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公視記者
在台灣,一般討論媒體素養多強調避免媒體負面影響,至於探討如何積極運用媒體的部分則著墨較少。其實重視運用媒體帶動社會進步,多年來早已是傳播學術界探討的議題,還引用蛙跳理論希望加速第三世界國家發展。
在台灣,這類議題多半在新聞科系教室裡介紹一下,但真正帶領學生付諸實踐來學習體會的課程很有限。比起教電視製作機器,教人用媒體更挑戰人文素養與行動經驗。但是在凡事務實著稱的以色列,這卻是累積有成的一門課,而且很有計畫的用於協助外國人。
位在以色列北部海法有個以國外交部下的國家發展合作會(MASHAV)所屬訓練哥達梅爾迦密山國際訓練中心(The Golda Meir Mount Carmel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http://mctc.co.il/)就常態開辦這種課程(Media Strategies for Social Change)。參加對象以第三世界國家政經領袖、非營利組織社團成員和媒體工作者,迄今已涵蓋四大洲。中國大陸也曾參與這個訓練中心的活動,而台灣很可惜尚未積極運用這個資源。
媒體課程一期半個月,從約百位申請者過濾出二十五位左右開課。筆者參訪了這個訓練中心並觀察部分實際教學過程,覺得值得台灣思考的有以下幾點:
一、宏觀的價值理念
這種課程意在協助中南美與非洲許多國家意見領袖,和有心帶動現代化的人,提升其行動能力行動,不淪於空談。以色列自己長年國防危機四伏,但很早就開始這種國際交流,基本上是共同創新歷程,這對以色列菁英了解他國處境及他國人士怎麼學習媒體帶動改造都有幫助。
課程主要活動還是以學員為主體,希望幫助他們以行動盡國際責任,而非什麼「要讓以色列被看見」這麼短視功利。
二、務實的教學設計
請來的師資包括傳播學者、行銷學者、律師、社會媒體專家、醫療專家、藝術設計專家(希望社會改造透過柔性人文方式訴求)ˋ社會運動者等等。由此師資規劃圖像可知,這是強調認識、運用媒體功能為核心的教學,因此才會就實際需搭配這麼多不同領域的長才。至於實際上課方式,除整理介紹最新基本常識還有個案實作。因為每位學員的社會處境不同,以個案發展教學可以歷練將知識用於不同真實挑戰,並讓學員相互學習受益。
參與學員控制於一班二十五人左右才有品質,而不是一次許多人供拍照彰顯政府政績但缺乏實效。學員中不乏傑出人士者,這也鼓勵了更多新成員參與。訓練中心的學員宿舍還刻意不設電視、兩人一間,為的是讓學員有更密切互動,因為整個課程希望培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越學越各立山頭。這也符合共同發展永續經營的國際趨勢與價值觀。
三、豐富的授課內容
課程授課目標包括分析媒體作為社會改造的工具,檢視關於媒體用於社會改造與影響民意的傳播相關理論,分析個案、探索如何利用低廉的傳播工具和管道達到社會影響力以推動社區計畫。最後熟悉在以色列本地上發展相關議題的機構經驗。
以色列已是相當現代化的國家,但因處境不時有各種極端的挑戰,因此也有人說以色列本身就是個大實驗室。這種課程也將大實驗室許多其他國家可能用得著的經驗累積傳承分享。例如衝突解決中的媒體角色即為一例。
除課堂內,學習中心還有許多國語文的媒體帶動社會改造的書籍與手冊,從媒體理論到識字教育、健康促進、成人學習等等這都是歷年不斷累積的豐富資料。事實上直到2014年全球各國發展仍有很大落差。
以筆者親身去過的非洲國家為例,仍有許多地方根本沒電,這怎能直接移植電視新聞和電視節目的社會改造計畫呢?所以圖書館資料很有參考價值。
四、紮實的能力裝備
在以上架構發展下,學員發展的個案非常多樣,也都非常務實,包括非法交易、家庭暴力(婦女地位)、街頭兒童危機、政府賄賂、愛滋病,這些議題在期末報告中,學員都要明確的說明自己的計劃。老師幫忙以便學員的構想要更務實,而不會太美好以致行不通。
這點的確常出現於當地高階官員,個人因素與制度因素皆有,致使國家即使有大量外援而發展仍非常緩慢。這個中心的每個操作過程都很務實,以筆者親見的一堂微型創業行銷課為例,老師了解非洲許多地方賣東西並不如以國和亞洲人那麼積極,所以上課並非一堆PPT,而是帶來花束給學員兩分鐘時間,看他如何讓其他學員看見產品而不是銷售者。結果有的學員靈機一動,爬到椅子上叫賣,給大家很多刺激。
老師本身有多年導遊經驗很善於表達,他也告訴我,現在許多學員上課桌上都擺筆電還可上網(這點台灣大學生也有類似現象),老師越來越難吸引學員注意力。他身為行銷老師自然要發展比上網更吸引人的教學氛圍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老師的進取積極和拿得出實際方法由此可見。
五、重視雙向回饋
這種媒體課程上課後對老師和學員都做檢討,用以比對未來改善方式。例如學員認為內容有些距離自己社會實際生活還是遙遠,還有的認為可以更實際。而師生都認為學員的知識經驗水平差異太懸殊構成一起學習的障礙。另有學員希望多介紹新媒體運用方式以及將課程主題範圍更聚焦。
六、省思台灣
台灣媒體發展雖然讓國內民眾不夠滿意,但終究也發展多年,而且也是從威權政治下一路走來。我們本有可觀經驗,但近年來因激烈商業競爭又無雄厚資本,以電視為例,媒體頻道多但同質性高,要說有什麼很值得輸出的經驗,或許硬體部分比軟體多。另一方面,國內運用媒體帶動社會改造的本國實務經驗的專家不多,展望未來,以國經驗很值得我們從多方面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媒體素養推動方向與國際觀。
我們國合會過去也多次開辦友邦媒體課程,但回顧起來課程相對以國比較鬆散,旅遊性質似乎比較多,課程曾以數位硬體為主。這可看到主辦人員的誠意,希望提供先進知識給友邦同業與領袖。但從對方的社會處境來說,這真是最務實的內容嗎?看到以色列這麼務實的做法,我們還有努力空間。
台灣土地小意見多,我們自己很多不滿,但我們的言論自由讓別人羨慕。我們到底有那些媒體與社會發展的實務經驗,值得整理出來供他國分享?我們是否想過媒體經驗可以幫助開發中國家?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作為國際成員其實有很多方式和資源可以在國際活動,也許回過頭也會幫助我們自己產生更多新發現,同時運用媒體來幫助台灣成為更健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