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新聞所「新聞產業與平台責任」論壇】數位平台崛起 紙媒近10年營收減半 學者盼推公平議價模式

2022 年 10 月 2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當今數位匯流的時代下,跨國數位平台如 Facebook 和 Google 等,其在資訊服務、內容流通與廣告資金等方面,皆扮演日漸重要的角色,也影響傳統新聞產業的內容產製與營收模式。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辦「新聞產業與平台責任」論壇,首度公布由媒體公會與學界合作的「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報告,並邀請產官學各界代表,討論新聞產業與數位平台間的議價模式與相關政府政策。

文化部長李永得於開場致詞表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是沒有維繫雙方平衡,不只影響媒體業的生態,也關乎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民主自由。因此,他肯定「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的執行,認為調查非常完整,也有助於政府與各界討論相關政策的制定。

文化部長李永得肯定「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的執行,認為調查非常完整,也有助於政府與各界討論相關政策的制定。(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文化部長李永得肯定「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的執行,認為調查非常完整,也有助於政府與各界討論相關政策的制定。(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也指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若能有良好的合作分潤模式,不僅能讓新聞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全,也能提升數位平台的服務品質。此外,無論是舉辦論壇或發布調查報告,都是希望能讓政府重視此議題,「在這個台灣面臨國家安全的關鍵時刻,唯有好的新聞業是台灣民主永續的保證。」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也指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若能有良好的合作分潤模式,不僅能讓新聞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全,也能提升數位平台的服務品質。(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也指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若能有良好的合作分潤模式,不僅能讓新聞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全,也能提升數位平台的服務品質。(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傳統出版市場萎縮 雜誌另覓多元營利管道

「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由文化部補助、台北市雜誌商業公會發起,邀請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合作,並委託第三方單位進行研究。盼能釐清台灣傳統新聞產業受數位平台影響的實際狀況,進一步討論未來媒體的發展策略與政府法規的制定方向。

調查結果發布會由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林麗雲主持,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張春炎及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報告調查結果,評論人則由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洪財隆擔任。

首先由蔡蕙如報告台灣出版業概況的次級資料分析。她說明,近年台灣閱讀紙本報章雜誌的人口逐漸下降,根據2021年潤利艾克曼公司的《2021第一季媒體大調查報告》,有閱讀報紙習慣的人口不到兩成、雜誌不到一成,民眾多以網路作為主要獲得新聞資訊的管道;此外,報紙和雜誌的發行量,在近十年間也各衰退五成和六成

傳統出版市場正日漸萎縮,蔡蕙如表示,在近五年間,雜誌出版品收入衰退約兩成、雜誌廣告收入下滑近八成;網路數位廣告量則仍在成長中,2020年,網路數位廣告量已超過整體廣告量的六成。傳統出版市場受到衝擊,產業內的相關職位也受到影響。近十年,編輯人數減少約4%、新聞記者人數減少約15%,攝影記者人數也減少五成

傳統出版市場正日漸萎縮,蔡蕙如表示,在近五年間,雜誌出版品收入衰退約兩成、雜誌廣告收入下滑近八成;網路數位廣告量則仍在成長中,2020年,網路數位廣告量已超過整體廣告量的六成。(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傳統出版市場正日漸萎縮,蔡蕙如表示,在近五年間,雜誌出版品收入衰退約兩成、雜誌廣告收入下滑近八成;網路數位廣告量則仍在成長中,2020年,網路數位廣告量已超過整體廣告量的六成。(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劉昌德接著分析「數位平台對新聞出版產業的影響」的問卷調查結果。在出版品的紙本發行量方面,近十年報紙與雜誌的發行量皆減少超過一半。劉昌德解釋,數位平台的發展並非紙本發行量銳減的主因,而是在網路興起後,傳統出版業就受到影響,數位平台則是發揮加速的作用

隨著傳統媒體將新聞刊載管道由紙本轉為數位,新聞媒體網站便需要數位平台導流。劉昌德說明,搜尋引擎 Google 和社群網站 Facebook 佔據了台灣新聞媒體網站流量的七成,影響力不容小覷。

在營收概況方面,近十年報紙的營收一路減少至將近五成,雜誌的營收是前六年減少、後四年逐步回升,劉昌德解釋,近年雜誌業者透過舉辦課程、活動與展覽等多元管道增加收入,目前相較十年前營收約減少一成;網路原生媒體的營收則有顯著成長,但因僅有一家業者參與調查,故較難看出整體狀況。

為因應消費市場與營收狀況的改變,雇用員工的人力結構也有所變化。劉昌德分析,如今報業的新聞工作者相較於近十年的高峰,人數少了超過四分之一;雜誌因拓展多元業務,員工人數增加,相較於十年前多了約三分之一;網路媒體目前仍於組織發展階段,員工人數也正穩定上升。此外,劉昌德也補充,近十年傳統新聞人力(如記者、攝影與編輯等)逐漸減少,數位化人力(如社群編輯、多媒體與資訊工程等)則逐年增加

劉昌德說明,搜尋引擎 Google 和社群網站 Facebook 佔據了臺灣新聞媒體網站流量的七成,影響力不容小覷。(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劉昌德說明,搜尋引擎 Google 和社群網站 Facebook 佔據了臺灣新聞媒體網站流量的七成,影響力不容小覷。(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數位平台改變傳統媒體業生態 新聞媒體第四權角色受挑戰

接著,由張春炎報告針對「數位平台對媒體經營、產製與民主的影響」的深度訪談結果。他指出,媒體為了因應數位匯流的新環境,必須增加數位團隊成員,也提高了經營成本;而主導國內數位廣告市場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兩大數位平台,其不透明和偏低的廣告分潤,也使媒體無法透過數位廣告收入彌補新增的支出,造成收支不平衡的困局

張春炎強調,數位平台對台灣新聞產業帶來強烈的影響,也對媒體身為「第四權」的角色造成衝擊。例如,數位平台的演算法機制,讓其不再只是協助媒體新聞內容曝光的平台,還擁有篩選內容的權力。因此,媒體必須改變傳統的新聞產製模式,以迎合平台的「遊戲規則」,使得追求流量的聳動標題、娛樂化新聞大行其道

最後,由洪財隆總結上半場的論壇。他肯定這份調查相當有意義,「內容都非常寶貴,也是現在的趨勢。」他指出,2017年是一個分水嶺,數位廣告的市場占比超越傳統廣告,數位平台也逐漸在市場中佔有主導地位。他直言:「這當然是帶來很多機會,但有一些陰暗面,衝擊最大的應該就是傳統媒體。」

洪財隆指出,台灣可借鏡他國的經驗,如澳洲或紐西蘭等,做為未來政府制定相關法規的參考。他以澳洲2021年訂定的《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為例,「澳洲模式的精髓就是混搭。」他強調,近年的數位治理重視「混搭」(hybrid),需要跨部會的合作。

沒有好的內容的提供者,長期下來平台也沒有好的內容。」洪財隆補充,媒體嘗試與數位平台議價,並不是對數位平台抱有敵意,而是由於媒體與數位平台是共生結構,透過適當的規管與合理分配剩餘,反而能讓雙方獲利,「當然得到最多好處的是台灣社會。」他期許大家能一起努力,推動屬於台灣的公平議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