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年 統獨議題成媒體戰焦點 AI創新敘事促轉型

2024 年 08 月 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研究了橫跨全球六大洲、47個國家的數位媒體發展。

台灣個別國家分析中,指出媒體多由私人公司運營,競爭激烈、內容兩極化的問題日趨嚴重。隨著總統大選在2024年1月舉行,新聞報導焦點著重於與中國緊繃關係。中國宣稱擁有台灣領土主權,有關統一和獨立的不同論點經常在媒體上出現。[1]

2024選舉年 統獨議題成焦點

報告提到,執政的民進黨代表候選人賴清德,從1月的台灣總統大選中勝出,賴清德被中國視為「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選前中國媒體與官員連番警告台灣人民不要投票給賴清德,在野的國民黨則希望與北京建立更友善的關係。在地緣政治背景下,台灣正在上演一場媒體戰爭(media war)。

報告介紹,《自由時報》等支持獨立(pro-independent)的媒體,選擇支持民主(prodemocracy)的道路,稱如果票投統一派候選人,等同於送票給中國的獨裁政權;支持統一(pro-unification)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等媒體,則將賴清德描繪為「美國的危險朋友」(the dangerous friend of the
US),認為他將為台海帶來戰爭。

熱門媒體:TVBS、東森、三立、ETtoday

以「電視、廣播、出版物」傳統媒體分類而視,最受歡迎的前十名分別為:《TVBS新聞》、《東森新聞》、《三立新聞》、《民視新聞》、《台視新聞》、《中視新聞》、《自由時報》、《華視新聞》、《聯合報》與《年代新聞》。

台灣人每週閱讀或收視的熱門傳統媒體調查。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以「網路新聞」分類而視,最受歡迎的分別為:《奇摩新聞》、《ETtoday新聞雲》、《TVBS新聞網》、《東森新聞網》、《三立新聞網》、《自由時報電子報》、《風傳媒》、《聯合新聞網》、《中天新聞網》與《台視新聞》。

網路新聞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前三名與去年相同,前十位名次幾乎無太大變動,僅有中視的網路新聞落到十名以外,改由台視網路新聞替代。

台灣人每週閱讀或收視的熱門網路媒體調查。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第三勢力積極經營TikTok自媒體

報告也提到台灣第三勢力崛起與媒體的相關性。台灣民眾黨(TPP)在本屆總統選舉拿下四分之一(26.46%)的選票,使得本屆候選人無一得到過半票數。其黨主席兼候選人柯文哲(又稱柯P)於競選期間透過網路吸引年輕選民,TikTok發文觸及達到逾150萬次瀏覽量,「有時發表政治不正確的言論」,為選情注入了新鮮感。

報告提到,台灣民眾黨指控媒體存在偏見。該黨在1月記者會上點名「東森侯侯台」、「三立打手台」,控訴與政黨關聯密切的地產大亨掌握媒體。民眾黨在社群媒體積極經營自己的新聞頻道,包含抖音海外版TikTok。

TikTok母公司為中國的「字節跳動」,支持獨立的執政黨認為這是「國家網路安全威脅」並擔憂被「敵對勢力」所控制,然而,台灣目前尚未禁止TikTok。根據本次民調結果指出,有19%的受訪者廣泛使用,8%則用於新聞目的。

根據調查,有33%的台灣受訪者,會以社交、訊息或電子郵件分享新聞。YouTube是最重要的網路新聞平台,觀看比例為46%;LINE退居到第二位,為41%;Facebook則為39%;Instagram為11%;TikTok為8%;Facebook Messenger為7%。去年排名第五名的PTT,今年未見於榜單之上。

33%的台灣受訪者,會以社交、訊息或電子郵件分享新聞,其中又以YouTube獲取新聞資訊為大宗。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創新模式互動 AI主播上線、手語看奧運

有關選舉的媒體戰持續進行的同時,台灣媒體也開始以新模式敘事,試圖解決問題並與讀者互動。

微軟、光禾感知與《民視》(Formosa TV News)合作,於2023年6月推出人工智慧(AI)虛擬主播「敏熙」(近似「民視」的台語發音)掀起話題,更奪下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DMA)2023數位奇點獎「數位技術類」類別第一名、「最佳AI應用獎」金獎。AI主播播報由真人記者撰寫並審核的報導,禁止採用AI生成之新聞內容。未來民視研究推動AI主播以台語播報。[2]、[3]

調查媒體信任度數次名列前茅、深受台灣讀者信任的《公共電視》,與事實查核組織合作,探討選舉期間的不實資訊與深度造假(deepfakes)內容,並發表《公視基金會 AI 使用準則》[4],敦促旗下記者運用AI科技與工具必須嚴遵守則,進而助於負責任(responsible)及可信賴(trustworthy)AI在傳播領域的發展,為台灣第一個為AI制定規範的媒體。

《公視》並與日本《日本放送協會》(NHK)合作,開發AI手語主播KI KI的台灣手語版,希望建立台灣手語辭庫,以因應東京2025年聽障奧運會,與未來防災救援之需要。[5]

小小記者提問總統候選人 創採訪紀錄

報告另外提到於2015年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該媒體自成立以來屢獲殊榮,2023年囊括國內外共41項新聞獎項,包含「卓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SOPA)、「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金鼎獎」、「台灣攝影大賽」、「SND最佳新聞設計創意競賽」等。[6]

2022年《報導者》啟動「少年報導者」計畫,促進青少年與兒童閱讀並參與撰寫報導。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競選期間,邀請並培訓6位小記者面對面專訪3位總統候選人,並整理來自237位中小學生的提問,寫下台灣總統候選人首次面對兒少採訪的新記錄。[7]

網路新聞獨占鰲頭 手機看新聞當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之下,用戶越來越少以電視和印刷等傳統媒體作為獲取新聞的管道。包含社交媒體的網路新聞(online)為最主要的來源(80%);電視則從2017年的77%逐步跌落到2024年的56%;紙本印刷位居末位,從2017年的41%下滑到2024年的16%。

台灣民眾獲取新聞的管道,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比例消長情況。 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以觀看裝置而視,以手機收看新聞的比例從2017年的65%上升到88%,其次為電腦(75%)與平板(45%)。

台灣民眾收看新聞的設備,以手機為大宗。 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在選舉年期間,民眾對於新聞的信任程度上升了5個百分點,從去年的28%到今年的33%,儘管仍處於偏低水準,在47個國家中排名33位。《天下》(59%)、《商業周刊》(59%)和《公視》(58%)的信任度繼續攀升。《經濟日報》今年數字也十分亮眼,信任度為58%。

台灣總統大選舉期間,民眾對於新聞的信任程度上升了5個百分點,從去年的28%到今年的33%。 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台灣民眾對各家新聞媒體品牌的信任度比例。 資料來源:《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新聞轉型增加收入 Google提三年三億計畫

商業新聞雜誌《天下》和《商業周刊》近年來透過多媒體敘事、數據新聞和AI科技輔助,強化數位轉型。報告指出,《天下》的數位內容收入增加,大幅彌補印刷業務的損失。

台灣新聞業者一直遊說政府使美國科技巨頭為平台上的新聞支付費用。Google推出一項價值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億兩千萬元)的三年期計畫「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並委託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管理,預計每年投入約新台幣一億元,支持台灣新聞媒體創新與轉型。[8]

報告指出,2023年有23名申請者獲得贊助,也招致一些批評。第一,該計畫用於數位轉型而非新聞內容本身;其二,部分受贊助者為科技公司而非媒體;第三,基金並非常態型,而是臨時性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