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當企業「漂綠」推手 讓永續發展議題融入民眾生活

2023 年 06 月 2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底圖:特約記者萬巧蓉攝影

donation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大新聞所邀請新聞媒體人與學者,出席「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台大新聞所邀請新聞媒體人與學者,出席「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台灣大學新聞所主辦「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假台大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

論壇下半場以「 守護台灣—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為題,邀請到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三立《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三位講者說明媒體對於永續發展的角色,並分享台灣媒體投入氣候變遷、農業再造等永續發展議題的實踐與挑戰。本場論壇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擔任主持人。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周桂田回顧,2011年在同一場地,曾舉辦國光石化為主題的論壇,當時讓官方和社會各界能夠去釐清國光石化的重要爭議,成功讓學術實踐進入公共問題。時至今日,同樣是站在氣候變遷與台灣的架構下,他表示,很高興環境與永續議題仍被新聞界所重視與經營。

永續發展議題門檻高 媒體未追蹤民眾難深入了解

張瑞玲首先透過播放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2:風起-新聞人的永續使命》,介紹新聞工作者對永續議題的觀點,再提出四個媒體肩負的永續議題角色。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她說明,首要的是「倡議」,雖然永續已經是熱門的詞彙,但大眾對此概念多半想像成做好事和幫助北極熊,但永續其實更是切身的生存問題,對每個人都會有劇烈影響。張瑞玲指出,弔詭的情況是,多數人覺得自己知道永續,卻很少為永續生活行動,調查發現比例最高的行動是自備購物袋。因此,如何能鼓勵大眾行動,是永續倡議非常重要的目的。第二個角色,張瑞玲認為是,傳遞最新的永續知識與國際趨勢。由於永續議題門檻高,許多知識不停在更新,若媒體未能追蹤報導,民眾很難持續深入了解

對成功案例的報導則是第三個重要角色,張瑞玲表示,她鼓勵更多的新聞工作者投入永續,也去報導企業執行永續的成績,像是食物銀行,若有更多優良永續案例的新聞,能讓民眾更容易知道自己在生活上可以採取的行動。張瑞玲提出,第四種角色是監督政府。她補充,台灣近年在國際永續指標的排名都非常落後,甚至有退步的跡象,原因出於台灣的氣候政策項目得分低,永續法規立法的速度尚未跟上國際,媒體需著力於監督政府

不過,媒體經營永續領域仍有不少挑戰,張瑞玲提出三點觀察。首要是永續議題的大眾關注度不高,所以媒體報導量也偏低;再來是永續議題的專業門檻高、變化速度快,又屬於跨領域知識,以當前媒體的組織結構與和報導路線來看,去製作永續報導很困難;此外,跨界交流也是挑戰之一,一旦要與耕耘此領域的NGO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等單位合作,媒體需要累積相關的專業與經驗,才能執行跨界的推動

台灣民眾對極端天氣影響意識不足

梁玉芳介紹,願景工程基金會發源自聯合報系,曾獲得卓越新聞基金會所頒發的「社會公器獎」。以新聞倡議組織自居的願景工程,報導關注的議題皆是延伸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且期許不只發聲揭露問題,或是介紹國外新知,還要能讓讀者採取行動,改變政策或影響大眾。

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她解釋,狹義認定的永續通常與生態相關,比如說動物跟海洋危機、氣候暖話、循環經濟等,但願景工程也關注著其他種類的社會永續,例如:偏鄉教育、照顧殺人等,這些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欲改善的項目中。

願景工程近期最受矚目的作品是2022年的「解凍格陵蘭」,實地採訪拍攝極地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格陵蘭是全球氣候變遷的第一現場,它雖然是全球排碳量極少的國家,但是格陵蘭人每天從窗戶看到冰山的消融,就可以知道氣候變遷就在窗外。」梁玉芳道,與世界相比,台灣民眾對極端天氣的影響還不夠有意識,可能是由於足夠幸運,本土還沒遇到美國野火、澳洲熱浪等級的災害示警,但事實上台灣一直處在危機之中,「我們不希望氣候的法案通過或是台灣民眾對氣候議題的關切,是因為我們台灣真的去歷經了什麼(氣候變遷危機)。」

將永續議題透過媒體融入生活 是新聞工作者的挑戰及責任

為了讓更多人對永續議題有感,梁玉芳笑稱,媒體能發揮的空間除了報導文字、影像以外,還有「拋頭露面」。梁玉芳與她的同事從「解凍格陵蘭」專題出發,到上千家企業、學校演講並播放紀錄片,分享他們採訪報導的經驗,也讓民眾可以進一步和記者互動、提問,拉近跟讀者的距離,「用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延伸它(報導)的效益。」

除此之外,像是報導中記者的頭像是手繪的Q版造型,也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有貼近日常感,去注意到這個嚴肅的議題。在格陵蘭的採訪期間,團隊也化身「極地直擊隊」,透過影片呈現途中的生活鏡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梁玉芳認為,要達成新聞報導的目的,除了莫忘初衷以外,還要身懷十八般武藝,將資訊內容以各種媒介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裡。她表示,這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個挑戰,但也是個有趣的責任

梁玉芳舉例,每週願景工程都會推出「氣候weekly」(願景氣候周報),精選與解讀當週世界各國有關氣候永續的新聞,經過測試後發現,內容需要讓讀者感受到切身相關。她分享,比如今年的櫻花季延後,可以討論氣候異常現象,或是義大利為了崇尚美食文化,打算立法禁境內生產人工肉,但畜牧業的碳排放量十分可觀,梁玉芳表示,在整體的減碳新聞中,這些看似支微末節,「可是我們要能漸漸引民眾進來,才能夠慢慢的讓大家關注這些議題。」

切身感有多重要?梁玉芳強調,在《衛報》有內部規則,氣候危機相關的照片不要單單再拍攝北極熊,而是要拍到「人」在畫面中,讓人類意識到,受影響的不只是動物而已;文章中不能使用「climate change」,而要用「climate crisis」,加強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感。

媒體勿當「漂綠推手」 新聞工作者應傳遞正確資訊

彭光偉分享,面對永續議題,不少媒體其實除了本身的作業內容外,選擇增設了跟永續相關的獨立單位,例如:聯合報願景工程、CSR@天下、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這些都是媒體去盡力推動永續議題的正向足跡。

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所謂的ESG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在ESG報導上,彭光偉觀察,E環境面向佔多數,近期受關注的就有淨零排放路徑、減碳等,關於S社會責任的內容則相對少,集中在淨灘、種樹、公益捐贈等類型。

他認為,永續新聞其實有更多可能性和空間,像是加強社會責任相關報導,或是提升風險意識的內容。彭光偉表示,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發表一本全球風險報導,但他很少看到台灣媒體去摘要或介紹這份報告,讓民眾得以透過此報告內容去避險,這也是他認為台灣媒體可以再多作著墨的部分。

彭光偉認為,在永續報導增加的同時,媒體更應該透過教育訓練或再進修,確保此議題的新聞工作者傳播正確資訊、用詞精準。他舉例,極端天氣與極端氣候、化石燃料與石化燃料都是媒體在下筆時很容易誤用的詞彙,一字之差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

此外,彭光偉分享他近期的研究說:「我認為媒體的報導千萬不要去當漂綠的推手!」所謂的「漂綠」意指公司、組織、政府在環境面相的溝通,呈現虛假證據或選擇性露出,儘管它的環境績效不佳,卻還積極溝通其環境績效,就會被視為漂綠。彭光偉在研究漂綠的文獻後發現,許多漂綠的企業,會透過公關行銷、媒體廣告等手段去傳播,因此他提醒各媒體在接受企業置入時,需要去檢視對方提供的資訊是否片面,以免使媒體的本質成為漂綠推手

在媒體們陸續投入永續報導的時代,彭光偉提問,媒體組織本身有沒有從自身做起、執行ESG的永續概念?他對此打一個大問號。他描述,最基本的或許是改善工作環境,像是辦公室中大量的紙張印刷、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仍存在,即使是製作大量的永續議題報導,企業或組織內部卻忽略了改造自身,去落實ESG規範。他提醒,S類也是媒體需要加強的目標,永續在乎人才的培育與任用,需要提升員工的永續意識,也要以永續去轉型制度、改善媒體界的高流動率

論壇下半場以「 守護台灣—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為題,由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三立《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三位講者主講。(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論壇下半場以「 守護台灣—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為題,由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三立《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三位講者主講。(特約記者萬巧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