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報導
2017年4月《端傳媒》大幅裁員的消息震撼媒體圈,由於融資失敗、資金鏈斷裂,使得原本氣勢如虹的90人大船一夜之間縮減為30人的救生艇。面對突如其來的劇變,《端》僅花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推出集資計畫、改版官網,同時縮小報導範圍,專注在政治、社會議題,推動深度內容付費機制。
《端傳媒》張潔平總編輯7月28日受到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的邀請,分享《端傳媒》兩年來的創業血淚史,剖析《端》的發展歷程與錯誤,探討當前網路原創媒體的困境與掙扎。
【媒體變局: 社群網絡之外的互聯網正在死去】
◢ 內容生產和訊息傳遞角色被分割
張潔平認為,當互聯網公司成為資訊平台的分發與流量入口,傳統大眾媒體也接近完蛋的局面了。她舉例,以前讀者必須透過報章雜誌或是大眾媒體的官方網站,才能閱讀新聞資訊,傳統媒體同時兼具內容生產者和讀者消息來源平台的角色,但今天時代已經改變,Facebook、Google等平台巨頭,透過網路社群隱形的演算法機制形成了新的權威。人人都可以透由社群網路發聲,意見領袖不再聚集於大眾媒體,反而更多比例是去看看臉書上的朋友對於各議題如何表態。
「流量在誰那,廣告就在誰那!即使媒體努力的做再多再好的新聞,流量也被這些互聯網巨頭搶走」,張潔平指出傳統媒體的網路平台不再成為訊息導入口,只剩內容的生產,透過互聯網巨頭的發送,才將內容傳送到閱聽人手中。這樣的改變從媒體的市值縮減就能看出,例如yahoo,2009年估值446億美元,10年後估值只剩44億美元;壹傳媒2007年估值84億港幣,現在只有9億港幣。這些原創內容生產平台的估值大幅縮水了九成,再再說明了他們所面臨的危機。
◢ 社群媒體演算法消解人的豐富與多元性
社群媒體的核心演算法,是以「喜歡/不喜歡」,代替「重要/不重要」。
張潔平提到,平台巨頭為了爭取更多的用戶,發展出一套特殊的運作邏輯,例如Facebook的核心演算法是以「你喜歡或不喜歡,代替重要不重要。」於是人們都被我們所喜好的、感興趣的、切身相關的資訊形成的泡沫包圍,使一些重要的公共議題被剔除與忽略。重要的事情離自己愈來愈遠,以致於不斷的強化既有的觀念和既知的事情,後真相時代來臨,大家常常意見先於事實,情感決定認同,每個人豐富多元的那一面都正在被消解。
除了喪失資訊豐富性,當所有的用戶被互聯網巨頭壟斷、數據化後,這些公司便能以此預測、控制使用者行為。張潔平分享去年阿里巴巴光棍節的現場,令記者們印象深刻的是屏幕的數字一直往上跳,接著出現一幕如google earth空中俯瞰的地圖,畫面上有很多樓,每棟樓都有不同熱點光點,顯示著現實的交易情況,可以非常清楚的看見哪一棟樓的哪一個窗戶正在買東西,彷彿所有的事情都在上帝掌握之下。這些網絡巨頭是非常成功的商業公司,用最簡單、最擊中人性弱點的算法吸引了最大量的用戶,將他們數據化、記錄每個行為,甚是可能比自己的媽媽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