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3年新聞產業的20項研究成果 在2024年仍然適用

2024 年 02 月 2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2023年,新聞業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社群媒體生態變化、許多國家的新聞自由受到限制,以及世界各地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日益增長等。儘管存在這些趨勢,許多勇敢的記者仍然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堅持工作。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以下簡稱路透新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七份報告、兩份概況介紹和幾篇學術論文中記錄了新聞生態系統的變化。以下是路透新聞研究所在2023年的20項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2024年仍然有其價值。

一、愈來愈多人表示,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是他們接觸新聞的主要方式

路透新聞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3)指出,現在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22%)表示,他們傾向從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開啟他們的新聞之旅,比2018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對世界各國的年輕人而言,比起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他們更喜歡透過社群媒體、搜尋引擎或資訊整合網站(mobile aggregators)接觸新聞。(了解更多

在近五年間,個人在網路上接觸新聞的管道,逐漸從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轉為社群媒體。(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除了社群媒體之外,近五年來,也有愈來愈多人使用搜尋引擎接觸新聞。(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二、不同國家的新聞「平台化」程度存在很大差異

路透新聞研究所發表在《歐洲傳播學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論文中發現,儘管超過90%的網路用戶至少使用一個社群平台,但不同國家的媒體使用網路平台刊登新聞的比例卻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部分反映了路徑依賴性(path dependency),具體而言,報紙的歷史優勢使其新聞平台化程度較低,讀者透過報紙直接接觸新聞的比例則較高。(了解更多

在大多數國家中,90%以上的網路用戶使用社群媒體,但使用社群媒體接觸新聞的比例差異很大,由此可發現,不同國家的新聞平台化程度不同。(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三、YouTube、TikTok和Instagram等視覺型社群媒體對新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Facebook仍是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媒體之一,但隨著其不再視新聞領域為焦點,其對新聞業的影響力正在下降。它還面臨來自成熟平台如YouTube等,以及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平台如TikTok等的新挑戰。來自中國的社群媒體擁有44%的18至24歲年輕人受眾,其中20%的人透過其接觸新聞。這個比例在一些南方國家甚至更高,在秘魯和泰國,多達30%的網路人口現在使用它來接觸新聞,在肯亞為29%,在馬來西亞為24%。(了解更多

在透過TikTok接觸新聞的個人中,18至24歲族群佔了20%,是所有年齡層中比例最高的。(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使用TikTok接觸新聞比例最高與最低的國家排名。(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四、這些視覺型社群媒體是各媒體高層在2023年關注的焦點

路透新聞研究所針對275位媒體高層,調查其2023年的工作重點。他們表示其將大大減少對Facebook和Twitter的關注,並將更多精力放在TikTok、Instagram和YouTube上,這些社群媒體都很受年輕人歡迎。儘管對貨幣化(monetisation)、資料安全和中國所有權的廣泛影響擔憂仍在,但對TikTok更感興趣的現象,反映了媒體希望與25歲以下的年輕人互動,並嘗試製作垂直敘事的影片。(了解更多

與Facebook和Twitter相比,媒體高層在2023年更加關注TikTok。(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五、X平台的使用者不能代表更廣泛的人群

在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的所有國家中,只有少數人使用X平台(前身為Twitter)來接觸新聞或做其他事。與其他社群媒體的使用者相比,X平台的使用者以男性較多。他們也往往更富有、所受的教育程度更高,對新聞和政治也更感興趣。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使用X平台接觸新聞的比例較高,在歐洲則較低。儘管X平台經歷了許多變化,但在調查數據中,個人使用X平台的目的在過去10年中都保持顯著的穩定性。(了解更多

在X平台的使用者輪廓中,以男性、高收入、高教育程度的個人較多。(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六、公開評論新聞報導的人愈來愈少

路透新聞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公開平台如社群媒體或新聞網站上,分享新聞或發表評論的人數比例,在過去幾年中有所下降,從2018年的33%下降到2023年的22%。在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經歷極化事件的國家,這種下降更為明顯。(了解更多

近五年間,會在公開平台對新聞發表評論的人數比例逐年下降。(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七、 網路新聞付費用戶比例的成長漸趨緩慢

在20個較富裕的國家中,有17%的人付費訂閱網路新聞,這個比例與2022年相同。挪威的付費比例最高(39%)、日本和英國最低(皆為9%)。在2022年取消訂閱的用戶中,生活費的考量或訂閱價格過高是最常見的原因。在美國、德國和英國,大約一半的非訂閱者表示,沒有什麼理由能說服他們訂閱網路新聞,對其缺乏興趣或認為其沒有價值仍然是根本問題。(了解更多

近年付費訂閱網路新聞的人數比例成長漸趨平緩。(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八、付費訂閱網路新聞的個人大多是高收入、對政治有濃厚興趣的男性

路透新聞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定期付費訂閱網路新聞的人群中,有60%是男性,超過四分之三(79%)的人家庭收入為中等以上。付費用戶往往受過更正規的教育,政治傾向左傾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在美國。除了教育程度和收入外,個人付費訂閱網路新聞最明顯的因素,是對新聞和政治的興趣程度。例如在美國,有79%的付費者表示他們對新聞非常感興趣,四分之三(74%)的付費者表示他們對政治非常感興趣。(了解更多

付費訂閱或捐款網路新聞的人口輪廓中,男性、高學歷以及中等以上收入的人口佔比較多。(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九、許多人懷疑媒體高層強迫記者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報導新聞

在調查中關於新聞信任的部分裡,巴西、印度、英國和美國的大多數人都將新聞中出現的問題歸咎於其管理層和所有者。記者往往被認為是聽從媒體高層的命令,而高層較重視有利於自身的議題。

在巴西、英國和美國,大多數人認為新聞機構強迫記者以特定的方式報導新聞。受眾希望新聞機構能採用更具包容性的募資模式,透過個人訂閱或稅收等公共資金,將一般大眾納為利害關係人。(了解更多

許多人認為媒體高層強迫記者以特定方式報導新聞。(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來自邊緣族群的個人對新聞報導看法相當負面

路透新聞研究所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進行的焦點團體研究指出,巴西、印度、英國和美國的邊緣族群認為新聞媒體有偏見、聳動煽情或令人沮喪。尤其是針對犯罪和暴力行為的報導,往往犧牲邊緣族群的利益,被作為提高收視率或獲得點閱率的方式。

特別是在英國、美國和印度,新聞媒體往往被視為服務當權者的機構。人們認為記者與現實脫節,對他們真實的生活經驗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偏見;但也有人提出了一些他們有正面印象的記者例子。(了解更多

十一、人們使用「捷徑」來決定信任社群媒體上的哪些新聞來源

路透新聞研究所日前在《新聞學》(Journalism)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人們如何決定信任社群媒體上的哪些新聞媒體。研究針對來自巴西、印度、英國和美國的232位受訪者,進行採訪和焦點團體討論,文章中描述了新聞媒體在社群媒體上使用的資料、圖片、影片、語氣和語言等線索,是如何在閱聽人尚未實際接觸新聞內容時,正面或負面影響其判斷媒體可信度的標準。(了解更多

十二、人們需要公正的新聞內容——但「公正」對每個人的定義並不相同。

路透新聞研究所日前發佈在《新聞研究》(Journalism Studies)的研究論文指出,大眾對公正的新聞有強烈偏好,但每個人對公正的實際定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針對來自巴西、印度、英國和美國的132位受訪者的訪談結果發現,一些人認為,只要堅持報導事實就能做到公正,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在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時,僅是報導事實仍然不夠。這些想法背後都導向一個普遍的觀點,也就是新聞機構內部的政治或商業考量破壞了其新聞公正性。(了解更多

十三、個人接觸新聞會增加其對假訊息的認識,但不會因此而相信它

有些人擔心,媒體報導有關假訊息和事實查核等方面的新聞,可能會無意中使假訊息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然而,在路透新聞研究所於《國際新聞/政治學》(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上發布的論文中,其在巴西、印度和英國進行了兩次調查,發現新聞接觸增加了人們對有關COVID-19假訊息的認識,但並沒有增加人們對這些說法的相信程度。這說明新聞可以提高人們對假訊息的認識,但不會因此導致人們相信這些假訊息。不過,新聞接觸與假訊息認識的關聯,在不同的媒體類型或接觸方式(線上或線下)之間仍有一些差異。(了解更多

十四、在五個國家的100個媒體中,將近每五個主編中就有四個是白人

平均而言,有色人種佔總人口的31%。然而,在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的五個國家(巴西、德國、南非、英國、美國)、100個媒體的81位主編中,只有23%是有色人種。如果撇開南非不談,就其他四個國家而言,只有11%的主編是有色人種。

在巴西和德國,調查樣本中沒有任何一家媒體的主編是有色人種。在英國,只有6%的主編是有色人種。與往年的調查結果相同,樣本中的每個國家,有色人種在所有媒體主編中所佔的比例,皆低於有色人種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了解更多

除了南非之外,其他調查中的國家,主編是有色人種的比例皆低於總人口中有色人種的比例。(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五、在12個國家、240家主要媒體的180位主編中,只有22%是女性

在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的12個國家的媒體中,有約40%的記者是女性,但有近80%的主編是男性。這個數據與2022年的調查結果相近。在調查樣本中新上任的38位主編中,女性佔26%。

將各國家的數據區分來看,在美國和芬蘭,2022年新上任的主編中有一半是女性;但在其他許多國家,女性主編則寥寥無幾。在調查中全部12個國家中,大多數主編都是男性,即使是女性記者人數超過男性的國家亦是。在不同的國家,女性擔任主編職位的比例差異很大,例如墨西哥為5%、美國則為44%。

各國的女性主編比例差異很大,但整體而言,女性主編皆少於男性主編。(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六、大多數媒體高層認為其組織缺乏留住多元化人才的適當計劃,尤其是高層人才

在路透新聞研究所日前發布的《改變中的新聞編輯室》(Changing Newsrooms)報告中,幾乎所有媒體高層都認為,他們的媒體在性別多元化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政治多元化(55%)、支持障礙員工(54%)或種族多元化(52%)方面,媒體高層認為其做得好的比例則較少。並且,大多數媒體都缺乏清晰明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政策。

有多達4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組織有明確的多元化人才招募政策,但只有22%的人表示其有留住人才的政策。此外,有21%的人表示,他們任職的媒體有制定適當的計劃以達成高層的多元化。(了解更多

整體而言,大多數媒體的多元化政策仍然不足。(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七、大多數媒體高層尚未做好應對人工智慧的準備

路透新聞研究所採訪的大多數媒體高層,對於人工智慧對新聞產製的潛在影響仍持謹慎態度。只有21%的人認為,人工智慧將從根本上改變媒體從業人員的角色,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尚未為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挑戰做好準備:29%的人已經制定了如何使用人工智慧的政策,但只有16%的人制定了詳細的指導方針、9%的人制定了培訓計劃。還有一些人表示,他們已經開始著手處理這些問題。(了解更多

對於人工智慧對新聞產製帶來的影響,大多數的媒體高層尚未做好準備。(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八、大多數媒體高層認為彈性工作制使人才招募變得更容易

彈性的新聞產製工作安排既有幫助也有阻礙。在路透新聞研究所日前發布的《改變中的新聞編輯室》(Changing Newsrooms)報告中,對來自40個國家的135位媒體高層進行調查。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彈性的工作安排讓人才招募變得更容易。多達43%的受訪者表示,彈性工作也更容易留住人才。但也有幾乎相同比例的受訪者表示,彈性工作制降低了他們對組織的歸屬感。(了解更多

多數受訪者認為,彈性的工作安排使人才招募更加容易。(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十九、經常關注氣候新聞的受眾更了解氣候危機的影響

來自八個國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認為其國家將在多長時間內面臨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國家都有相當大比例的受訪者認為,至少在幾十年後才會出現嚴重後果。然而,愈常閱讀氣候變遷相關新聞的人,愈可能認為其國家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此外,愈常接觸氣候變遷新聞的受訪者,認為未來10到100年內才會出現更嚴重影響的比例也較低。路透新聞研究所也指出,並沒有證據表明接觸氣候變遷新聞會改變人們對該議題的態度。因此,也有可能是那些最關注氣候變遷影響的人,較常接觸相關新聞。(了解更多

愈常閱讀氣候變遷相關新聞的人,愈可能認為其國家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二十、與其他資訊來源相比,政治人物的可信度較低,但其意見在氣候變遷的相關報導中經常被引用

根據八個國家的調查數據,2023年氣候新聞的信任度約50%,2022年則為52%。在氣候變遷新聞中,媒體往往會引用倡議者、科學家和國際組織等可信來源的意見。政治人物的意見和政府資訊也經常被引用——儘管其信任度遠低於其他來源。

各國家平均有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氣候變遷的假訊息感到擔憂,儘管只有2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接觸過這種假訊息。受訪者認為政治人物是最常見的假訊息來源,而電視和網路則是傳播假訊息的主要管道。(了解更多

大眾信任的氣候變遷資訊來源(例如科學家、倡議者和官方國際機構等)也更有可能被視為媒體的新聞引用來源。(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