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贊助新聞金額規模創高 保持編輯獨立性成隱憂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芝加哥大學「國家輿論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NORC)與研究媒體影響力的「Media Impact Funders」(MIF)和非營利組織「倫費斯特新聞研究所」(Lenfest Institute for Journalism)共同發表關於新聞贊助的最新報告,發現超過一半的捐款單位贊助金額比以往還多,另外也發現,主要捐助金流流向「在地新聞業」(local journalism)與「營利媒體」(profit newsrooms)[1]。
這份8月發表的調查報告[2],基於431家新聞機構和129捐助新聞機構的單位受訪而成。新聞媒體包含非營利數位新聞編輯室、公共媒體電台、營利在地媒體和傳統報業;受訪贊助者包括私人基金會、社區型基金會、家族基金會和其他支持新聞事業的公益單位。
報告摘要,捐款新聞業的規模增加,捐助有色人種社群的媒體有所成長,然而,調查提醒,需要更多規範以對外公開新聞媒體的捐款者身分,避免編輯獨立性面臨潛在利益衝突,並威脅到公眾對於媒體的信任[3]。
該調查訪談結果顯示,74%的贊助單位表示支持「特定主題或問題」的新聞;逾半的捐款單位表示,提供資金是為了讓記者更多地參與社群,製作更全面的調查報導;逾半營利媒體指出,過去五年來,基金會用於支持新聞產業的資助經費增加;67%設有付費牆的營利媒體表示,受到公益單位支持的特定報導可以免費瀏覽。
當受惠於人,難以避免利益衝突的可能性,且令人擔憂的是,被捐助的「新聞機構」與「捐款者」的對於修正報導的專業認知產生差距。新聞工作者表示不會根據捐款者而編輯內容,捐款者則認為其意見足以左右媒體報導。
被問及「就您估計,受捐助的媒體,依據貴組織而更改內容的頻率為?」的問題時,逾半的捐款者認為媒體「幾乎總是」、「經常」因他們而修改內容。新聞工作者的回覆卻與其矛盾,高達70% 的非營利和營利新聞機構表示,「從不」因為資助者的意見而進行編輯修改;絕大多數(92% 的非營利和 82% 的營利新聞機構)並稱,在上架之前,捐助者沒見過他們的出版內容。
以規模而視,65%的營利媒體表示,五年內來自國家型基金會的捐款金額增加;52%營利媒體則表示,由當地基金會的捐款金額有所增加。
以類型而視,52%的營利媒體獲得谷歌新聞倡議(Google News Initiative)的贊助;36%的營利媒體獲得Facebook母公司Meta的贊助,但未來再次贊助的機率微乎其微。
《尼曼新聞實驗室》另一篇報導則指出,Meta如今更專注於與TikTok等新興社群平台的競爭,2022年已關閉新聞項目的贊助計畫,停止向美國新聞合作夥伴支付新聞內容的費用[4]。《Axios》報導,自從2019年展開為期三年的新聞計畫,最後Meta內部認為該業務「沒有意義」,不願在「不符合用戶偏好的領域上過度投資」[5]。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的《尼曼新聞實驗室》報導指出,與其他捐款類別相比之下,支持新聞的概念較為新穎、數字通常較低。調查報告指出,70%的捐款單位表示,捐給新聞的經費,不到總捐款經費的十分之一。只有少數5間捐款單位的資助金額超過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6億元)。然而,對於新聞業的資助規模總體仍在成長,卻帶來對於編輯獨立性的隱患。
57%的贊助新聞的單位,捐款支持與單位從事領域有關的報導,高於2015年調查的52%。曝光媒體資金來源的比例,卻從2015年的59%下降到2023年的40%,資金來源透明度呈現下降趨勢。
非營利新聞機構更有可能公開捐助者身分。報告發現,86%的非營利媒體在其網站或年度報告披露了捐款者「部分資訊」,營利新聞媒體僅有46%。
研究指出,大多數接受調查的非營利新聞機構,均有加入「非營利新聞研究所」(Institute for Nonprofit News,INN),該所要求成員披露所有超過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6萬元)的捐款。報告指出,除了INN規範的成員以外,新聞捐贈者幾乎並不對外公開。
自從「非營利新聞研究所」要求成員揭露捐贈者來源以後,情況改善不少。七成的非營利媒體制定揭露捐款者的政策,而72%的營利媒體則表示,沒有相關的資料公開規範政策。
報導以可以捐贈現金、股票或非公開交易資產的「富達慈善機構」(Fidelity Charitable)舉例,該單位的「捐款者顧問基金」(donor-advised funds,DAF)金流更具隱私。捐款者顧問基金(DAF)不同於一般的捐款,不僅接受的捐贈類目眾多,可獲得立刻免稅,捐款有機會隨著時間而增加[6]。
74%的非營利新聞機構表示收到DAF的捐款,高於2015年統計的56%。只有22%詳盡記載了捐款者姓名與基金會名稱,低於2015年的40%;營利媒體則只有10%詳細揭露。
報告提到,大部分非營利媒體的規模較小,公益捐贈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新聞倫理規範變得至關重要。當報導過度集中在單一主題,或捐款者的意見作為優先,甚至倡議捐款者相關的公共政策或運動,皆會使其報導失去編輯獨立性。
捐款單位當被問到「捐助決策中最重要的因素」時,81%的表示促進「公民參與可信的新聞和資訊」極其或非常重要;69%希望透過可信任的在地新聞關注問題;68%希望新聞製作時確保種族平等與包容性;51%捐款者希望報導涵蓋與該組織「使命相符的關鍵主題」,例如教育、氣候變遷、醫療資源不均。
被問及可能的捐助型態時,74%的受訪者表示,贊助單位表示支持「特定主題或問題」的新聞;71%專門撥款用於增加當地新聞產出量;58%希望以提高社區參與程度;55%資助一般調查報告,53%幫助受資助者募集資金並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Media Impact Funders」顧問、芝加哥大學NORC資深研究員普雷斯頓(Jennifer Preston)告訴《Inside Philanthropy》:「追蹤和衡量新聞業的公益捐款向來是一大挑戰。」[7]
即使是營利的新聞單位,同樣會圍繞數個主題以吸引公益贊助,例如《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有關醫療、教育與在地的報導。2022年2月,《美聯社》則從五個贊助者得到為期3年、金額達8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5億元)的贊助,以招募新記者報導氣候變遷的影響。
她表示,資助新聞的捐款人一方面擔憂美國民主的發展,也可能出於更切身的私人原因。當人們看到報導跟當地狀況存在嚴重差距,直截地感受到記者職缺減少讓地方新聞和議題內容降低帶來的影響,捐款者決定不再袖手旁觀,希望社區的問題能夠被重視。
即使捐款金額上升,近年來媒體公司營收不佳。《尼曼新聞實驗室》報導指出,不只地方新聞業出現財政困難,許多營利和非營利的大報2023年夏天接連宣布裁員,讓媒體業本就艱困的環境雪上加霜[8]。
9月7日,約翰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MacArthur Foundation)和凱瑟琳·麥克阿瑟基金會(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領銜,與其他22個組織發起「新聞前進」(Press Forward)的方案,聯盟希望能夠在五年內爭取到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1億元)的項目,以「建設在地新聞基礎設施」,消弭報導中的不平等狀況,以扭轉在地新聞產業急走下坡的頹勢,並促進社區與公民參與,強化民主社會。
共同參與「新聞前進」的非營利組織奈特基金會(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則預計另外撥款近1,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8億元),聚焦於「建立高效並減輕記者和出版商負擔的工具和服務」的單位,受益對象與項目包含哥倫比亞地方新聞實驗室(The Local News Lab at Columbia University)、西北大學、內容管理系統、視覺新聞服務補助,與法律支持等類別。
參考資料
- Nieman Lab – 〈More funding is flowing to local journalism and for-profit newsrooms, study finds〉
- Media Impact Funders – 〈Journalism and Philanthropy: Growth,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 Media Impact Funders – 〈JOURNALISM AND PHILANTHROPY:
GROWTH,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S〉PDF - Nieman Lab – 〈Meta’s layoffs make it official: Facebook is ready to part ways with the news
〉 - Axios – 〈Scoop: Meta officially cuts funding for U.S. news publishers〉
- Fidelity Charitable – 〈What is a donor-advised fund (DAF)?〉
- Inside Philanthropy – 〈 An Expansive Survey Assesses Funders’ Surging Interest in Journalism — and Potential Growing Pains〉
- Nieman Lab – 〈Is half a billion dollars a big-enough Band-Aid to cure what ails local new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美國麻州政府盼立法向串流平台收費 以資助社區媒體
- 加拿大擬立法要求Google、臉書為新聞付費 小型媒體業者憂資源分配不均、獨立性受影響
- Meta對美國新聞業資助計畫 資金流向何方?新聞機構獲多少資助?
- 傳播科技改變新聞獲取方式 營收流向數位平台 地方媒體處境愈顯艱困
- BBC影響地方新聞永續性 DCMS報告敦促政府:擴大公共資金支持小型媒體
- 媒體淪為平台下的「數位佃農」 傳播學者:應建立平台與新聞業者間的合理分潤機制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