的負面陳述(2、4)則往往是一般原則的有限例外,班頓認為這些負面的陳述並非站在正面陳述的對立面,事實上負面陳述也很難讓人不同意。
班頓說明,不會有人斬釘截鐵的說「不應該信任任何一個權威人物」或是「領導人絕對不可以關起門來,私下做任何事」,又例如,新聞記者的確很重視政府的透明度,但是大眾的知情權未必永遠大於保密的必要,尤其事涉隱私——例如,全美國每個墮胎婦女的名單有必要公開嗎?或是每個美國人的納税申報表?
在這樣的研究框架下,無論是正面陳述或是負面陳述,都很容易獲得多數同意,而依據研究人員的標準,若要判定某人是某項新聞核心價值的支持者,則此人必須積極同意正面論述,並且對負面論述表示反對。班頓認為,研究中使用「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交叉衡量是很有趣的做法,也能提供豐富的訊息,若要進一步分析,還可以將不同程度的支持做出更細微的劃分,但若無視這種細微差異,而僅粗略地將人們二元劃分為支持者與非支持者,就會出現問題,而被劃分為「非支持者」的人群也未必就不支持新聞業和新聞價值。
以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來舉例
班頓用民意調查來進行假設舉例:假設現在是 2020 年 10 月,研究人員要調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拜登在密西根州的支持度,因此進行民意調查,詢問該州選民對以下 4個 論述同意與否:
- 我計劃將總統選票投給拜登,而不是川普。
- 在某些議題上,我更同意川普的政策,而不是拜登的。
- 沒有人比拜登更適合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
- 有時,共和黨人當選總統也是件好事。
這些問題的民意調查結果都可以提供有趣且有價值的訊息,能夠了解選民的意識形態:是堅定的民主黨人,還是搖擺不定的選民?但若要被視為拜登的「支持者」,則受調查者必須同意 1 和 3,反對 2 和 4;換句話說。「真正的」拜登支持者會說:是的,我計畫投票給拜登而非川普,在任何一個議題上我都不同意川普,沒有人比拜登更適合擔任下一屆美國總統,共和黨人當選總統從來都不是好事。
班頓表示,4 個問題中的每一個都是合理且有價值的問題,也可以探知選民是否支持拜登,但若以這麼高的標準來衡量,最終可能只有極少數的拜登超級粉絲可以被定義成拜登「支持者」。而若該民調報告以「壞消息,拜登,密西根人不認同你」為標題,那執行民調的肯定是糟糕的調查員。
正常來說,調查員會直接問人們是否打算投給拜登,然後用其他 3 個問題來進行深入分析。班頓強調,4 個列出的問題都是合理的問題,但並不都具有相同的預測價值,也不全部都代表支持與否,例如有人可能會說:「我打算投給拜登,但他並不是最適合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人」。
小結:問題代表意義不同,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班頓認為,美國報業協會和美聯社 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也有著同樣的問題:研究人員根據新聞核心價值所提出的問題是合理的,也能提供豐富資訊,但它們的代表意義不同,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該研究卻對這些答案進行同樣的處理,結果得出了一個人為的低支持度數字,也沒有說明為什麼這個數字比直接了當的問受試者「是否支持該項新聞核心價值」所得到的結果更準確。
API 和美聯社 NORC 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重視「公平」的人更有可能支持新聞核心價值。圖:API(Fair Use)
參考資料:
- Do Americans really not support “core journalism values”? It all depends on your definitions (and the questions you ask)
-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rust in media: Do Americans share journalism’s core values?
- How we studied moral values to understand trust in the news media
- Bad news for journalists: The public doesn’t share our values. But there’s hope.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新聞的報導價值準則是什麼?臉書說了算?
- 抗議報導也會不一樣?新聞處理自由派與保守派的雙重標準
- 找回新聞的第四權功能:《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實踐
- 陳世敏|「媒體識讀」跟「媒體素養」有差別嗎?
- 陳炳宏X陳順孝|打造我們未曾有過的媒體素養
- 周傳久|務實的國際媒體素養課程:以色列現場觀察省思
- 洪聖斐|拒絕當幫兇者的媒體識讀
- 洪聖斐|媒體識讀-當代人人必備的能力
- 莊豐嘉|自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識讀
- 克服女體扭曲:媒體素養教育在家庭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