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報導

 

【反思錯誤重新啟航: 以讀者為中心的社群變現思維】


◢ 端傳媒的三個錯誤


因為這場突發的危機,《端傳媒》一一反思過去所犯的錯誤。


首先,《端傳媒》上線之初並沒有思考商業模式,單純的以為只要把內容做好就就好,直到上線半年後才成立廣告部,開始思考如何賺錢謀生。


回到現實面考量獲利時,嘗試做點擊率高的網路新聞,但愈做愈是焦慮,陷入了流量和品牌的掙扎,回歸初心才如夢初醒,《端傳媒》並非一般的大眾媒體,本來就不是要用流量取勝,重點是建立品牌。此時才不再執著於流量,而是努力去想怎麼把內容做好,同時思考如何將品牌變現。


但很快的又遇到第三個問題,《端傳媒》開始幫廣告客戶做內容、說故事,做了各種原生廣告,但經過半年,發現投入太多成本在幫廣告商講故事,已經讓《端傳媒》變質了。張潔平意識到,用一批最厲害的新聞人去做廣告,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新聞媒體的本質與初衷。


李四端等來賓提問


◢ 重新定位,和讀者站在同一陣線


張潔平分析,當今的媒體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商業思考中心,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流量,但原創內容非常難做到這點。所以很多媒體一開始出來是一股清流,但最後只淪為內容農場;

第二種模式是以讀者為中心,建立讀者參與、討論、回報機制,同時服務讀者;第三種模式是以客戶廣告為中心,行銷為首要,內容是為了行銷而服務。


《端傳媒》經歷了重大危機後,非常迅速的選擇第二種模式。張潔平說道:「這世界上最不希望我們消失的就是忠誠讀者,所以我們在想,是否有可能和他們一起開創一種新的模式,讓他們參與進來。」《端傳媒》相信,讀者會願意支持好品質的內容,因此推出深度內容推動的付費機制。此外,他們也經常針對熱門議題開放討論,提供中港台三方的讀者激烈且營養的交鋒。


原本焦慮的心情隨著讀者付費人數的增加,重拾了信心,付費服務推出以後,流量只下滑了20%,而且收入甚至都比前兩年來的高,也陸續有小額的投資進來,讓《端傳媒》有更多正能量繼續往前走。張潔平提到:「按照《端傳媒》現在的營運模式,約莫兩萬個會員,就能支撐端繼續走下去,估計明年底可自負盈虧。」


張潔平認為,現在的大媒體都在解構、去中心化,會逐漸演變成一個個小而美的媒體,吸引特定類型讀者,內容再發佈到大平台去做訊息的傳播。「這條路是可以走得通的,但會趨向一個小而美的媒體。」


張潔平詼諧地說:「血止住了,但淚還在流,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