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每年皆會向新聞界與媒體界的專家請益,預測未來一年內產業趨勢。
德州州立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辛蒂.羅亞爾(Cindy Royal)於期末提出問題:「對創新的未來有何想法?」[1] 毫不意外,每個人都提到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也是本次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專題中,眾多專家與學者認為的趨勢所在。
AI語言模型發展多時,而2022年11月推出、2023年紅遍全球的AI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成為領頭羊,引領人工智慧風潮,相關產業迅速蓬勃發展,包含發號指令即生成AI圖片的「Midjourney」與生成AI影片的「HeyGen」,伴隨著版權歸屬、資訊真實性辨別、隱私權保障與新型態法律犯罪等議題,並重塑媒體業的生態。
為了便利放棄個資 Google找答案變過時
還記得在Google問世以前,人們如何查詢資料?現代人已然熟悉,輸入關鍵字後、跳出一排網頁可供選擇,從中訪問頁面、閱讀並汲取所需資訊。如今靠搜尋引擎的演算法尋找答案也開始過時,被人工智慧機器人逐步取代。
回顧搜尋引擎發展時期,羅亞爾提到,人們樂意提供個人資料給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平台,以獲取科技公司帶來的好處。假消息頻傳、平台充斥偏見,資訊被濫用的問題尚未解決之時,AI時代來臨使問題更加惡化。
她預測,人們同樣會放棄隱私,以換取AI帶來的便捷性,包含透過AI程式撰寫電子郵件與論文、編輯廣告文案、製作圖表與分析數據等,甚至連往後的「尼曼新聞實驗室」每年專題預測也可能被AI取代。
羅亞爾點出人工智慧的重點:「資訊儲存與分配」。如果不再需要透過網站獲得訊息,那網頁存在的必要性為何?如果網站消失了,人工智慧訓練的資料庫基礎在哪?人工智慧的資料如何存取?未來網路是否會更流暢與客製化?誰會為平台所負責?
人們會擔心AI取代部分工作機會,並存在謠言散佈、資訊偏見與惡意濫用行為。她預測未來一年的趨勢,正如先前的科技公司朝代更迭,將有不幸和混亂的事件發生、公司重組、新平台誕生,並帶來一系列法律、社會與道德的深遠影響。
新聞DJ為讀者「點菜」 個性化取代SEO
人工智慧資訊網站「Machines on Paper」共同創辦人巴塞.埃蒂姆(Bassey Etim)則預測「新聞DJ」(news DJs)的到來,將管理出版方與受眾的關係,向記者提出資訊請求,與讀者直接溝通。[2]
如同DJ負責編排音樂清單,埃蒂姆提到,新聞DJ主要工作是編輯新聞展示方式,平衡商業考量、AI工程師建議與新聞倫理。未來由SEO(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驅動的新聞產業,將轉由直接與讀者建立關係,並以個性化的方式複合資訊提供給讀者。
AI助理挑選內容 獲利模式待考驗
「Firefox」的開發者「Mozilla」公司的創新部門產品經理賈文.莫拉迪(Javaun Moradi)指出,未來受眾、創作者與新聞編輯台將有一位專屬的人工智慧經紀人,尋找資料與資訊互動途徑將會改變,從而影響利用資訊獲利和發布資訊的模式。[3]
莫拉迪預測,人工智慧經紀人會是軟體程式,最重要是對於客戶的了解程度。搜尋引擎和社群平台演算法為公司服務,AI經紀人則是以受眾與創作者為對象,節省時間與確保符合需求,推薦與發現、過濾、分析總結、查核內容,讀者的經紀人甚至可向創作者的經紀人詢問有疑慮的段落,諸如來源可信度或偏見。
他認為,到2024年底,新聞編輯台藉由AI經紀人進行客製化報導與提供資訊,以滿足讀者需求;而讀者有問題時,會先詢問經紀人,而非上搜尋引擎查詢。過去記者為了報導在Google搜尋排序前幾頁而調整敘事,未來將為了人工智慧邏輯而編寫文章,內容結構可能打破當前特定格式,而是轉向「模組化資訊服務」(modular information services),並由真人保有審核權。
專屬的AI經紀人最大難題,是讓服務對象付費。如果訪問AI經紀人就能獲得滿意的答案,要藉此獲利會變得艱難,付費牆未來的發展將有所變化。AI經紀人可能與訂閱制的公司合作,受到贊助的公益型新聞媒體(如:NPR、ProPublica)可能會加入戰局。
解釋新聞靠AI 「仍希望出版商審核」
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地緣經濟中心的主編沃爾特.弗里克(Walter Frick)則指出,2023年人工智慧生成的故事效果不太理想,然而,預計2024年數間主流的新聞編輯台將發布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解釋模型,功能將更甚以往。[4]
弗里克指出,諸如ChatGPT和Claude等聊天機器人擅長總結報告,回覆問題,幾秒內可以產生解釋性新聞的結構。作為奈特基金會與尼曼基金會合作計畫的研究員,弗里克早在2016年開始重點探討人工智慧於解釋性新聞的使用,如今AI技術的發展更是勢不可擋。
這是否意味著解釋性記者失業了?弗里克給予否定答案。經驗豐富的記者才能監督人工智慧工作,並撰寫平衡且全面的文章,判斷資訊的能力變得更有價值。
不同媒體的AI解釋模型也不盡相同。弗里克舉例,《經濟學人》採用的來源與視角,與《衛報》肯定不同。出版商的獨特性繼續塑造其新聞樣態,即使未來部分內容是由AI產生。
如何打造專屬而高品質的AI解釋模型成為競爭之處,涵蓋特有的提示字串、如何導引出不同的資訊、事實查核與媒體內部指南流程。起初可能是產生較單一的內容,最終走向個人化的道路,以使用者能夠明白的方式解釋問題。弗里克指出,也許有一天科技公司的人工智慧可「即開即用」,但以目前而言,仍希望由信任的出版商負責解釋新聞。
新聞目標更引人入勝 將使用者經驗最佳化
Podcast節目「Newsroom Robots」主持人尼基塔.羅伊(Nikita Roy)同樣提到生成式人工智慧搜尋在2024年加速發展,以一來一回的聊天機器人所生成的摘要與回應成為趨勢,新聞業的生態將被迫重新建構,傳統搜尋的導引的流量會大幅減少,並帶來風險與商業模式影響。[5]
羅伊提到,印刷新聞到數位新聞只是「媒介轉變」,僅是呈現不同,並非根源上的革新。現在,新聞媒體不單單只是資訊來源,必須是更吸引人的目標。目前媒體點擊率仍由社群平台與搜尋引擎主導,流量仰賴平台成為不堪一擊的策略。
羅伊提到成功關鍵,在於良好的使用者體驗,與不斷的創新,新聞編輯台必須採取這種策略,創造新的呈現模式,根據用戶喜好客制化,使讀者與媒體產生互動。
以德國公共廣播公司《Bayerischer Rundfunk》為例,推出了個人化廣播新聞應用程式,根據聽眾的位置提供服務,結合自動定位或手動輸入該區的郵政編碼,以提供更深入與切身相關的內容。
未來對於搜尋引擎的導引流量需求會下降,她指出專注於使用者體驗的多樣化,包含增強介面、在地化、翻譯內容,也可能從閱讀新聞轉向產生對話,「是否確實改變了新聞的使用者經驗?」是決定性關鍵。
參考資料
- Nieman Lab – 〈AI changes everything…and nothing〉
- Nieman Lab – 〈Rise of the news DJs〉
- Nieman Lab – 〈Everyone gets an AI agent〉
- Nieman Lab – 〈The (semi-) automated explainer gets good〉
- Nieman Lab – 〈AI kills the one-size-fits-all model〉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 AI時代危機 假訪問、新型詐騙亂真 監管挑戰迫在眉睫
- 與AI同行 人機協作時代來臨 媒體應思考倫理規範並積極學習運用AI技術
- AI讓政治宣傳戰升級:史丹佛專家談AI對選舉的潛在影響力
- 美妙卻有毒:AI有了政治立場並學會說謊⋯或者只是映照網路世界?
- 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 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