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裘德XIrvin PekmezX甯卉|引發波黑國家級問責風暴的中國呼吸機,我們的跨境合作調查

陳嘉怡|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你知道一篇跨境調查報導被推送到手機前,需經歷多少波折?跨境調查報導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出現為新聞行業帶來哪些啟發與挑戰?
談到跨境合作報導,大多數人印象較深刻的案例應該是 2016 年揭露全球政商權貴的避稅竅門的巴拿馬文件,或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潘朵拉文件。除了這些重磅、吸引公眾注意力的大型跨境合作報導外,這幾年也陸續有媒體開始嘗試小型的跨境合作調查報導。
端傳媒與巴爾幹調查報導網絡(Balka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Network, BNR)跨境合作,追蹤 2020 年 4 月從中國出口至波黑的一批高價呼吸機,而引起軒然大波,質疑聲浪至今尚未平息,甚至在當地發酵成嚴重的政治問題。透過兩地媒體的跨境調查報導,我們能看見疫情剛在全球擴散、防疫物資短缺、呼吸機市場供不應求時,中國出現大量投機倒賣的行為,一台呼吸機的價格接連翻漲數十倍等瘋狂的市場現象。
本次講座,端傳媒邀請到協力完成【長篇調查】瘋狂的呼吸機:一批來自中國的呼吸機,在波黑引發問責風暴的兩位記者,端傳媒特約記者陳裘德、巴爾幹調查報導網絡波黑記者 Irvin Pekmez,與端傳媒國際組主編甯卉對談。希望讓讀者了解跨國調查報導如何促成、協作,他們怎麼透過跨境合作抽絲剝繭,揭開呼吸機亂象的面紗,一步步逼近真相。
2020 年 4 月 30 日,波黑首都薩拉熱窩,聯邦民事保護局工作人員正在卸下剛從中國運抵的一批呼吸機。圖:端傳媒提供
雙方開始跨境合作報導的契機
Irvin 表示,早在這批呼吸機抵達波黑機場前,波黑記者圈已開始質疑呼吸器的價格、來源,「當我們知道這批醫療物資是從中國進口的,我們就迫切想要知道這批貨源的合法性。」他與 BNR 的編輯在中文媒體網站搜索相關文章後,發現端傳媒也有做過追蹤醫療物資的深入報導,決定提出合作邀約。
陳裘德則提及,當初收到端傳媒與 BNR 的合作提案時非常訝異。他解釋,國內記者間的合作很少,多數報導幾乎都是個人獨立完成,「大家就會覺得不要把自己的選題告訴同行。」因此,對他而言,這次能參與跨國合作的調查報導機會難得。尤其波黑呼吸機事件雖涉及中國公司參與,但若波黑媒體沒有找到他們合作,這起事件不太會有中文媒體關注,大眾便可能無法了解中國醫療物資出口的亂象。
跨境合作的新聞產品最終會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讓世界各地的讀者看見,讓報導更有影響力。陳裘德提到,對記者而言,跨境合作報導可以讓不同地區的記者他們所關注的故事和問題,得以保留完整脈絡刊登在外國媒體上,幫助世界各地的讀者進一步理解其他國家在經歷什麼、發生什麼事情。
端傳媒提出跨境合作報導的良性循環。圖:端傳媒提供
跨境合作報導開啟國際新聞的新視野
以往大眾對於國際新聞的理解可能有兩種,其一是新聞編輯台會隨時接收主流通訊社的快訊,如路透社、美聯社等,經過編譯、整合後發布的外電報導。因為多數的媒體無法在世界各地都派遣駐地記者,告訴自己的讀者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國家發生什麼事。
第二種則是由本國的特派記者或駐地記者直接從國外當地發布新聞,主要的讀者是自己國家的閱聽人。若外國特派記者想要在當地進行深入採訪報導,通常會僱用精通當地文化和語言的當地記者擔任 fixer,協助特派記者蒐集資料、安排交通住宿、約訪、現場口譯和文件翻譯、核實消息等。fixer 的工作內容像是特派記者的「助手」,而報導角度、選題以及與遠端的編輯聯繫等事關決定權的任務,則由特派記者負責。
「但是跨境合作不是僱傭關係,而是一個平等合作,相互去 push 彼此的那個力度是不太一樣的。」甯卉說。這次波黑呼吸機的調查報導,雙方經過多次會議討論,過程中不會以誰為中心,而是雙方可以提出各自需求,在合作中得到彼此的幫助。如此一來,陳裘德認為,雙方合作產出的東西會比較豐富,對於記者相互的啟發也會多一點。他解釋,如果他和 Irvin 只是雇傭關係,「就只是我需要什麼拜託當地人幫我找」,這是非常傳統的跨國調查機制,並沒有合作的意涵在裡面。
甯卉強調,跨境合作報導與傳統概念上的國際新聞的不同之處,正是在於「合作」。因此,建立雙方之間的平等和信任非常重要,唯有如此兩國記者間才能共享彼此的資訊、寫出更深入的報導。
語言、文化隔閡是跨境合作的必然挑戰,也是促進溝通的動力
雙方除了需要花時間建立平等及信任關係外,跨越國界、文化與組織疆界的工作形式,也會在不同層面上遇到各種挑戰。時區不同使會議難以安排,語言與文化差距則會導致溝通問題。Irvin 解釋,跨國記者無法用非母語的語言精準表達詞意,要讓對方理解意思需要耗費更多的溝通成本。陳裘德則提到文化隔閡的問題,他對波黑的社會、文化環境都相當陌生,需要額外閱讀許多波黑當地的資料,才能與 Irvin 站在同一個基準上討論。
提到雙方記者如何理解對方,Irvin 表示,記者之間若有共通的語彙及信念,且對於報導的問題意識、處理新聞的專業態度都相似,即使雙方存在語言和文化隔閡,也不一定會耽誤調查報導的步調。他直言,記者的本能和素質是支撐整個跨境合作的關鍵。
甯卉也認為,雖然語言、文化的不同,使得跨境合作報導比一般調查報導,更需耗費許多時間與心力,但也因此雙方才更需要互相諒解並持續對話。他補充,此次合作的諸多想法就是從無數的對話中激盪出來的,「我覺得發生多少對話都是有益的,但很多時候這個過程中會很耗力。」
溝通就是一個不停思索問題意識的過程。「你的問題本身是不是一個真的問題?我覺得很多時候是需要去反覆推敲的。」甯卉進一步談到,當他們帶著問題意義跟當地媒體合作時,對方會藉助當地的資源給予回饋,幫助他們進一步判斷問題意識這一點是他參與跨境合作報導後認知到的深刻體悟。
了解報導產製過程 盼讀者建立新的媒體想像
端傳媒希望透過此次講座,讓讀者了解一篇跨境合作報導是如何產出的,並讓大家看見報導背後的衝撞、時間、消耗。甯卉進一步提到,媒體雖被成為第四權,但並不代表媒體是權威的象徵不容批判,他們的內容不一定都是對的、不存在任何瑕疵和偏見。
甯卉認為,媒體應該可以把自己的製作過程公開,透明地展示給讀者,留給讀者自己做判斷,這家媒體是不是值得信賴,「而不僅僅是說,你照單全收我寫的內容。」而當媒體環境在更迭時,他也希望讀者也更著媒體一起更迭思維,了解調查報導如何跨越國境、各國記者間的合作模式是什麼樣貌。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張潔平|端傳媒24個月的創業血淚史(一)
- 張潔平|端傳媒24個月的創業血淚史(二)
- 張潔平|端傳媒24個月的創業血淚史(三)
-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1):我與你和他,怎麼變成「閱讀共同體」?
-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2):你需要的 30% 的成長在哪裡?
-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3):在警察與群眾之間,記者良心該在的位置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