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真X蕭衡倩X吳琬瑜X王銘岳X胡光夏|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2022 年 02 月 2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新聞付費在台灣有沒有實施的可能?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二場「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中,《聯合報》內容長蕭衡倩、《天下雜誌》內容長吳琬瑜、《關鍵評論網》行銷長王銘岳,以及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胡光夏共同探討新聞付費在台灣的各種條件與可能性。

好新聞該不該付費?如何付費?

擔任主持人的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表示,為優質新聞付費,在西方國家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但這些成功案例全部都是報紙,而沒有電視。原因是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電視的廣告機制——與系統業者、頻道業者之間的合作模式——依然成立,因此廣告還是電視主要的收入

在台灣,紙媒與網媒的付費風氣尚未成熟,截至目前為止,嘗試轉型為付費制的報紙中,《蘋果日報》失敗了,《鏡週刊》正在推行一塊錢試讀,然而儘管在數位廣告遠大於傳統廣告的情況下,經營依然艱辛,希望藉由這次的主題,刺激大家思考:「究竟好新聞應不應該付費?在台灣有沒有實施的可能?

林照真表示,現在媒體生存不易,虧錢的媒體遠多於賺錢的媒體,令人憂心。陳洧農攝
林照真表示,現在媒體生存不易,虧錢的媒體遠多於賺錢的媒體,令人憂心。陳洧農攝

台灣的不利條件

談到新聞付費在台灣是不是有可能,胡光夏認為,短期內還是很不樂觀,尤其現在免費新聞的取得相當容易。目前成功實行新聞付費的大致上是少數較富裕的國家,而且成長緩慢。

王銘岳也表示,《關鍵評論網》在2017年曾邀請《華盛頓郵報》的產品經理Joey Marburger來台舉辦工作坊,想學習《華盛頓郵報》運作訂閱制的成功經驗。

不料,Joey Marburger卻直截了當地表示,《關鍵評論網》不可能靠《華盛頓郵報》的模式來獲利。因為就連《華盛頓郵報》也只有1%的讀者轉換成付費內容的訂戶,但其市場規模是全世界的英語閱聽人,而關鍵評論網付費市場的規模只限於使用繁體中文的台灣跟香港,約一千四百萬人。

胡光夏認為,商業上的管理固然有其必要,但不能失去新聞的本質,而新聞最大的影響力,還是要透過文字與思考。陳洧農攝
胡光夏認為,商業上的管理固然有其必要,但不能失去新聞的本質,而新聞最大的影響力,還是要透過文字與思考。陳洧農攝

新聞付費  關鍵在讀者

蕭衡倩認為,訂閱制成功的要件有四:內容產製者的思維轉變、數位平台及數據分析的健全、行銷科技到位、用戶付費觀念建立

「內容產製者的思維轉變」意味著團隊需要將以往跑新聞、發新聞的思維轉換成經營產品的思維,要有深度的內容,以及會員經營的組織。「數位平台及數據分析」可以讓記者了解自己發的新聞在閱聽者端的反應,知道用戶喜歡看什麼樣的文章。

在行銷面,需要先設定用戶族群,再回頭設計產品,如果產品並沒有精準地鎖定用戶,就不會有穩定的基礎。「對訂閱制而言,好新聞必須重新定義,它一定要針對用戶精準地推播他所認為有價值的內容。」

在四個條件中,蕭衡倩認為最重要的是用戶要有付費的觀念。「台灣有沒有這個條件?我覺得有。」她說,重點在於,社會認知到媒體的發展對民主社會至關緊要,「如果我們的使用者對於這件事有認知的話,他會支持他心中認為是好的媒體。」

王銘岳也認為,新聞訂閱制能否成功,關鍵在讀者。「因為一個產業永遠沒有辦法靠免費支撐下去。」

新聞產品化與服務化

吳琬瑜表示,新聞教育大部分是教導如何做一個好記者,想做記者的人很多,但是會管理記者的人很少,或者把新聞內容變成產品跟服務的人很少

「首先我們要對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有所了解。」她說,《天下》目前的產品有紙本、數位,也有Podcast,「每一個產品跟服務都需要思考他是什麼內容,要解決什麼樣的痛點。」

「我們一直很害怕只想要得獎的記者,因為裡面可能有非常大的英雄主義,可是那真的是對我們的讀者有幫助的嗎?」她說:「你必須關注讀者每天的焦慮跟需求,他訂閱你是要解決他的問題。」

吳琬瑜表示,要把心胸打開,把目光擴展到那些原本不是讀者群的人身上。陳洧農攝
吳琬瑜表示,要把心胸打開,把目光擴展到那些原本不是讀者群的人身上。陳洧農攝

找回讀者信任

新聞教育教的很多都是使命感,但是使命感可以變成一個好的生意嗎?可以的。」吳琬瑜表示,自己對於許多媒體以置入式行銷來謀取短期利潤的作法感到很傷心。「你要做一個有品牌、有公信力的媒體,因為我們賣的是新聞,跟賣電腦、皮包是不一樣的,它建立的是信任,不是不能做廣告,但是要標註清楚,公開透明。」她說,所有的管理者的工作都是平衡短期利潤與長期價值,媒體也不例外。

王銘岳則表示,為了建立讀者信任,《關鍵評論網》實施編業分離,「意味著我們不會叫線上的記者去做業配,所以我們會有另外一組專門幫客戶做內容的團隊」換言之,經營者要同時養兩組記者,一組負責與讀者建立信任關係,另外一組跟廣告主建立信任關係

王銘岳:「媒體是一個非常昂貴,利潤非常薄的產業,全世界都一樣,它是勞力高度密集的工業。」陳洧農攝

王銘岳表示:媒體是一個非常昂貴,利潤非常薄的產業,全世界都一樣,它是勞力高度密集的工業。陳洧農攝

新聞人的艱辛

胡光夏說,現在新聞系的學生畢業後想從事新聞工作的,十個當中可能不到一個,令他非常憂心。由於現在科技的變化與衝擊來得又快又強,要學的東西很多,因此新聞系的學生非常辛苦。「以前傳統在新聞系的時候,編、採、寫、攝,還有編譯只要專精一個就可以,一輩子我就可以做同樣的工作。」

以薪資來看,新聞從業人員更是艱辛,胡光夏談到自己的一個學生在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到師大唸大傳所,出社會快十年,薪資還是停留在五六萬。「非常非常的心酸,通常都是使命感在支撐。」他說,現在很多媒體工作者在機構裡面可能只要三、五年就算資深,因為都熬不過去。

讓新聞再度是一個志業

胡光夏表示,就成本而言,新聞產業錢花最多的地方是在人身上,人才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尤其新聞需要各式各樣不同背景的人。以前記者只要做好新聞就可以,廣告由廣告部門負責,可是現在非常艱難,同時要接很多工作,還要接受KPI的評鑒。他認為,點閱率固然可以作為廣告收費的標準,但是對新聞工作者來講不是很正面的影響

蕭衡倩也表示,十幾年來,台灣社會的新聞發展將媒體導向以流量為主要關注的方向,《聯合報》內部對此也作了長時間的反省,體認到這樣的發展讓記者迷失方向,不知為何而戰。「如何讓現在的媒體工作者繼續把它當作一個志業?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明確的方向,給他一個願景,除了即時新聞的流量之外,我們要追求更好的,對於社會還有對於讀者的服務。」

蕭衡倩表示,除了流量之外,一個媒體是否能追求對社會的服務,奠基在負責人的態度上。陳洧農攝
蕭衡倩表示,除了流量之外,一個媒體是否能追求對社會的服務,奠基在負責人的態度上。陳洧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