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編輯前言:
網紅錫蘭Ceylan日前在YouTube平台發布「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影片,僅短短一天累計點閱超過百萬次,錫蘭影片中批評台灣媒體素質。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在臉書針對「錫蘭事件」發表看法,他認為一般新聞讀者必須擺脫「只透過社群平台看新聞」的習慣,社群平台演算法並不會推薦好的新聞內容。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陳順孝在 「中嘉學院第一屆新媒體時代高峰論壇」中,針對AI時代的媒體素養進行討論,他在發表的論文中,也談到如何網羅可靠資訊,過濾優質新聞。
本週《卓越新聞電子報》將兩人的觀點一同呈現,陳順孝的論文內容,為重度資訊使用者、媒體工作者、媒體研究者,或是政治(社會)工作者,提供很好的指引;黃哲斌的臉書貼文則給一般讀者媒體資訊指引,使他們方便找到可靠資訊、有用資訊,加強他們的社會意識,提升他們民主參與的素質。
在新的媒體時代,過去壟斷資訊來源、掌握資訊詮釋權的精英階層,其影響力日減,普羅大眾影響力劇增,他們如何掌握資訊,受到什麼資訊影響,直接決定我們民主政治的良窳與否,有這樣的指引,對於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有一定幫助。
我問Google AI機器人Bard:「在台灣,網路每天新增多少則新聞?多少篇文章?」,Bard回答:「根據 Google 的數據,台灣網路上每天新增約 1 萬則新聞和 100 萬篇文章」;我對這數字存疑,但Bard接下來說的話發人深省:「由於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台灣民眾可以找到與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相關的資訊;然而,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也意味著台灣民眾可能很難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每天巨量的新增文本,讓民眾既可以找到、卻又很難找到切合需求的可靠資訊,這是當前媒體生態最真實的寫照。「既可以又很難」的原因在於:一來,爆量的資訊散居各處,難以有效偵測、一網打盡,即使匯集起來,也難以在資訊滄海中找到所需的那一粟;二來,資訊品質良莠不齊,未經查證的即時新聞、政客和名嘴的口水戰、誘人點閱的腥羶色內容、出賣靈魂的置入性行銷,把資訊之海攪得一片混濁,讓切合需求的那一粟更難浮現;三來,假訊息充斥、AI生成文本氾濫,即使看到貌似所需的資訊,也難以確認是否真實可靠、是否真是自己要的那一粟。
為了因應資訊分散的問題,數位平台紛紛推出新聞聚合服務,例如Google News、Yahoo奇摩新聞、LINE Today。但這些聚合服務未能有效解決「既可以又很難」的問題:一來,資訊來源不夠多元,大多來自大眾媒體,欠缺中小型媒體、個人媒體;二來,無論使用演算法還是人工編選新聞,都是依據市場法則,凸顯多數民眾喜歡點閱,卻未必是切合需求的資訊;三來,轉載媒體報導,未再進行事實查核、品質把關,轉發的資訊仍然良莠不齊、真偽難辨。
要去偽存真、披沙揀金,找到自己所需的滄海一粟,我們需要建構個人、社群和科技協作的資訊篩選系統;更具體的說,至少要做四件事:
- 偵測:放寬視野、縱觀群媒;
- 評估:建立基準、判別優劣;
- 協作:交流討論、共享清單;
- 聚合:可靠資訊、匯聚眼前。
以下逐一討論。
數位時代,新興傳播科技風起雲湧,個人和團體可以運用簡單、強大、便宜的科技工具來產製和傳遞資訊,甚至創建自己的媒體;個人媒體、利基媒體、數位平台風起雲湧,挑戰大眾媒體的傳播霸權。民眾必須將視野從大眾媒體擴及多樣媒體,瞭解各類媒體的特性和潛藏問題,瞭解每家媒體的背景和可信度,才能有效偵測所需資訊。
一、大眾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長久以來是新聞傳播的主流;近年來, Google和Facebook等網路巨頭崛起,奪走多數廣告,大眾媒體營運陷入困境,重則倒閉、輕則裁員、減薪,資源不足下,新聞質量驟降,地方新聞、國際採訪、調查報導瀕危,三器新聞、政治口水、腥羶色內容當道,錯誤報導、假訊息、業配新聞氾濫成災。然而,即使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中,仍有許多媒體和記者,堅持專業,持續報導優質新聞,每年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以及其他新聞獎項的入圍和得獎作品就是明證。
二、利基媒體:幾位公民合作,就能針對社會問題或需求,創辦利基媒體,例如耕耘農業新聞的《上下游》、關注食品安全的《食力》、投身動物保護的《窩窩》、關懷移民工權益的《移人》、專注女性運動的《女子籃球誌》、探討人權和社運的《苦勞網》、《焦點事件》、《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等等,它們規模雖小,但專注深耕,專業表現不輸大眾媒體;但利基媒體中,也夾雜許多浮濫量產新聞、摻雜不實訊息的內容農場,需要區辨。
三、個人媒體:人人可以使用數位工具來產製新聞、自創媒體,有的全職經營一人媒體,例如朱淑娟的《環境報導》、楊虔豪的《韓半島新聞平台》;有的是業餘參與的公民記者,例如:退休老師洪春景追蹤南橫公路沿線生態和人文超過20年,移民配偶阮金紅記錄移工和新移民的工作、婚姻和生活,屏東來義排灣族人巴勒祿戈.卡甲日班報導來義的受災、重建和排灣文化,他們的專業不輸大眾媒體記者;但在個人媒體中,混雜一些背離專業、甚至造假造謠者,同樣需要區辨。
四、數位平台: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Line等社群媒體,PTT、Dcard等網路論壇相繼興起,成為公民生產、發布、接收、交流資訊內容的重要通路;Yahoo奇摩新聞、Google News、Line Today等頻道先後創立,匯集、篩選、策展來自其他媒體––––主要是大眾媒體––––的內容,流量高於實地採寫新聞的媒體。然而,這些數位平台普遍欠缺有效的把關機制,經常淪為假訊息流竄的管道,2019年針對全球25國的調查就顯示,Facebook是最多人提到的假訊息來源(中央社,2019年6月12日),需要謹慎使用。
面對群媒並起、良莠不齊的資訊環境,必須評估媒體和記者可信度,才能區辨真偽優劣,尋獲「既可以又很難」的切身可靠資訊。然而,如何評估可信度?
全球70多個新聞組織聯合成立的新聞倫理網絡(Ethical Journalism Network, EJN)認為,媒體傳統和各國文化雖有不同,但新聞倫理有具有五個普世共通的原則:
- 真實與準確:提供所知的所有事實,並確保經過查證,若不能證實時,應作說明;
- 獨立:不應代表任何政治、經濟、文化利益,要揭露政治關係、財務安排和其他構成利益衝突的資訊;
- 公平與中立:報導應該平衡呈現事件主要面向,並說明背景;
- 人性:要意識到報導對他人生活的影響,不應造成傷害;
- 問責:犯錯時必須更正,要傾聽閱聽人的疑慮,如有不當,要採取補救措施 ( EJN, n. d.)。
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為了因應假新聞氾濫問題,也與多個媒體和組織共同推動新聞信任計畫(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 JTI),藉由媒體自我評估、公開揭露、外部審查三道程序,建立可信度認證制度;新聞信任計畫要求媒體建立所有權和收入來源的透明度,並遵守新聞產製方法、倫理規範和獨立性(RSF, 2018, April 3)。
長期分析媒體議題的專欄作家黃哲斌也指出,可信的報導者大多具備三個特徵:「1.揭示真實姓名或身分,或足供查證的利益關係人,包括股東及經營人;2.誠實揭露利益關係,是否接受資助、置入、餽贈招待、廣告邀約,是否與特定企業或政治組織有任何關聯;3.標註內容是原創或引用,提供轉述事件的可信來源,清楚區隔事實與個人詮釋、臆測、分析」(黃哲斌,2020年10月13日)。
綜合上述,評估媒體可信度的指標可以歸納為四點:
- 是否公開自家背景;
- 是否揭露政經利益關係;
- 是否寫出資訊來源;
- 是否落實報導倫理:查證、公平、人性、認錯改正。
即使確立可信度判準,但一個人接觸範圍有限,需要連結群體力量,才能更廣、更深地獲取可靠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早在2016年就開始倡議和分享「媒體食譜」。他認為攝取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一樣,需要懂得健康飲食:攝入均衡、充分的資訊營養、摒除低品質的資訊;他開闢網路專欄,邀請各領域人士分享自己的「媒體食譜」,也就是獲取新聞和資訊的管道和方法,希望藉此啟發和幫助更多人優化自己的「媒體食譜」(方可成,2016年12月8日)。
台灣媒體專欄作家黃哲斌,也鼓勵民眾將自己視為資訊濾網,審慎篩選可信訊息,建立「資訊白名單」,並與友人交換、討論,共創「資訊信任圈」(黃哲斌,2019年6月10日、2020年3月4日)。他也在專欄中公開徵求和分享白名單,他說(黃哲斌,2019年6月10日):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列出10個(或更多)自己常用且信任的資訊來源,涵括主流媒體、論壇網站、臉書專頁、部落格、社群帳號、YouTuber,越精確越好,最好加上推薦理由,相對也列出10個不信任的資訊黑名單;然後,透過Line、臉書等各種管道與親朋好友交換,進而討論每一來源為何值得/不值得信任,此一過程,就是一場民間自發的「資訊識讀」(Information Literacy)運動。同時,上述過程若形成一種媒體消費者運動,既可鼓勵認真報導的新聞媒體,也能對自律失控的問題媒體,形成外部壓力。
伍、聚合:可靠資訊 匯聚眼前
民眾交流協作,可以突破個人侷限,找到更多可信媒體,然而,可信媒體數量龐大,需要聚合一處,才能有效接收。聚合方式包括個人聚合、社群聚合、平台聚合。
個人聚合可以使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閱讀器來訂閱媒體最新資訊,常見閱讀器包括Feedly、 Inoreader、 NewsBlur等。我目前用Inoreader訂閱100多個媒體,訂閱方法簡單:看到一個切合需求的可靠網站, 例如《上下游》, 將它的網址複製, 貼到Inoreader的「Add new」區, 按下確定就完成訂閱;從此,不必再到《上下游》網站, 只要打開 Inoreader, 《上下游》更新任何一則新聞,標題、摘要、超連結都會傳送到 Inoreader,其他網站亦然。我每次打開Inoreader,不到一秒鐘, 就能立刻看到訂閱的100多個網站最新資訊,彷彿擁有個人專屬新聞網。
社群聚合,最常見的是網路社團,例如:Facebook公開社團「新媒體研究所」有超過3.4萬人相互分享有關新媒體、新敘事、新技術的資訊。黃哲斌希望進一步建構以信任投票為核心的新聞聚合社群,他構思中的聚合社群至少包括三大機制:
- 會員頁:個人編選文章;
- 媒體頁:無論是自媒體或專業媒體都可經營,網友能看到該媒體累計被推薦次數、被推薦文章列表;
- 總首頁,以會員頁和媒體頁為基礎,在首頁萃取出「眾選新聞」、「今日媒體書籤」、「今日策展人」等各種區塊,不用演算法,而是以推薦人數、分類標籤決定排序(黃哲斌,2020年10月5日)。
黃哲斌的構想類似2000年代中期風行一時的共享書籤(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是HEMiDEMi),共享書籤在Facebook等社群媒體崛起後沒落,但在社群媒體以演算法宰制資訊能見度、放任假訊息流竄的現在;重新發展類似共享書籤的信任投票平台,確實有助於撥亂反正。共享書籤在商業上敗給社群媒體,但可以改採非營利模式經營,聚集關注優質資訊的社群——例如高中公民課、大學新聞系所、大學通識課程的師生——讓他們在此交流優質資訊,再各自將優質資訊分享給更多人知曉,形成優質資訊的口碑傳播網絡。
平台聚合,現有的聚合平台Google News、Yahoo奇摩新聞、LINE Today,存在前述來源不夠多元、演算法掛帥的市場導向、資訊良莠不齊等問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另闢蹊徑,推出「迷音Miin」App,希望藉助AI技術,幫助使用者「透視事件的不同立場、協同操作與事實性」,具體做法是不用演算法,改採逆時序排列新聞,但以AI摘錄各家媒體的報導要點,創辦人杜奕瑾說「迷音Miin」可以有效率地整理所有媒體、社群平台的內容,「這就類似我們讓AI幫醫師讀論文,再提供診斷建議」(許鈺屏,2021年12月20日)。
「迷音Miin」確實展現不同於演算法的聚合風貌,但它的新聞主要來自大眾媒體,和Google News等平台一樣不夠多元,也欠缺共享書籤的社群功能和信任投票機制。期待「迷音Miin」或未來的聚合平台,能夠廣納大眾媒體、利基媒體、個人媒體中的可靠媒體,提供社群共享書籤和信任投票機制,或開放民眾自選想訂閱的媒體,更有效地幫助民眾在資訊滄海中找到所需的那一粟。
總之,資訊爆炸時代,面對內容真偽難辨、品質良莠不齊問題,要在資訊滄海中找到切合自己需求的可靠資訊,需要偵測、評估、協作、聚合。
偵測,是將視野從大眾媒體擴及利基媒體、個人媒體、數位平台,更全面地掃描資訊生態圈;評估,可從四面向分析媒體可信度:是否公開自家背景、是否揭露利益關係、是否寫明資訊來源、是否落實報導倫理;協作,是透過與他人交換可靠資訊清單,相互補充、學習,共同編寫更豐富、健康的媒體食譜;聚合,是將眾多的可信媒體匯聚一處,方便取用,個人可用RSS閱讀器,社群可透過網路社團或信任投票機制,平台希望能廣納多樣媒體、聚焦可信資訊。
藉由偵測、評估、協作、聚合來網羅可靠資訊,不僅可以滿足個人需求,造福親友社群,還能如黃哲斌所說,掀起媒體消費者運動,讓求真求好的優質媒體被更多人看見,也對自律失控的媒體形成壓力,開啟資訊產製與媒體消費的良性循環。
(本文為「中嘉學院第一屆新媒體時代高峰論壇」宣讀論文精簡版,2023年9月8日發表於屏東)
參考書目
- 方可成(2016年12月8日)。〈媒體食譜(1)talich:閱讀這些美國媒體讓我寫出《選·美》會員通訊〉,《新聞實驗室》。取自https://newslab2020.github.io/Collection/媒体食谱/[新闻实验室]%20-%202016-12-08%20talich:阅读这些美国媒体让我写出《选·美》会员通讯.html
- 中央社(2019年6月12日)。〈全球86%網民曾被假新聞蒙騙 臉書是最大來源〉,《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6120342.aspx
- 許鈺屏(2021年12月20日)。〈為何PTT上的假訊息比FB易被發現?杜奕瑾分析演算法差異給你看〉,《未來城市》。取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346
- 黃哲斌(2019年6月10日)。〈自己的媒體自己救?當真相成為碎片,我們還能做些什麼〉,《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8148
- 黃哲斌(2020年3月4日)。〈選舉、疫病、網路騙子:對抗假資訊的6大指南〉,《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9140
- 黃哲斌(2020年10月5日)。〈不想吃演算法餵的新聞?資深媒體人另類提〉,《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211
- 黃哲斌(2020年10月13日)。〈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一個普通人的媒體行動〉,《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011
- EJN (n. d.). Our five core principles of ethical. Retrieved from https://ethicaljournalismnetwork.org/who-we-are?swcfpc=1#Mission
- RSF (2018, April 3). RSF and its partners unveil the 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to combat Dis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rsf.org/en/rsf-and-its-partners-unveil-journalism-trust-initiative-combat-disinformation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全美第一!紐澤西州正式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陳炳宏X陳順孝|打造我們未曾有過的媒體素養
- 賴昀|時代浪潮下,新的傳播政策典範在哪裡?
- 胡元輝|媒體改造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公用頻道
- 數位新聞與傳統文本不同 受演算法影響甚鉅 優質新聞終究難以傳播
- 媒體整合及演算法夾攻!社群媒體平台成為分享在地新聞的歹所在
- 黃哲斌X杜奕瑾|從「葉黃素計畫」看社群媒體演算法與新聞業的未來
- 假新聞,在過去,也在未來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