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感覺很糟,卻無法不使用」


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莫西(Vivek Murthy)於2023年5月23日發表諮詢報告[1],即使社群媒體可能帶來一些潛在益處,但眾多跡象表明可能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特別是過度使用與接觸「極端或不當內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莫西分享從孩子聽到對社群媒體的看法:第一,這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差勁;第二,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友情很糟糕;第三,即使如此,還是無法不使用社群媒體[2]。
全美13歲到17歲的青少年將近95%的人使用社群媒體,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幾乎一直在使用」[3]。每天花超過3小時使用,心理健康不佳的風險則多出一倍,包含憂鬱與焦慮。儘管社群媒體最低使用年齡通常設置在13歲,卻仍有40%的8歲到12歲兒童使用這些平台。
社群媒體可能危及未成年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低自尊、霸凌與騷擾、睡眠困難或縮短睡眠時間、降低運動與實體社交時間等問題。平台上自我傷害、輕生與具有高度風險的挑戰,導致輕者受傷,重者產生永久性傷害或死亡。
《神經科學新聞》(Neuroscience News)報導,青春期與童年是大腦發展的關鍵階段,較易受到社群媒體之害[4]。
根據36項研究回顧,社群媒體的網路霸凌與未成年者的憂鬱症存在一致關聯(consistent relationship)。10歲到19歲是大腦發育的高度敏感期,報告提到,期間會出現冒險行為、情緒波動較大,而憂鬱等心理健康議題常見於此階段。
青春期形成個性與自我價值感,這時大腦尤其容易受制於同儕與社會壓力。針對14歲青少年的調查發現,使用越多社群媒體,對身體形象越感到不滿意,並可能造成飲食失調、自尊心低落、干擾睡眠品質、更高的憂鬱症狀評分、更多的網路騷擾,在青春期女孩之中更常見。
報告提到,接近一半的13歲到17歲青少年表示,社群媒體讓他們感覺看起來更糟,40%表示既不會變好也不會變糟,僅14%表示讓對身體感到更有自信。
超過三分之一的11歲到15歲的女孩表示對社群媒體成癮,至少一半的青少年無法放棄社群媒體。64%的青少年「經常」或「有時」透過社交媒體接受到仇恨內容。
多數家長憂慮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包含擔憂導致焦慮或憂鬱(53%)、自尊心降低(54%)、被他人騷擾或欺負(54%)、感到受制於人(59 %),與接觸露骨內容(71%)。
暴力到色情、霸凌到騷擾 有害內容防不勝防
當被孩童家長問及:「社群媒體對我的小孩是否安全?」,莫西回應:「沒有足夠的證據表現這是安全的,事實上,如雨後春筍般的證據表明,使用社群媒體跟侵害年輕人心理健康有關。」
他舉例:「兒童在社群媒體可觸及的有害內容之廣泛,從暴力到色情,從網路霸凌到被傳訊騷擾。」沉迷社群媒體,也減少了孩童需要的寶貴睡眠,與影響家人朋友的相處時光,「現在正處於全美青年心理健康危機之中,我擔憂社群媒體是這場危機的驅動者」。
報告提到,社群媒體平台設計往往旨在強化用戶的參與度,推送動態通知、推薦喜歡的內容、自動播放影片與消息、滑也滑不完的滾動式頁面,演算法鼓勵過度使用。研究指出,此可能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並誘發類似成癮的迴路。
社群媒體雙面刃 少數族群可建立支持網絡
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取決於花費時間、消費模式、接觸內容,並基於文化、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因素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諮詢報告提到社群媒體帶來的益處。58%的青少年表示社群媒體協助他們更容易被接納、67%的人表示在困難時期有人在此支持、71%的人表示可以展示自己創造力的一面,80%的人表示與朋友生活的大小事更緊密聯繫在一塊。
報告指出,社群媒體能夠作為積極正面的社群,使同樣身份、能力和興趣的人建立連結,維持友誼、發展社交能力,並提供重要訊息。以美國少數族裔、性別認同少數族群而言,社群媒體提供線上社會支持的渠道,舒緩他們的壓力。
研究表明,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變性人、酷兒、雙性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尋求同伴、建立聯繫網。
威脅貼私密照、非法販毒 社群媒體潛藏危機
社群媒體同時帶給青少年正面與負面的影響。超過七成的美國有色族裔少女表示,在社群媒體遇到對自身族裔相關的正面肯定;但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有色人種少女表示,見過種族主義的內容。
約七成五的青少年表示,社群媒體平台不太能妥善處理網路騷擾與霸凌。別有居心的成年人會藉由社群媒體虐待兒童。報告提到,包含試圖對兒童進行性剝削、勒索要錢、威脅或實際發表私密圖像,或非法兜售毒品芬太尼(Fentanyl,一種高度成癮的鴉片類止痛藥)。
惡意行為相當普遍,近六成青少女表示有不認識的陌生人試圖聯繫他們,並感到不舒服。女性和跨性別的未成年者更容易接收網路騷擾與虐待,並出現難過、焦慮、擔心等負面情緒。
莫西呼籲政府決策者、發行平台的科技公司、相關研究人員、孩童的家長與年輕使用者,應更全面了解社群媒體帶來的廣泛影響,打造更加健康與安全的網路環境。
最多耗8小時用社群 積極及消極影響皆有
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3月調查發現[5],98%的11歲到15歲少女使用一個以上的社群媒體,包含YouTube(85%)、TikTok(73%)、Instagram(59%)和Snapchat(57%)等。其中TikTok使用時間最長,YouTube緊隨其後。如果使用多個平台的少女,每天耗費在社群媒體的時間可能高達8個小時以上。
評價最高的平台為YouTube,只有5%的人認為主要帶來負面影響,65%的人認為其影響正面。相較之下認為TikTok正面的僅有43%,26%認為帶來負面影響。45%的TikTok用戶對其上癮,YouTube則為34%,Instagram為33%。
中度及重度憂鬱症狀的青少女,多數指出每個月至少碰上一次與輕生有關的內容,分別是Instagram(75%)與TikTok(69%);她們也獲取有用的心理健康資源,分別是Instagram(80%)與TikTok(78%)。對於輕度憂鬱的女孩而言,表示沒有YouTube、TikTok、Snapcha生活將更糟糕,但不包括Instagram。
《卓越新聞電子報》提醒您: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 1995 、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 0800-788995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近一半的有色人種女孩表示,每月至少在TikTok或Instagram瀏覽到種族主義內容;更高比例的看到積極肯定內容,分別是Instagram(72%)與TikTok(71%)。Common Sense Media調查也發現,LGBTQ+在網路社群更能發現同樣興趣或身份的人並建立聯繫,然而,LGBTQ+女孩為一般女孩遇上仇恨言論的機率的兩倍。
《赫芬頓郵報》(HuffPost)指出[6],兒童報告社群媒體既存在積極也存在消極的力量,在社群媒體擁有好與壞的混合經歷。科技公司有責任控制平台的設計與功能,家長也應適時引導孩子善用這把利劍。
成人即是孩童榜樣 學會合理使用社群
綜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7]、澳洲政府「Raising Children Network」網站[8]給出建議,家長應樹立積極榜樣,家庭聚會與面對面交流時,減少或不使用通訊設備,平衡社群媒體佔據的時間。
在使用社群媒體期間,應讓孩童了解個人資訊(地址、出生日期、健康就醫狀況、個人位置、圖片或影片等)須謹慎發布,並明白有遭到濫用或曝光隱私之可能性,且不應當網路霸凌的加害者,傳播不實謠言或不當影像。
當接觸到騷擾、霸凌、歧視與仇恨內容、各種威脅等時,應讓孩童了解可以向家長回報,或向執法單位、社群媒體平台、學校投訴。孩童也應停止將自己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尤其是身體形象有關的內容。
面臨包括節食、有危險性的舉動、假消息等不當內容時,應有思辨能力,不全盤接受社群媒體內容,理解內容可能被操作或誤導,並學會解決衝突與建立健康良好的關係。避免過度沉迷網路,避免花費過多時間、耽誤重要事項、影響睡眠或線下的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Surgeon General Issues New Advisory About Effects Social Media Use Has on Youth Mental Health〉
- CNN – 〈Social media presents ‘profound risk of harm’ for kids, surgeon general says, calling attention to lack of research〉
- 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 – 〈Social Media and Youth Mental Health〉
- Neuroscience News –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Youth Mental Health〉
- Common Sense – 〈Teens and Mental Health: How Girls Really Feel About Social Media〉
- HuffPost – 〈For Parents Fearful Of Their Teens’ Social Media Use, Here’s Some Hope — And Advice〉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Health advisory on social media use in adolescence〉
- Raising Children Network – 〈Social media benefits and risks: pre-teens and teenager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社群媒體急速發展下 兒童權益受嚴峻威脅
- 美國2021 年社群媒體使用:YouTube 稱霸
- 如何報導網路文化及青少年的新聞?
- 學生使用抖音短影片社群平台無可避免 應培養查證與資安保護觀念
- 那些我愛過的社群平台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全美第一!紐澤西州正式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 在數位時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素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