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王銘義|不確定的海峽:從兩岸協商談判30年的採訪實務 談兩岸新聞的統獨爭議

2022 年 07 月 0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辦「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邀請媒體工作者談論當前熱議傳播時事,希望藉此建立媒體議題的公共性,與發揮傳播教育的影響力。2022年春夏場的 Media Talks 主題為「兩岸/統獨」,期盼納入各方立場的觀點,創造自由激盪想法的討論空間。

本次講座邀請長年派駐北京的兩岸新聞記者、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的王銘義,以「不確定的海峽——從兩岸協商談判30年的採訪實務 談兩岸新聞的統獨爭議」為題,分享他作為台灣第一代兩岸新聞記者,自1990年代以來,對台灣與中國政治關係發展的觀察,與其曾見證過的重要兩岸會談場景。並藉由爬梳政治歷史脈絡,展望兩岸新聞的未來。

本次講座講者為長年派駐北京的兩岸新聞記者、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的王銘義(左),主持人為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黃俊銘(右)。(郭宇璇攝)
本次講座講者為長年派駐北京的兩岸新聞記者、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的王銘義(左),主持人為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黃俊銘(右)。(郭宇璇攝)

講座正式開始前,由主持人、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黃俊銘開場。黃俊銘表示,兩岸統獨議題是近年台灣社會的敏感話題,其內涵也正經歷轉變階段。而兩岸記者既帶著「書寫明日歷史」的使命,同時也身處歷史變遷的一部份,是探究兩岸議題的重要角色

本次講座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王銘義以60張歷史照片,介紹他在北京的工作歷程,與他曾見證過的兩岸代表性時刻;第二部分是以明確的時間順序,說明兩岸的關鍵事務性談判及其影響;最後則是開放現場提問與討論。

主持人黃俊銘表示,兩岸統獨議題是近年台灣社會的敏感話題,其內涵也正經歷轉變階段。(郭宇璇攝)

黃俊銘表示,兩岸統獨議題是近年台灣社會的敏感話題,其內涵也正經歷轉變階段。(郭宇璇攝)

60張珍貴歷史影像 紀錄兩岸交流歷程

王銘義介紹的首張照片,是攝於1990年3月,他第一次到北京採訪。照片中除了身穿西裝的他,還可見其他中國當地穿著舊式服裝的人民。30年過去,他一路見證了中國的快速崛起,所拍攝的畫面也都成為重要的歷史紀錄。

王銘義介紹的首張照片,是1990年3月,他第一次到北京採訪。(郭宇璇攝)
王銘義介紹的首張照片,是1990年3月,他第一次到北京採訪。(郭宇璇攝)

第一次參加「兩會」記者會,也是王銘義印象深刻的回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代表大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合稱的「兩會」,是中國的年度重要會議。王銘義說明,當時中國僅在每年的兩會期間召開記者會,開放記者主動提問的機會,其餘時間有關中國的報導,皆是透過官方媒體傳播。

除了正式會議外,王銘義也曾參加中國重要的節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抗日戰爭勝利70年等。他分享,這類節日的特別之處在於,少數外媒得以有機會參與閱兵遊行,甚至去北京閱兵村採訪,「中共和北韓都是用閱兵來展現它的軍力。」雖然此類的採訪僅能得知部分中國願意對外宣傳的資訊,但仍然是寶貴的機會。

在兩岸會談方面,王銘義介紹1990年9月的「金門協議」。當時為處理台灣海峽偷渡犯在原政策執行下,經常發生船難意外與侵害人權的疑慮,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十字會,在金門簽訂司法互助協議。王銘義將其定調為「兩岸第一次秘密會談」,協議內容主要為,將違反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刑事犯與形式嫌疑犯人道遣返。他也補充,金門協議簽署20年後,雙方為紀念此歷史性的重要協議,還約定沿著與當年相同的航道,重新在同一處碰面並合影留念。

接著,王銘義分享歷年來參與中國各大活動的記者證。他是當時第一批獲准到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採訪的記者,記者證上多會加註一個「台」字,將台灣媒體與他國媒體做出區隔。他也強調,這些重大活動管制嚴格,即使是中國國內的媒體,也少有機會獲得參與名額,更顯其經驗難得。

此外,王銘義也逐一介紹其以記者身分參與的各類活動,包括2008年中國發射航天飛船「神舟七號」、2012年中國反日示威大遊行,與2014年中國APEC峰會等,足見其累積的豐富經驗與紀錄。在說明完60張照片後,聽眾除了能更了解王銘義這30年來在北京的工作歷程,也能藉由影像建構出對兩岸關係的初步想像。

兩岸談判十大關鍵時刻 借鏡歷史展望未來

第二部分,王銘義挑選了十個兩岸談判的關鍵時刻,說明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脈絡與遭遇的問題。他認為,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與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於1991年成立,是兩岸互動的關鍵要素,也在這30年來兩岸的政治發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部分,王銘義挑選了十個兩岸談判的關鍵時刻,說明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脈絡與遭遇的問題。(郭宇璇攝)

王銘義挑選了十個兩岸談判的關鍵時刻,說明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脈絡與遭遇的問題。(郭宇璇攝)

故事的開端為1972年2月28日,當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面。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國,也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對美、中、台、日等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也造成重大影響。王銘義說明,1972年中國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急於追求外交突破,美國也想「聯中制俄」,因此促成此次具有時代意義的會面。

而此次會面距今將屆滿50年,其影響仍然延續至今。王銘義指出,2022年3月底,現任美國總統拜登,與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通話中提及50年前的這場會談。「有很多歷史脈絡是息息相關的。」他也強調,要理解兩岸的問題癥結,首先就必須掌握此次會談的重要性,台灣也應該要有戰略上的思維,做好永續發展的規劃。

接著時間軸拉到1990年代,海基會與海協會陸續成立,「一個中國原則」也在此時被提出。1991年,時任國台辦副主任唐樹備發表《處理海峽兩岸交往中具體問題應遵循的五條原則》,內容主要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主張。王銘義分析,中國在談判過程中將此原則作為前提,但對台灣而言,此原則等同設下框架,「當然就很難談,所以一個中國原則就變成一個障礙。」

對此,時任總統李登輝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並於1992年8月1日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內容包括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內涵各有不同,以及中國處於兩個政治實體分治的狀況等。王銘義認為,這是我方首度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列,「這就是兩國論的論述架構。」所謂的「九二共識」也是建立在此文件的基礎上。

「一個中國的涵義」發布的三日後,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便致函給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表達雙方交流的邀請。王銘義指出,當月還出現另一個政治轉折,即是韓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兩岸關係與國際外交關係的權衡問題自此浮上檯面。他總結:「從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外交政策,跟兩岸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而除了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官方交流外,王銘義也補充,由中共總政聯絡部長葉選寧與總統府國策顧問曾永賢建立的「兩岸密使」管道,則是江澤民、李登輝執政時期兩岸最權威的管道,具有對兩岸兩會協商管道的協調決策與輔助功能。

1992年10月底的香港會談,即是「九二共識」的產生地,當時海基會與海協會雙方交換了13項表述方案,仍未達成書面協議。雙方的表述方案中皆有「謀求國家統一、堅持一中原則」,但對一個中國涵義認知不同。最終僅達成「各自口頭表述」的結論,使所謂「九二共識」至今仍是爭議焦點。王銘義強調,雙方都應該積極面對此項爭議,「這不是單方面、單一政黨就能決定的。」

接著,王銘義提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任中美領導人江澤民與柯林頓互訪後,兩岸兩會恢復對話。1998年10月,辜振甫率團訪問上海,並與汪道涵、江澤民會面,辜振甫當時表示:「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方面要務實地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王銘義認為此發言是讓大陸理解台灣的底線,他也將其評價為「兩岸30年來最經典的對話」。

王銘義分享的最後一個關鍵時刻,是2015年11月7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最高層級的歷史性會談。王銘義說明,有人評價此舉為繼1945年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重慶談判」之後,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不管從什麼角度評論,這都是歷史性的畫面。」

王銘義總結:「我們不要低估共產黨的彈性,也不要高估我們自己的實力。」(郭宇璇攝)
王銘義總結:「我們不要低估共產黨的彈性,也不要高估我們自己的實力。」(郭宇璇攝)

而即使自「馬習會」後已過了七年,兩岸情勢仍膠著,但王銘義認為,此會談至少能讓大家相信,「在這個年代,總統和總書記是可以見面的。」最後,他總結,兩岸問題牽涉到許多外部因素,要解決問題並非易事,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不要低估共產黨的彈性,也不要高估我們自己的實力。」為兩岸的未來發展下了一個樂觀踏實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