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台灣場|從台灣看俄烏戰爭 外媒記者寫出台灣故事

2023 年 07 月 6 日 |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盧信希|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6月10日於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舉行,今年題綱是「美中對抗下的新聞專業(News Coverage amid US-China Geopolitical Rivalry)」。台灣場主題是「報導台海衝突:台灣媒體與國際媒體對話」,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主持,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在場交流。他們分別站在台灣、國際媒體角度,分享報導台海衝突的經驗。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擔任台灣場主持人,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與會交流。(王崴漢攝影)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擔任台灣場主持人,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與會交流。(王崴漢攝影)

再讀俄烏戰爭對台啟示

郭崇倫專注台海兩岸議題評論,點出國際媒體對台海衝突存在一些誤解。他指出,外國媒體了爭取點擊率,多次重申台海局勢緊張,隨時爆發軍事衝突。他認為雖然近年解放軍軍力有所增進,但需了解中國威脅的真正意圖,是否與能力相稱。

中國與俄羅斯越走越近,形成以北京為首的「中俄準聯盟」,媒體比喻台灣是「下一個烏克蘭」,郭崇倫表示,中國在俄烏戰爭得到教訓,未必不敢武力進攻台灣,而是速戰速決,避免犯下俄羅斯的錯誤。他也指出,媒體集中討論烏克蘭的抵抗精神,忽略烏克蘭內政問題。

在俄烏戰爭的地緣政治,郭崇倫認為西方媒體多注意中國「戰狼外交」,忽略中國外交的靈活性。例如近期中國與伊朗、沙烏地復交,亦積極介入調停俄烏戰爭,嘗試爭取中東、歐洲國家的支持。面對中國威脅,他認為媒體應自我覺察,避免既定印象,全面看待台海衝突。

《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點出國際媒體對台海衝突存在一些誤解。(王崴漢攝影)

《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點出國際媒體對台海衝突存在一些誤解。(王崴漢攝影)

相振為作為台灣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記者、Podcast《軍事相對論》主持,他站在台灣媒體的角度報導國際新聞,回顧過往幾年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勇敢之盾演習、韓美鷂鷹演習,認為台灣能加入國際軍事領域。

俄烏戰爭爆發,他去年曾親赴烏克蘭採訪俄烏戰爭,認為台灣能學習烏克蘭。他表示,媒體去採訪一個國家從和平時期到戰爭爆發,收集資訊的渠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戰爭時期,媒體較難從政府取得資料。他不希望台灣是「下一個烏克蘭」,認為當台灣能有很多自由的時候,媒體應有意識和能力去思考辨別資訊。

相振為認為,媒體應思考如何向世界講台灣的故事。當分辨真實資訊在戰爭中尤為重要,台灣新聞面對不同挑戰:包括脫口秀、太多假消息,國人不太重視台海威脅等。他指出,媒體有責任讓人們意識威脅,並非誇大威脅(We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people aware of the threats but not exaggerating them)。

有觀眾提問,台灣報導烏克蘭常集中於戰爭。相振為解釋,因他採訪時間有限,未能報導所有面向。但他也有留意烏克蘭人道關懷的故事。例如烏克蘭人愛貓,當戰爭資源短缺,仍把僅餘食物分享給動物。

相振為指出,烏克蘭在俄烏戰爭中得到很多國家盟友的支持,他希望台灣也能「廣交朋友」,面對中國威脅也能得到幫助。

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分享在烏克蘭親身採訪俄烏戰爭的經驗。(特約記者盧信希攝)
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分享在烏克蘭親身採訪俄烏戰爭的經驗。(特約記者盧信希攝)
台海衝突的框架 外媒記者說台灣故事

王若羽主跑政治和一般新聞,她提到近年台灣因台海衝突,在《華爾街日報》版面頻頻亮相。例如去年裴洛西來台,佔據報紙篇幅數週。她表示外國媒體的讀者的確關注台海衝突,包括台灣的軍事設備,以及如何面對中國威脅。她提到,當外國媒體聚焦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台灣本地其實更熱烈討論候選人的論文抄襲風波。

她記下這些故事,希望能在外國媒體呈現台灣在地社會,讓台灣不止是國際焦點。例如今年3月台灣外島馬祖停電,她以首個外國媒體記者採訪當地居民,發現居民因被關注而興奮。

在台海衝突的框架下,王若羽分享她寫過其中一篇喜歡的報導,〈中國壓力促使台灣發生一場不太可能的語言復興(Chinese Pressure Fuels an Unlikely Language Revival in Taiwan)〉。隨中國不斷施壓,台灣希望與中國劃清界線,開始流行使用方言。越來越多台灣人對台語、客家話福佬話等本土語言感興趣,強調台灣人的身份。報導中嘗試以復原台灣語言的角度,去「解釋一些政治的掙扎」。

《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分享她寫過的台灣在地報導。(特約記者盧信希攝)

《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分享她寫過的台灣在地報導。(特約記者盧信希攝)

墨德安作為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駐台獨立記者,自2019年擔任多家法語媒體駐台灣特派記者,例如《解放報》、《法國廣播電台》等。

他提到媒體編輯或會更改獨立記者所寫的報導內容。他認識一個獨立記者,曾撰寫一篇文章,文中「沒有什麼緊張氣氛」,也跟戰爭沒有關聯,但該名記者的編輯將標題寫成「戰爭要來了(The war is coming)」。他不認為編輯有任何政治目的,因他們是法國人,並不了解亞洲和台灣。他們只是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看他們的文章。

他也分享一些他覺得外國媒體會對台灣感興趣的報導題材。他認為軍事新聞能吸引讀者關注,彷彿是讀者「天生喜歡的事情」。而且讀者喜歡討論戰爭的可能性,預測戰爭發生的時間。他表示戰爭不是只有衝突,如果只是關注衝突本身會很可惜。他提到外國媒體對台灣半導體非常有興趣,他們關注半導體如何影響台灣本地經濟。

儘管他目前和5個廣播電台和一個報社合作,他認為從台灣角度報導台灣會比較有吸引力。他提到如果從報導從國際角度報導台灣,報導裡「不會有台灣人的聲音」;如果從法國媒體報導台灣,會受到法國外交部的用詞影響,也會受到中國大使館的壓力。

他視報導台灣在地故事是他的目標和職任。雖然編輯對文章有所期待,與他想發表的題材或有落差,但他表示他仍找到策略,讓編輯對他的報導有興趣。例如他想寫一篇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故事,想讓觀眾知道台灣豐富的音樂文化,但與兩岸關係完全無關。於是他在文章提及台灣流行音樂是種言論自由,而中國卻沒有這種自由創作空間。他以此報導角度,讓媒體願意給他寫不一樣的故事。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表示從台灣角度報導台灣會比較有吸引力,從國際角度報導台灣,將「不會有台灣人的聲音」。(王崴漢攝影)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表示從台灣角度報導台灣會比較有吸引力,從國際角度報導台灣,將「不會有台灣人的聲音」。(王崴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