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平台吞食廣告營收 媒體業者感嘆:數位化不全然是進步的喜悅


劉艾波|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數位平台壟斷讀者接收新聞的管道,對新聞產製帶來劇烈變化。資深媒體人在台大新聞所研討會分享媒體為了流量必須不斷研究平台遊戲規則的經驗,直言平台賺取的大量廣告收入。《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說:「有時看這些點閱率,它不是進步的喜悅。反而是大平台演算機制的吞食,把過半的收入都拿光了。」
台大新聞所在2022年12月9日舉行「數位傳播新趨勢——新聞實踐、資訊操控危機與平台管理政策」研討會,第一場座談會以「平台化的新聞實踐與使用者互動」為主題,邀請林妏純、《華視》總經理藍宜禎、《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分享新聞產業如何因應被臉書、Google等數位平台壟斷的媒體環境,新聞媒體與讀者的關係又如何變化。
林妏純以先後在《蘋果日報》、《ETtoday》任職的經驗,分享新聞媒體為獲得流量因應平台變化的過程。她指出,台灣即時新聞始於2013年,當時她任職的《蘋果日報》第一個推出自己的新聞App。憑藉著《蘋果日報》當時的高市佔率,App為網站帶來了高達八成的流量。接著來自臉書的流量逐漸上升,但還是有六成流量來自App,因此當時《蘋果日報》決定推動訂閱制,沒想到收費後讀者跑了八成,從此一蹶不振。
後來,林妏純到了《ETtoday》。她發現《ETtoday》和《蘋果日報》非常不同,《蘋果日報》的編輯方針是提供讀者最新、最快、最獨家的新聞,《ETtoday》則是以「社群」為核心,公司關注社群可以帶來多少流量,所以只要演算法一改,流量就會收到極大影響,媒體積極思考如何破解演算法。特別是現在臉書的流量紅利消退,平台開始推廣「短影音」,對公司來說從人力編制、內容產製、營收都帶來巨大的衝擊。
林妏純說,她每天都會開著新App,隨時監控流量變化。由於現在多數讀者是透過臉書、Google來看新聞,平台演算法可說是決定了新聞媒體會面對哪些讀者。隨著平台變多,新聞媒體還要學習Instagram、LINE等不同平台的操作。例如在LINE,由於推播新聞帶來的流量非常好,2019年LINE推出新的收費方案,媒體也不得不配合。「因為擴散效果太好,我們只好被大平台宰制。」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 「網路直播」成為新趨勢
藍宜禎分享他從業30多年的觀察。他剛踏入職場時,還是無線電視主導資訊傳播的年代。2000年網路出現,雖然讓台灣開始認知到媒體轉型的重要性,但「新媒體」直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才開始被重視。
藍宜禎說,當時他在《今日傳媒》服務,在臉書還沒有直播的年代,《今日傳媒》利用日本的直播平台,用iPad直播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現場,獲得高達1000萬的流量。後來藍宜禎到了《三立新聞》,因應YouTube的崛起,他把記者一分半的新聞改成10幾分鐘的直播。在大量推出直播內容下,《三立新聞》從YouTube獲得極高的流量。
現在藍宜禎到了《華視》服務。基於公廣集團的精神,藍宜禎強調新聞的公正性、完整性,做到盡量的查證,放棄破碎的即時新聞。他相信「Content is King」,好的內容才能吸引到讀者,不管平台如何轉變,新聞品質最終是決戰的關鍵,「新聞媒體面對科技、載具、不斷改變的演算法,我們做好的就是內容。有些商業挑戰、科技變化,就是順應時勢做調整。」
平台藉「免費」之名培養大量用戶 迫使媒體迎合演算法
鄒景雯則分享,《自由時報》作為傳統的紙媒,由於在紙本發展的獲利不錯,導致在數位轉型的進程緩慢。雖然2000年就有「自由電子報LTN」,但公司一直到2012年才推出手機版,2017年開始學習如何使用社群平台。為了讓內容傳播出去,媒體必須研讀平台的遊戲規則、迎合演算法,不斷調整來爭取流量紅利,2023年開始《自由時報》也要發展短影音,才能參與流量的競逐。
鄒景雯說,社群平台藉著「免費」之名,對閱聽人進行養、套、殺,蒐集用戶的網路足跡再結合演算法餵給他們新聞內容。而現在年輕一代讀者,感興趣的不再是單純的新聞資訊,整個資訊傳播走向娛樂化、影音化、網紅化,也是身為媒體從業人員必須適應的趨勢。
鄒景雯指出,現在《自由時報》面臨的兩大挑戰,首先是速度,因為每個人都有手機、又能成立自媒體,新聞獨家的時間變得很短,如何讓讀者同時獲得新聞的速度性、獨特性,進而衝刺流量、延長流量,成為報社突破的重點。第二個挑戰是培養固定讀者。隨著臉書流量下滑,平台變動迅速,長遠看來還是要培養固定讀者,讓更多人願意在《自由時報》網站、App閱讀新聞。
在座談會的最後,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以主持人的身份總結,無論網路原生媒體、傳統媒體,都深受數位平台的演算法所苦,除了思考如何做好新聞品質,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數位環境,才能結構性地改變新聞產製的過程。
學者專家、媒體主管齊聚一堂,討論數位時代下的媒體實踐。(特約記者劉艾波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英國推動新聞議價、保障媒體營運存續—研議諮詢中的英國《數位競爭法案》
- 加拿大擬立法要求Google、臉書為新聞付費 小型媒體業者憂資源分配不均、獨立性受影響
- 林麗雲X陳幼臻X陳奕儒X魏杏芳X劉昌德|社群媒體的新聞生態與平台責任–透過「減租」和「公共化」 打破社群平台巨擘不公平競爭 讓新聞重見曙光
- 【台大新聞所「新聞產業與平台責任」論壇】數位平台崛起 紙媒近10年營收減半 學者盼推公平議價模式
- 谷玲玲X梁永煌X何榮幸X張潔平X陳順孝|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
- 全球最多粉絲的新聞媒體!看BBC的Instagram經營心法
- 林照真X蕭衡倩X吳琬瑜X王銘岳X胡光夏|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