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貞玲X鄭麗君X郭冠群X魏惠珍X錢大衛X陳炳宏|電視還是強勢媒體嗎?跨國平台競爭、黨政軍限制、萬年頻道表挑戰台灣影視內容的現在與未來

2022 年 01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陳曦|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行 30 週年研討會,以「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並細分 8 個子題場次。

其中,所長洪貞玲主持「電視還是強勢媒體嗎?匯流平台下的內容多元與產業政策」場次,邀請前文化部長、現任文化總會副會長鄭麗君、有線電視系統巨頭中嘉集團董事長郭冠群、中華電信副總經理魏惠珍、台灣線上影視產業協會理事長錢大衛,以及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擔任與談人。

與談人們紛紛表示,從收視戶數、營收總值、影響力來看,電視仍是強勢媒體,但也面臨 OTT 的猛烈挑戰,其中郭冠群、魏惠珍、陳炳宏等人皆提及黨政軍條款對台灣影視投資環境的不利限制

郭冠群直指,內容產業要發展,「應該把最好的錢引進這個行業」,也指出不淘汰表現不佳的電視頻道的「萬年頻道表」非但無益於消費者權益,還會讓優秀業者不願加碼投資內容;錢大衛則提出連網電視(Connected TV,CTV)的強勢崛起,認為這股洪流將撼動整個影視產業的未來。鄭麗君則從政策面分析,指出台灣文化內容在提升,但仍面臨跨國平台不同量級且不對等的競爭、內容數據資本高度集中化的問題。

台大新聞所 30 週年研討會當中的「電視還是強勢媒體嗎?匯流平台下的內容多元與產業政策」場次。左起:中華電信副總經理魏惠珍、台灣線上影視產業協會理事長錢大衛、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中嘉集團董事長郭冠群、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圖:陳曦攝

科技的動力引領產業發展

郭冠群率先以「電視是不是強勢媒體」、「內容多元化」、「產業政策」三層面剖析當天新聞匯流產業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他以商業背景分析,指出電視基本上仍是強勢媒體,不過他預測在未來 5 年,電視產業還會發生強勢變化,至於是往好或不好的方向發展還很難講。OTT 發展來勢洶洶,市場預估,2024 年串流平台 Disney+ 的流量將首次超過傳統電視頻道的流量,這個趨勢也反映在近期 Disney+ 進軍台灣、反之迪士尼頻道和福斯頻道即將退出台灣的有線電視。

郭冠群指出,從頻道業者的角度來看,線上串流的業務越做越好,自然會將發展力量投入,加上考量台灣有線電視市場特殊的「代理商」背景,業者會認為「我要直接跟客戶建立關係,不要中間人」,又加上投資線上串流服務不似上架有線電視,有其餘的業務需求。

而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郭冠群列舉從 2007 年 iPhone 面世、2009 年美國開始發展 4G,帶動科技產業,「iPhone 越來越聰明,Google、Facebook 越來越成功」,連帶新的業者如 Netflix 出現,科技的動力引領產業發展。

而這樣的情況不只在媒體發生,在零售、金融等等很多行業也都在發生,例如電動車公司特斯拉股價飆漲到破千美元,或是 momo 電商市值 3,000 多億、甚至超過遠傳電信,象徵了資本市場在加速改變,象徵了資本市場在加速改變,要在有限的金流中發掘商機「越來越不難」。

現在對中嘉來說,競爭者已不是其他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如台數科等等,而是中華電信、遠傳、台灣大哥大等通訊服務供應商,但過時的「黨政軍條款」法規和內容卻限制了這些台灣「最好的集團、最好的投資者」投入內容產業。

郭冠群指出,科技的動力引領產業發展。圖:陳曦攝

黨政軍條款限制投資環境

郭冠群表示,內容產業要發展,「應該把最好的錢引進這個行業」,要改善基本建設很容易,但內容要多元化所涉及的層面太廣太多,光有策略仍難以改善,黨政軍條款的存在又增添限制,然而事實上「 現在政府、黨、軍隊不用投資,就可以影響我們」。

此外,郭冠群指出,現有電視頻道中,「每台都有競爭力嗎?收視率都是好的嗎?」但若要將電視台予以淘汰,現有廣電法規又會説業者「傷害消費者權益」。郭冠群不禁納悶,「砍掉一個收視率不好的電視頻道,真的傷害消費者權益?」這種萬年頻道表的情況,也讓好的電視台不願意繼續加碼製作更優質的內容,因為收入不會更好,也無法從收視費中分到更多錢。

因此,郭冠群表示,「內容多元化是我最沒有答案的問題」,並舉例 30 多年前,台灣音樂人、香港電影人是亞洲最好的產業人才,如今卻已沒落。

反觀韓國,韓國的內容產業強勢,郭冠群指出,韓國在 97 金融風暴後發現,對業界最有幫助的做法,不是由政府來做內容,而是政府投資提供基本建設,加上具有龐大資源的日本影視產業以本國市場為主,而中國政治環境封閉、高度監管市場,因此在亞洲,韓國相對最成功;而從內容論,一來韓國節目內容非常反對政府、反不公不義、反階級,能夠引起廣泛共鳴,二來韓流對粉絲的操作很成功。

成功的韓流也吸引 Netflix 每年 84 億美金的投資,但如今韓國發現與 Netflix 分潤划不來,僅有 10% 到 15% 的利潤能回到自己手上,因此韓國要做 data 平台,與 Netflix 做量的競爭。在此市場競爭的背景下,郭冠群表達希望台灣法規鬆綁。

郭冠群表示,內容產業要發展,「應該把最好的錢引進這個行業」。圖:陳曦攝

黨政軍條款鬆綁給予 MOD 發展空間

魏惠珍則表示,中華電信旗下有 IPTV 平台、有 MOD,OTT 平台也有 Hami Video其中 IPTV 和 MOD 本質上接近封閉型的有線傳輸播送平台,因此中華電信雖經營通訊服務供應,但也與新聞、電視頻道有密切關係。

針對該研討會場次「電視還是強勢媒體嗎?」主題,魏惠珍提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電視用戶數營業額收費比較數據,指出有線電視全國普及率 53.5%,戶數 480 萬,以此判斷,電視頻道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強勢媒體。

相較之下 MOD 戶數僅 206 萬,且並不都是使用電視服務,也包含看 VOD、隨選視訊 OTT 的用戶,「看電視的可能只有一半」,而從 2020 年台灣五大有線電視集團整體營收高達近 300 億來看,顯見電視頻道仍是台灣用戶的收視重心。

魏惠珍也談及黨政軍條款,指出過去難以在內容產業聚焦討論,現在中華電信靠政府政策支持,加上 2019 年 NCC 決議予以中華電信鬆綁,允許 MOD 自組頻道套餐供消費者選擇,打破有線電視頻道表 200 台吃到飽的型態,MOD 允許用戶可以少到只買一個頻道,也開放所有內容業者可組成一個套餐在 MOD 上銷售、對收視戶客群進行行銷,「中華電信終於在平台上有組餐權、做媒合者」。

魏惠珍指出「單頻單買」的價格太高,中華電信幫助消費者媒合價錢,讓消費者在合理可負擔的收視費下,自己選擇訂購的頻道。

魏惠珍舉出 NCC 的統計數據,表示電視頻道仍是台灣用戶的收視重心。圖:陳曦攝

有線電視面臨剪線潮、CTV 浪潮襲來

錢大衛也肯定電視是強勢媒體,對於吸引大量廣告投入的 OTT,他指出雖然美國剪線潮嚴重、台灣有線電視訂戶數也掉了 40 幾萬,但主因是盜版,不是 OTT。不過,錢大衛指出傳統電視營收已經下降,2016 年數位廣告和電視廣告營收究強勢交叉,YouTube 為主的手機廣告營收上升,OTT 似乎成為有線電視剪線潮下,業者眼中的出路。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要做免費還是付費?錢大衛指出,在 YouTube 免費、Netflix 要付費的情況下,目前大多數消費者的選擇是 Netflix。2021 年第 2 季,YouTube 收入是 70 億美金,Netflix 則是 73 億美金,不過 YouTube 的成長率大大高於 Netflix,Netflix 可能將受影響。

錢大衛也肯定,即使面臨剪線潮,電視仍是強勢媒體。圖:陳曦攝

錢大衛也提出連網電視(Connected TV,CTV)的強勢崛起。他解釋,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用連網電視看 OTT,CTV 的頻道非常多、有做廣告模式,三星、Sony、LG 等電器大廠都有出品這種智慧電視,「在美國電視沒 Nefflix,那電視沒人要買」。

CTV 廣告也可針對性別、地區、年齡等分眾,即使是觀看同一個節目,每個觀眾可能都看到不一樣的廣告;而看到廣告後,手機就有連結可購買廣告商品,2020 年美國 CTV 廣告營收已達 90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將超過 250 億美元,佔整體電視廣告營收的 30%。 

錢大衛指出,CTV 已有 1.2 億美國收視戶,消費者正從手機轉回到 CTV 上觀看 OTT 內容,加之美國近期的調查發現,使用 CTV 的美國家庭,有 60% 只使用免費的 CTV 廣告模式觀看頻道和隨選影視內容,錢大衛認為這股洪流將撼動整個影視產業的未來,「海嘯浪潮來了,大家還不知道!」

錢大衛提出連網電視(Connected TV, CTV)的強勢崛起。圖:陳曦攝

台灣整體的電視政策:混亂

陳炳宏則以學界身份探討,認為電視平台跟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現在網路劇也能拿到影視獎項,那些影視內容顯然已經不是電視台製作。

而單就內容,又有平台嫁接的問題,又比如 2020 年申請換照被駁回後轉往網路的中天新聞台,或是同樣有經營 YouTube 頻道的民視新聞、三立新聞,業者在追求網路市場的同時,也不放棄傳統電視市場,若就產業發展的未來來講,很難講電視還是不是強勢媒體。

對於影視內容問題,陳炳宏則直指,「NCC 只有棒子,沒有蘿蔔,只會嚇人」,但他也指出內容不只是 NCC 和文化部的問題,「你們知道衛福部跟內政部也是媒體管制者嗎?」舉例當報紙出現危害兒童的內容時,主管機關就是衛福部。

陳炳宏嘆,在經濟學學理上,競爭多會帶來品質提高而價格下降,消費者最終獲利,「但我怎麼沒有在新聞業看到?」他表示,在台灣,政府要管匯流,不能放任市場自由競爭,「很多公公婆婆」,接著又要成立數位發展部,數發部將會是國家數位發展政策制定者,但網路內容又要歸「苦主」NCC 來管。

陳炳宏以學界身份探討,認為電視平台跟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圖:陳曦攝

陳炳宏以「混亂」來形容台灣整體的電視政策,指出 2016 年的《匯流五法》將設備、平台、內容切割成不同的主管機關,當網路開始納入規管,數發部卻只管硬體設備,「網路歸誰管?內容歸誰管?都是問號」。

不過,雖然對於電視的未來發展,陳炳宏沒有具體答案,但他表示,以現狀來說,電視還是強勢媒體,僅以大選為例,「我告訴學生,你爸媽看電視,你看網路的,輸得很慘」。

對於郭冠群、魏惠珍提到黨政軍條款的限制,陳炳宏則坦言,自己應該是全台灣「一隻手數得出來」公開支持廢除黨政軍條款的學者。

《通訊傳播匯流五法總說明》。圖:NCC(Public Domain)

面對數位挑戰,台灣不能只有一座護國神山

鄭麗君則表示,過去台灣媒體與文化主管機關的整合性不足,如今又面對數位挑戰,過去自己在文化部長任內,試著在文化內容上有新的嘗試,在面對跨國數位平台的群雄割據局面,「我有未竟之功」。

2020 年、2021 年因為疫情,OTT 平台營收大幅成長,台灣的內容也在成長,出現許多好劇,但即使這幾年國內文化內容產製量在提升,國內整體體系、傳播業者、系統頻道、內容業者,仍面臨跨國平台不同量級且不對等的競爭、內容數據資本高度集中化的問題,這不僅是台灣單獨面對,全球各國都在面對。

鄭麗君指出,過去台灣媒體與文化主管機關的整合性不足,如今又面對數位挑戰。圖:陳曦攝

鄭麗君表示,「我是第一位在立院提出,歐盟要保障在地內容的指令」,卸任後看到澳洲搶先通過《新聞議價法》,也讓她認為也許還有很多新的可能性,目前台灣國內也在討論是不是要有新的平台治理思維來面對國內競爭和國際競爭。

鄭麗君指出,目前跨國影視平台「主導權都在別的國家身上」,在地文化無法充分發展、產業生態系破碎、輸入大於輸出、服務他國內容。她希望在思考平台治理時,能夠將內容和傳輸一體化,給予在地文化發展機會、落實我國的文化公民權。她表示,「我們無法複製韓國、日本、美國文化」,然而台灣缺乏網路國際傳播權的信心,在過去的線性時代沒有、在網路時代也令她憂心。

鄭麗君表示,「台灣不能只有一座護國神山,台灣有百岳」,期望在文化部、《文化基本法》、文策院、大公廣集團、國發基金、民間投資的陸海空國家隊多管齊下,台灣能夠做亞洲版、國際版的 OTT,服務跟內容在亞洲可以建立文化地標,善用台灣民主特色。

數發部即將成立,NCC 也提出組改草案,未來期待不同機關攜手努力,兼顧監管與發展,內容為王,但平台和通傳也非常重要,要讓產業健全化,讓人才有好環境,方能壯大台灣、服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