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公司與新聞媒體內容授權交易的利害權衡

2024 年 09 月 1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的崛起,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浮上檯面。此類交易協議為媒體公司帶來額外收益和技術創新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作權保護、新聞價值稀釋等挑戰。下文將先討論《紐約時報》等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與法律糾紛,接著探討新聞媒體授權內容給AI科技公司的利益與挑戰。

《紐約時報》與Alden Global Capital的法律行動

《紐約時報》最初曾與OpenAI進行授權談判,但隨著雙方在授權條件上的意見分歧,最終未能達成協議。《紐約時報》在2023年底提起訴訟,指控OpenAI未經授權使用該報新聞內容訓練AI系統。

OpenAI提出反駁,要求《紐約時報》證明其文章為「原創、人類撰寫的內容」,並且未使用其他來源的數據或資料。此一要求被《紐約時報》視為不合理,認為OpenAI的行為非屬針對著作權問題的實質辯護。

此案爭點不僅在於AI技術對新聞內容的使用權問題,更涉及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紐約時報》指控OpenAI的ChatGPT在引用新聞內容時經常出現「幻覺」(hallucination),即生成錯誤或子虛烏有的資訊,並將這些錯誤訊息歸因於《紐約時報》,從而損害其媒體聲譽。

此案凸顯新聞媒體在面對科技公司時的弱勢地位,尤其是在數據和內容權利的掌控上。《紐約時報》的法律行動為其他媒體提供先例:媒體公司不必然需要向科技公司妥協,可以透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除了《紐約時報》,Alden Global Capital旗下的八家報紙(包括《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每日新聞》和《丹佛郵報》)也對OpenAI和微軟提起訴訟。

新聞媒體與科技公司的授權交易

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尤其是生成式AI如OpenAI的ChatGPT,自2022年推出以來迅速吸引全世界關注。有部分新聞媒體開始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因為若能將內容授權給AI公司,讓其利用這些內容進行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開發,不僅能為AI訓練提供高品質的內容,還能為自身帶來可觀收入。

根據《Variety》報導,OpenAI已與《Vox Media》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達成內容授權協議。此外,OpenAI還與IAC的Dotdash Meredith、《華爾街日報》母公司新聞集團(News Corp)、《金融時報》、Axel Springer和美聯社達成合作協議。到目前為止,根據《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追蹤彙整,新聞媒體與OpenAI、微軟或Google達成內容授權協議的交易數量已達34件。

新聞內容授權:具體案例分析

在探討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的授權交易時,具體案例能夠揭示這些合作的實際運作方式、涉及的利益與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法律和倫理問題。以下將更詳細地介紹幾個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它們對新聞業的影響。

1 . OpenAI與《金融時報》的授權協議

OpenAI與《金融時報》之間的授權協議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這項協議中,OpenAI取得內容使用權,包括付費專區的文章,這些內容將用於訓練其生成式AI技術,如ChatGPT。這項交易有助於OpenAI的AI系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回答與金融市場、經濟分析相關的問題。

根據《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報導,OpenAI透過這些授權內容來提高ChatGPT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並在回答問題時引用《金融時報》的新聞摘要,還會提供原始報導的連結。這樣的安排不僅能提升AI生成內容的品質,還為《金融時報》帶來了品牌曝光和潛在的讀者流量。

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潛在風險。比方說,讀者可能因為ChatGPT提供的即時摘要和解答,而不再直接訪問《金融時報》網站,這可能影響FT的訂閱收入和用戶數據收集。雖然AI引用內容並提供連結,但這種「間接閱讀」的行為可能改變讀者的新聞消費習慣,導致《金融時報》失去原有優勢。

2.新聞集團與OpenAI的合作

新聞集團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案例。新聞集團擁有眾多知名媒體品牌,例如《華爾街日報》和《泰晤士報》,其與OpenAI的合作意義重大。根據《好萊塢記者》的報導,這筆交易總值高達2.5億美元,包括現金支付和OpenAI 的API用量額度。

這樣的合作使新聞集團的內容能夠被廣泛應用於AI技術訓練中,進一步推動生成式AI的發展。然而,這種合作也讓新聞集團面臨更深層次的依賴風險。此外,新聞集團達成的高額授權費用固然讓規模較小的媒體羨慕,但也可能導致它們在與科技公司的內容授權談判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3.微軟的多重合作模式

與OpenAI專注於新聞內容授權不同,微軟則選擇了多重合作模式,不僅限於新聞內容本身,也延伸至教育和軟體開發領域。例如,微軟與Axel Springer、Informa等多家媒體合作,並與教育機構如紐約市立大學克雷格.紐馬克新聞學院和線上新聞協會等進行合作。這些合作關係的範圍廣泛,目標不局限於獲取內容使用權,更是透過技術支持和資源合作,提升整個新聞生態的數位化能力。

這些合作模式為新聞媒體帶來技術資源和數據支持,幫助媒體公司在數位轉型中保持競爭力。然而,這樣的合作也導致媒體公司更加依賴科技公司。一旦合作條件發生變化或科技公司調整戰略方向,新聞媒體將面臨巨大的適應壓力和風險。因此,新聞媒體在享受這些技術紅利的同時,必須保持對依賴風險的高度警覺。

利益與挑戰

隨著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的合作不斷加深,授權交易為媒體業帶來額外收入、技術創新和擴大內容影響力的機會。然而,這些利益的背後也隱藏著著作權保護、新聞價值稀釋、法律糾紛和對科技公司依賴加深的挑戰。如何在享受短期收益的同時,妥為因應這些潛在風險,已成為新聞媒體在數位轉型中的重要課題。

就增加額外收入來源而言,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為新聞媒體提供「久旱逢甘霖」的額外收入。在與美國新聞計畫(American Journalism Project,簡稱AJP)的合作中,OpenAI支付了500萬美元現金與相當於500萬美元API用量額度。這些資金幫助媒體公司緩解財務壓力,同時促進新技術在新聞業中的應用,為媒體業開創新營收模式。

就技術創新推動而論,透過授權交易,媒體公司得以參與AI技術的發展,並利用AI提升內容生產效率。比方說,微軟與OpenAI與多家新聞組織合作,將AI技術融入新聞報導,提供更加精確且多元的資訊服務,不僅加快新聞的產製速度,也提升其即時性與品質。

而就擴大內容影響力來說,授權交易讓新聞媒體內容能夠透過AI平台觸及更廣泛的閱聽眾。以《金融時報》與OpenAI的合作為例,ChatGPT能夠在回答問題時引用《金融時報》的新聞摘要,並提供原始報導連結,可能具有「導流」效果。這樣的合作不僅可能提升新聞報導的影響力,也有助於吸引更多讀者付費訂閱,進而增強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與AI科技公司的授權交易與合作,也可能帶來一些挑戰。

首先是著作權保護與數據安全的疑慮。雖然授權交易能帶來收益,但也伴隨著著作權保護和數據安全的風險。Alden Global Capital對OpenAI和微軟提起的訴訟指控這些科技公司未經授權使用報紙內容來訓練AI系統,並未能妥善處理著作權管理訊息。這樣的情況反映出,在數據共享與使用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內容的著作權是一個持續且重要的挑戰。

其次是新聞價值的稀釋與品牌風險。AI生成內容可能會稀釋新聞的真實價值,特別是在讀者無法區分真實報導與AI生成結果的情況下。這對於重視品牌價值和讀者信任的新聞媒體而言,是不容忽視的風險。

另就法律糾紛與訴訟風險而言,內容授權交易的法律框架迄今尚不完善,許多新聞媒體選擇透過法律途徑來維護其權益。未來,如何在授權協議中明確規範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將是新聞媒體與AI公司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最後,新聞媒體無法迴避的問題是依賴風險與長期影響。隨著AI科技公司對新聞媒體影響力的日益增加,以及新聞內容授權和合作關係的深化,也可能進一步導致媒體公司在技術和資源上的依賴,從而影響其最珍貴的獨立性。況且,殷鑑不遠:新聞媒體組織過去依賴Facebook和Google的流量,最終因平台政策改變而面臨重大挑戰。

未來展望

未來,隨著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的合作關係不斷深化,如何平衡短期經濟利益和長期目標將成為新聞媒體面臨的關鍵課題。新聞媒體有必要積極探索數位轉型與創新模式,以便在享受授權交易與合作關係帶來的經濟收益之同時,維護自身品牌價值和新聞專業獨立性。同時,政府和監管機構也應強化監管,制定適當法律和政策框架來保護新聞媒體的權益。

綜合而論,新聞媒體將內容授權給AI科技公司是雙面刃,只有在兼顧各方最大利益,而且法律和倫理問題得到妥善處理的前提下,此一合作模式才能真正發揮其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