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團呼籲:接納香港傳媒藝文人士是壯大自身契機(上)

2020 年 10 月 2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背後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鄭凱榕|補充整理

中國全國人大在今年 6 月 30 日通過香港《國安法》,終結香港「一國兩制」。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於 9 月 22 日發通告宣布「記者褫奪令」——不再承認「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所發出的媒體代表資格;只有受港府新聞處註冊認可、或受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機構,才能被港警視為新聞記者。

暴風狂雨已來、政治勢力步步進逼,香港不再是媒體人的安全避風港;處於對抗中國集權擴張第一線的台灣該如何因應時局,連結自由世界的媒體力量?

為倡議台灣政府以更積極的態度與政策因應香港危機,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無國界記者組織、媒體改造學社等媒改組織聯合舉辦「台灣記者撐香港」座談會,並提出倡議如下:

1. 積極吸引國際媒體將香港辦公室遷移到台灣。

2. 廣開大門,接納香港傳播、文化界人士。

3. 延續香港的出版自由。

4. 藉助香港人才發展影視業。

5. 讓香港的「中國研究」能量在台灣生根。

我們並整理出席代表意見如下: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鄭超文

記協會長鄭超文認為,以往在香港只要持有新聞機構發出的記者證,或是記者協會、攝影記者協會發的會員證,就可以到爭議現場採訪;然而新的規定卻變更為只有在政府新聞處登記的傳媒機構才能進入衝突現場。亦即,中國透過對記者「認證」的限縮,使新聞自由受到嚴重箝制。

鄭超文表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當初就是為了爭取新聞自由才會成立,因此新聞自由一直是台灣記協的重要價值,在香港的新聞自由情勢愈形艱難的今天,希望給予香港同業一些支持,並對台灣政府提出相關倡議。

「小英總統去年一直喊出要『撐香港』,我們希望政府在『撐香港』一事上,有一些具體的作為,而不是淪為口號。」

蘋果將報導設計成數位互動專題,結合地圖功能呈現追蹤路線,讓閱聽眾更了解情況。圖:GPS 解密回收黑幕專題截圖

鄭超文身著灰色上衣出席,並說灰色象徵著記者能在低調、不干預的情況下報導的能力,代表台灣尚有新聞自由。圖:陳洧農攝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李志德

記協常委李志德首先指出,從過去一兩年來東亞的情況中可以看出,其實台灣遭受中國霸凌的狀態,是透過香港情勢被世界看到的,亦即香港的國際能見度是高於台灣的。李志德強調,在此意義之下,倡議台灣聲援香港絕不是為了理想化、虛無的人道主義,而是國際政治現實下非常好的策略。

香港從冷戰時期就是西方國家遙望中國的前進基地,除了政治與商業之外,學術也有相當程度的布局,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可說是當今中國研究的重鎮,其中代表人物就是「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教授。

李志德說,「可以想見,這些資料或人才都將受到嚴厲打壓,台灣應藉此機會接納這些研究、出版與講學的能量。」

李志德表示,儘管香港的變局令人措手不及,但現在已經來到一個政府應該做更宏觀思考的時刻。圖:陳洧農攝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洪貞玲

媒觀董事洪貞玲表示,過去這段時間以來,香港經歷了嚴重的言論自由緊縮,在這當中,台灣媒體一直保持高度關注,並透過各種調查報導提供關於香港的珍貴訊息,這是台灣媒體應該繼續做的。

另一方面,她也提到:「過去這幾年,在台灣很不幸地看到一些媒體人以直通國台辦,仰威權政府的鼻息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其實對威權的順從與歌頌正在一點一滴的侵襲我們可以享有的自由。」

洪貞玲說,如果把最近的公共媒體國際英語平台議題放在香港問題,或是台灣守護自身民主的框架來看,共同的訴求就是:台灣要有健全的媒體環境,包括資源充足,而且可以有效監督政府、確保新聞品質的公共媒體,也包括國際英語平台;除了強化台灣的文化主權,更要對全世界提供台灣觀點。

洪貞玲指出:「撐台灣的民主跟自由,就是對香港前途最大的支撐。」圖:陳洧農攝

媒體改造學社張時健

媒改社張時健教授表示,2015 年到 2020 年間他正好在香港任教,因此對香港的轉變有特別深刻的感受。在這五年間,港人對於表意自由的心態,從敢說敢言演變成如今多所忌憚的狀態,對於發表主張後自己或家人可能被政府「找麻煩」的恐懼,已經形成明顯的寒蟬效應。

張時健解釋道,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技術就是讓人民知道自己在政府的監控下,只要不服從就可能會有被消失或威脅,透過普遍的恐懼來治理社會。而新通過的國安法可以把恐懼變成實際的政府暴力,這樣的感受不論在學界或新聞界都越來越強烈。

他說,台灣無疑是華人世界僅存的新聞自由淨土,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堅持下去,讓國民以及境外移入者都有免除恐懼、發表意見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台灣和香港在治理規模上的不同,在需要考量「國安問題」的前提下,如何創造如同香港一般多元的言論自由空間,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張時健提醒道,儘管有著國家安全的考量,台灣應小心不要走上新加坡的道路。圖:陳洧農攝

卓越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

卓新獎執行長邱家宜認為,台灣與香港所共有的,不只是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願意為了自由民主而抗爭的價值,因此台灣無疑應該在理念上跟行動上聲援香港。

香港和台灣同樣用繁體字,沒有溝通障礙,因此台灣可以做香港記者的外援,登香港不能登的新聞,亦即,在香港通路出不來的東西可以在台灣露出,讓外界知道香港的狀況。

她說,全世界都非常重視香港,如果將來台灣成為「香港報導」的權威,世界都會注意台灣,藉此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民主捍衛者的位置能被突顯,也能為香港的新聞自由和人權出一份力。

邱家宜慷慨陳詞道:「我們要新聞自由做什麼?就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圖:陳洧農攝

國家人權委員會監委葉大華 & 紀惠容

葉大華指出,中共政權的手透過國安法逐步伸到各個公民社會團體當中。圖:陳洧農攝

葉大華說,世界各國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共同的重要工作就是禁止國家暴力對人權的侵害,而言論自由絕對是政治人權的一環,在此意義上,媒體扮演的就是國家跟社會的良心,因此她代表人權委員會到場表示支持;人權委員會監委的紀惠容也到場表示關切。

葉大華談到,當她還在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時,就非常關切香港反送中議題,也要求陸委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重視香港人權狀況,今年終於看到陸委會成立了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推動香港人道救援的關懷行動專案,除了對香港青少年展開人道救援之外,也對NGO等人民團體,包括媒體記者工、協會組織提供來台的協助跟諮詢。

葉大華表示,人權委員會將持續關切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在國際媒體人才的流動過程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可能性,以及香港政治人權迫害的議題,讓台灣引領全球民主自由的論述與言論自由空間能有更多的深化。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紀惠容也來到現場為香港贊聲。圖:陳洧農攝

文化部文化交流司代理司長紀東陽

紀東陽表示,針對香港特殊的局勢,陸委會於 7 月 1 號成立了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是香港居民來台工作或移民的統一窗口,會依據不同的類別安排對口單位,例如:出版社是公司,會交由經濟部;而藝文界人士則會由文化部進行協助。

紀東陽也針對本次各項倡議說明文化部目前的進展與做法,就「吸引國際媒體來台灣設立辦公室」而言,台灣政府已經有現成的機制。在香港特殊的狀況發生後,文化部也進行了處理原則跟行政調節,盡可能從寬速審,協助有意願到台灣來工作設點或居留的申請者。

紀東陽提到,文化部接觸的港澳人士來台申請有增多的趨勢,因此文化部和勞動部協商,在配合國安管理的前提下,讓藝文界人士不需要先有雇主,就能以尋職的簽證來台。

此外,港版國安法之後,香港的藝文界產生了很大的震盪,重視表意自由的藝術家或產業都紛紛有外移的傾向。例如原本在台灣非常興盛的藝術拍賣,因為租稅問題移到香港,而現在香港藝術圈人士又紛紛到國外尋找機會,這些專業人士也是文化部極力延攬的對象。文化部目前正在修訂藝術拍賣的稅率,建立支援藝術拍賣的體系,協助產業提升,吸引產業人士到台灣來。

紀東陽表示,「反送中」之後,港人來台的申請明顯增加。圖:陳洧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