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認知與使用率驟升 以人為本報導更具優勢

特約記者陳品潔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5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5),報告專文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於新聞業與社會環境扮演角色(Generative AI and news report 2025:How people think about AI’s role in journalism and society)[1],以六國(阿根廷、丹麥、法國、日本、英國與美國)受訪者作為基礎,延續了2024年的AI新聞應用態度調查[2]。
專文分析(一)AI的認知與使用情形;(二)AI生成的搜尋結果;(三)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規模和影響力;(四)公眾對於新聞業應用AI態度。由民調公司YouGov於2025年6月5日至7月15日以線上問卷蒐集資料,各個國家樣本數約為兩千人,涵蓋不同年齡、性別、地區和政治傾向,可能無法完全代表沒有接觸網路的族群。
文章段落插標
調查指出,AI的認知度與生活應用逐年提升。聽過最少一種AI工具的比例從2024年的78%上升到2025年的90%。過去一年的AI用戶比例從40%到61%,急遽攀升。過去一週AI主要用途為資訊搜尋佔24%,其次為媒體創作佔21%,和社交互動佔7%。
其中以ChatGPT最廣為人知,每週使用率高達22%,認知度達73%。其次知名度依序為谷歌Gemini、Meta AI、微軟Copilot、DeepSeek、Snapchat My AI、Grok、Claude、Midjourney、Perplexity.ai、Mistral、You.com和Manus AI。中國公司研發的DeepSeek在1月發布R1模型性能的熱烈報導提升其知名度,Meta AI在阿根廷較為熱門,日本幾乎沒有聽過Snapchat My AI,微軟Copilot則在英美市場較具影響力。
公眾對於以AI為主導而產出的新聞持保留態度;相對較願意信任在後台(翻譯、錯字與文法檢查等)的校稿應用,即以真人為主導、AI為輔助的模式。受訪者認為,生成式AI會降低新聞產出成本(+39),提高產出速度(+22);同時可能變得透明度更低(-8)與信任程度降低(-19)。
ChatGPT引領風潮 AI社交互動需求起步
以不同的年齡層與不同的AI工具而視,ChatGPT的使用年齡差距最大,18到24歲在過去一週使用率高達47%;55歲及以上僅有9%。Gemini(Google研發)的年齡層差距較小,Copilot(微軟研發)、Meta AI和Grok(xAI研發,應用於X)差異微乎其微,此可能歸因於已先置入在科技公司的服務之中,不必特別到專屬網頁開始對話。
ChatGPT引領市場,有29%受訪者信任,其次依序為Gemini(18%)、Copilot(12%)和Meta AI(12%);其它AI工具信任度均低於10%。除英國外,ChatGPT在其餘國家的信任度普遍高於不信任度。
「資訊搜尋」為生成式AI主要用途,其中回答關乎事實的問題從6%(2024年)上升到11%。「媒體創作」需求包含生成式影像(9%)、影片(3%)和音訊(2%)。值得注意的是,「社交互動」需求正在發展中,其中18到24歲佔13%、55歲及以上佔4%。
年輕族群更容易以AI輔助閱讀新聞,48%的18到24歲的受訪者簡化獲取新聞體驗,而55歲以上僅有27%,兩者相差21個百分點。受訪者對於真人記者利用AI檢查拼字跟文法較為信任比例佔55%,對於AI虛擬的主持人或記者的信任程度僅有19%。
不完全信任AI答案 AI影響女性較悲觀
對於如何接收AI產生的答案,約一半的受訪者信任給出的資料,與此相較,用戶更在乎速度與整合能力;約三分之一(33%)受訪者才會經常點擊段落來源連結;28%則是從不或很少查看原始資料。在關於醫療、政治方面的問題,用戶仍會透過非AI的傳統管道核實答案。
使用搜尋引擎時,是否會看到下方的AI摘要?在受訪的國家中,54%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週內見過,依序為:阿根廷(70%),其次是英國(64%)和美國(61%);訪問時法國境內的Google搜尋尚未推出此功能,僅有29%用戶看過AI摘要。
受訪者認為,生成式AI已深入生活和工作的各個角落,對於是否帶來正面影響的看法褒貶不一。在醫療保健、科學和搜尋資料等領域,樂觀傾向高於悲觀;在新聞媒體、政府、政治人物和政黨,悲觀者多於樂觀者。
若以性別區分,女性受訪者普遍悲觀,多認為AI使社會變得更糟糕,僅有少數認為生成式AI將改善生活。而針對AI產生答案的信任程度,性別影響差異不大,但年輕族群的信任程度略高。
真人主導新聞接受度更高
受訪者認為,不同工作領域之中經常使用AI比例達41%,較少使用的比例為15%。被視為高機率使用AI的產業包含搜尋公司(67%)、社群媒體公司(68%),與新聞媒體(51%)。
在新聞與新聞業AI應用方面,真人主導/AI主導的新聞產出存在明顯的「舒適落差」(comfort gap),其關鍵在於誰是主體與如何使用。完全由AI產生的新聞滿意度僅有12%;AI主導、真人參與為21%;真人主導、AI參與為43%;完全由真人撰寫內容滿意度達62%。
公眾對於記者應用AI功能以後台端接受度較高,包含編輯拼字和文法(55%)、翻譯(53%)、創建圖表(47%),前台端的沒有照片時創建擬真圖片(26%),AI主播與記者接受度較低(19%)。
專文提醒,公眾認知的新聞業應用AI程度,不一定反映新聞業實際狀況。
公眾認為記者總是或經常使用AI的比例上升3個百分點,並與公眾的新聞應用AI功能偏好呈正相關。受訪者最能接受校稿使用AI,也認為記者最容易用到此功能;受訪者普遍不能接受AI主播,也認為編輯室最少使用此功能。
少數人使用新聞業AI功能
對於AI將如何影響新聞業的預期看法不一。與2024年一樣,受訪者認為AI可以降低新聞製作成本並提高時效性,同時也會降低透明度和可信度。日本和阿根廷受訪者對於AI提升新聞品質看法較為正面,英國受訪者相較更為悲觀。
公眾認為新聞業的真人監督AI應用的信任度不高,總體只有33%的人認為記者會在發表前總是或經常核實AI產生的結果。以個別國家而視,日本(42%)和阿根廷(44%)較高,在英國較低(25%)。
此與對於新聞的信任度呈密切相關,原本就對新聞有信心的人更願意相信記者會核實AI內容,反之亦然。「非常信任」新聞的族群有57%認為會核實內容,「非常不信任」族群僅19%的願意相信。
同樣為新聞業,公眾普遍認為不同媒體對AI負責程度有所差異。43%受訪者認為,不同新聞媒體在AI的負責程度明顯不同,28%認為差別很小。
大多數受訪者尚未頻繁使用新聞媒體為讀者提供的AI功能。六成的人表示不經常在新聞網站或新聞App看過AI功能。如有使用過,最常見的為AI新聞摘要(19%)和新聞AI聊天機器人(16%)。
77%的人每天閱讀新聞,每天卻僅有19%的人看過AI新聞標記,每週見過標記的也只有28%。是否會懷疑記者報導使用AI卻未添加標記?根據調查,只有15%的人經常或總是懷疑新聞AI標記沒有如實反映。
「以人為本」報導為軸 平衡效率與品質
生成式AI重塑新聞業與資訊傳播的模式。調查顯示,六國公眾對生成式AI的認知與使用在過去一年內快速成長。研究特定主題、尋求建議或回答事實問題、獲取新聞等資訊搜尋為主流,其次才是產生各種影音的創作需求。
隨著科技公司近來積極將AI工具整合進搜尋與社群平台,發展趨勢也考驗新聞媒體業。媒體報導成為AI摘要的養分,讀者卻不再回訪原始連結,將影響到新聞媒體的經濟來源與運營。
新聞機構不僅要面對老牌媒體的競爭,因應網路上氾濫的AI內容,仍需在效率和品質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善加利用AI工具提高效能,並維持報導深度與真實性,成為媒體業避無可避的核心議題。
參考資料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Generative AI and news report 2025: How people think about AI’s role in journalism and society〉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What Does the Public in Six Countries Think of Generative AI in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