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育與AI同行 培養學生善用AI技術 避免AI過分主導教學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大新聞所於2023年10月6日舉辦「與AI同行:探討新聞傳播產業與教育的挑戰與未來」論壇,下半場由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主持,邀請到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賴玉釵、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分享對「AI與新聞教育未來」一題的看法,及目前在教學現場的實踐方式。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邀請四位新聞傳播系所教授,分享各自於課堂上實際運用AI的案例。(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AI生成式圖像著作權問題未解 使用AI技術應從嚴考量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賴玉釵分享,她關注AI應用在設計與影音的案例越來越多,並發現多數是由人類主導、AI輔助。比如,部分好萊塢電影的動畫由AI生成再改作;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納入AI的訓練資料庫中,未來或許能出品AI手塚治虫的作品;雲門舞集在今年的五十週年演出也使用了AI,讓AI參與編舞的過程、協助舞台場景的設計及行銷廣告圖,然後,人類舞者出演。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賴玉釵教授說明,當我們使用AI生成內容時,必須思考著作權等法律問題。(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她自去年12月在教學中導入AI生成圖像,賴玉釵表示,自己以往的繪畫工具是手繪及使用Photoshop等軟體,在AI生成圖像這塊仍屬新手,目前的嘗試包含將創作手繪稿輸入AI,生成結構相似、風格各異的作品,也讓平面作品轉換成動畫、3D模型。他也鼓勵學生將原創的影像作品結合AI工具,並在後續的創作深化故事內容,凸顯人類的創作主體性。不過他也提醒,目前台灣還沒有針對生成式圖像與著作權法的判例,所以創作者暫且得參考美國相關案例的裁決標準,並在使用AI生成圖像時從嚴考量。
新聞系所教師應讓學生理解何為AI 學生也需具備與AI合作能力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指出,英語媒體早已嘗試使用新聞產製自動化工具,但主要限於財力雄厚的大型媒體,由於中文語境較為複雜,過去台灣媒體一直難以有效應用這些工具。直到去年,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供免費使用、多語系、操作簡易,才開始對台灣的媒體和世界的中小型媒體有所衝擊。各家媒體也因此紛紛制定生成式AI的使用守則,明定AI可介入哪些新聞流程,目前多數的AI應用時機在寫稿前與後,包括:蒐集題目資料、彙整資訊、客製化推播行銷等。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談到,兩年後的新聞傳播學生,必須熟練AI技術才能走進職場。(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李怡志進一步區分「AI做得比人類好」和「人類做得比AI好」的事情,他認為,AI在摘要資訊、優化流程細節、整理逐字等比人類更有效率,也較無疑慮,可以大膽使用;而擅長思考與決定的人類適合作流程的整合、新聞的創新,以及有溫度與感情的精緻寫作,「但是不精緻的寫作,AI早就超過人類了。」有鑑於此,李怡志統整,學校的新聞教育應更加強調「人類做得比AI好」與「AI做不到」的能力,比如:整合人機協作的流程、創新的新聞思維、採訪的技巧、精緻的寫作、人際軟實力。
他強調,最重要的是,教師得讓學生理解AI是什麼,其出現目的及未來走向,並能讓學生去思考,AI若能取代我不想做的事情,那些事情會是什麼?以及,希望透過AI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時,該用什麼能力執行?
李怡志表示,許多人都期望透過AI協力新聞從業人員,使記者更有餘力從事深入的調查報導,這願景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至少,學生能先具備與AI合作的能力,共同製作更高質量的新聞報導。
藉ChatGPT改善學生採訪寫作盲點 最終完稿仍需人類敲定與確認
自今年暑假起,ChatGPT和Googlebot成為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的課堂助教,他將AI導入實習媒體《生命力新聞》課堂,協助學生修潤文稿、改進寫作。過去,陳順孝會對學生的新聞草稿逐句添加註解建議,但學生者眾,類似問題可能在各人稿件反覆發生,修改既費時、難以細述意見,又得重複糾正常見的犯錯。引入AI後,學生在經過陳順孝改稿後,還需將文章輸入AI,詢問其修改建議,獲取更具體的舉例說明,幫助改善寫作的盲點。
輔仁大學新聞系系主任陳順孝表示,AI能作為意見提供者,幫助學生學習新聞寫作。(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如今,他要求學生,每期的新聞作業完成版需包含老師的總評意見、ChatGPT的修訂意見、學生對意見們的理解與修訂的方式等。此外,AI也在下標題的訓練中協力,陳順孝打嘲道,自己每次想到第六個標題都要捶牆壁了,但AI幾秒鐘就能下好十個標題供人選擇,還能詳述哪些基於文章段落的事實、哪些更具吸引力和SEO的價值,對學生的思考與學習下標更容易。陳順孝表示,儘管AI的下標還沒成熟到能直接使用,「我們本來就不期待用AI來生成標題,而是給我靈感去修改成適用的標題。」
陳順孝也嘗試與AI合作撰寫論文。他透過與AI多日的對話,找到論文的切入點,並在寫作期間,隨時與AI對話溝通,像是詢問自己對某產業的分類方式是否恰當,為了確認AI有真實理解,他還會請AI舉例表述原因。從協助發想文章到提供意見,AI扮演類似顧問的角色,讓針對文章的討論,從發表後提前到寫作開始之前。
經過與AI協作的實驗過程,陳順孝認為人機合作的流程是:最初由人去提出問題和下達指示,因為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關鍵問題,再來,AI回答問題或執行指令,但其資訊的真實性與優劣程度,需要由人來核實和判斷,審慎評估後,人類進入寫作過程,AI可以從旁協助修訂,但最終完稿仍需人類敲定與確認。
讓AI過分主導教育現場和專業知識內容 AI恐致整個教育體系消失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主要探討AI為新聞教育帶來的變動。他提及,在新聞傳播教育中,與產業接軌備受強調,但如今產業仍在探索AI的階段,為AI的應用前景尚不明確,也因此,學界難以迅速回應業界需求。不過,已經有教師主動開始探索AI在教學場域的可能應用範圍。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唐士哲教授認為新聞傳播系所學生,仍須學習寫作、攝影等基本技能。(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唐士哲認為,當AI進到教育現場,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學術實踐中哪些部分可以外包給AI?今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建議禁止13歲以下的學生使用ChatGPT,因為他們仍在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語言,他解讀,正確的語言使用是重要基石,能夠表達思考過程和傳達意義。然而,過早使用ChatGPT可能會傷害孩童累積語言基礎的過程。
延伸來看,在傳播領域中有諸多基本的核心教學內容,例如:新聞採寫、影音製作、傳播發想與創意實踐的規劃等,會是未來作人為的新聞判斷、多元觀點的調查報導所需的基石,這些教育內容在生成式AI的出現後,依然不可或缺。
唐士哲提醒,新聞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知到,儘管AI至關重要,但若讓AI過分主導教育現場和專業知識內容,那麼AI可能導致整個體系的消失。
台大新聞所邀請四位新聞傳播學者,分享在新聞教育現場運用了哪些AI技能,及遇到哪些難題。(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 chatGPT紅遍全球 大量文本彈指生成 訊息虛實難辨
- AI生成作品著作權尚在法律灰色地帶 ChatGPT加入個人觀點能解侵權疑慮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2/曹嬿恆X李比鄰X劉彥伯|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群眾協力與人工智慧
- 假新聞是真的?人工智慧將火上加油!
- 人工智慧在新聞編輯室的應用與道德風險
- 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