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使用抖音短影片社群平台無可避免 應培養查證與資安保護觀念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媒觀會客室,以「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為題,探討媒體素養教育該如何因應「抖音」帶來的風險。
本次講堂邀請高雄市林園國小語文科教師林彥佑、高雄市新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呂昱達、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慧雯,一同分享在教育情境中對學生使用抖音的觀察,內容包括:學生使用抖音情形、使用緣由、相關風險與因應方式。本活動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哲斌擔任主持人。
新媒體科技「短影片」掀起擔憂聲浪
黃哲斌表示,108課綱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都納入核心素養之一,教育部三月底公布《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內容包括如何正確使用短影片。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位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
抖音是中國「字節跳動」公司創辦的短影片社交軟體,TikTok為其海外版。黃哲斌說,抖音執行長周受資日前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聽證會,包括美國與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擔憂TikTok背後的資安、國安議題。美國西雅圖、佛羅里達州、加州等地方政府及教育單位也都對TikTok提出了司法訴訟,指控TikTok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不論是成人或青少年,網路成癮、資訊焦慮等現象都值得吾人認真看待。
黃哲斌表示,自己身為一名父親,短影片平台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令他十分關注。(特約記者陳洧農翻攝自媒觀會客室線上討論)
學生使用抖音的比例
劉慧雯、林彥佑以及呂昱達三人都曾以學生為對象,進行有關抖音使用情形的調查與訪談。綜觀結果,從大學生以降,學齡越低,使用抖音的比例就越高。
劉慧雯在LINE群組中以非匿名方式詢問學生有無使用抖音,結果25人中僅有一人表示自己有使用。該學生事後向劉慧雯表示,很擔心自己被老師誤會是「常常」使用抖音,彷彿常用抖音是不甚光彩之事。並且,該學生使用抖音的目的性較強,在發現喜歡或想學習的內容之後,會再轉往其他社群平台(如:Instagram)追隨該創作者。
呂昱達和學生訪談後得到的印象是,校內約有六成的學生使用抖音;但若將所有的短影片平台涵蓋在內,使用者則高達八成。有學生向他表示,自己周遭使用抖音的人其實不多,反倒是「小紅書」(中國著名購物與社交軟體)的使用比例較高。
林彥佑以六年級的學童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在使用或曾使用抖音的學童佔了四分之三,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童因為家長不允許而未曾使用過抖音。尚且,所有學童都在六年級之前就已經知道抖音;觸及抖音的時間點以三、四年級最多,佔了67%,一、二年級則佔26%。而除了抖音之外,Bilibili(中國的影音網站)與「小紅書」也是國小學童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
林彥佑表示,有的學生會因為害怕家長責罵,選擇私下偷偷看抖音上的內容。(特約記者陳洧農翻攝自媒觀會客室線上討論)
在林彥佑的調查中,小六學生之中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比例會每天使用抖音。由於抖音是短影片平台,影片時長短則十秒,長則一分鐘;因此學生每次使用都會觀看數十部,甚至兩百部影片。他認為,抖音是一種具滲透力的文化傳遞方式,因為其本質就是要讓閱聽人輕鬆地接受,無須多費心思。但是在小學生身上顯現的影響,就可能是簡體字的使用,或是中國化的用字遣詞。
呂昱達的觀察與此相近,身為YouTube創作者的他也發現,Google公司表示要將YouTube商業利益的重心移至短影片,因為短影片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比長片來得更高。短影片輕薄短小的特質,容易讓使用者隨著演算法的推播,一部接著一部看下去,甚至扭曲了時間感。
呂昱達表示,無止盡的訊息流,以及漫無目的的瀏覽,很可能造成注意力彈性疲乏跟閱讀理解能力的下降。他引用《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書中的內容,指出像抖音或Instagram這類以短影片為主或者文字簡短的社群平台,會使閱聽人誤以為自己是資訊的採集者,但久而久之卻逐漸喪失閱讀文本、深度思考的能力。
近幾年間學生們注意力彈性疲乏的現象令呂昱達擔憂。(特約記者陳洧農翻攝自媒觀會客室線上討論)
林彥佑表示,學生之所以會使用抖音,最直觀的原因是:抖音的介面與內容在語言文化上與我國相近,使學童們容易理解、進入。呂昱達也持類似看法,認為抖音的介面設計的十分直覺、易於操作,加上抖音可說是短影片的始祖,人們一旦開始接觸,養成使用習慣之後就很難被取代。
不論在小學或中學,學生們開始接觸抖音的理由不外乎流行跟風、想知道同儕之間熱門的話題。而對學生來說,使用抖音除了休閒娛樂之外,也確實有著學習新事物的功能:小學生會在抖音裡面看台灣或中國老師的數學或英文教學影片,也有中學女生利用抖音學習如何化妝。
儘管學生們使用抖音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正面意義,但是林彥佑與呂昱達都提醒道,抖音的影片時長都很短,因此為了博取眼球,內容經常有誇大不實、嘩眾取寵的傾向,在抖音上攝取資訊時,若是以學習為目的,最好能向相關專業人士求證。
林彥佑好奇,小學生是否能意識到抖音的影片有那些負面內容,或者使用時面臨的風險?在問卷中,學生們表示抖音上可能出現的負面內容包括:血腥、暴力、色情以及政治宣言等。而他們也知道可能也有個資外洩、不實訊息跟詐騙等等的風險。
在呂昱達的觀察中,中學生的狀況也差不多。有學生在訪談中表示,儘管知道有認知作戰、個資外洩或因為模放效應而傷害他人的風險,但是因為抖音帶來的樂趣更大,所以還是會看,也不會有什麼防範措施。學生也說,大多數人對於自身個資的保護,其實不太有警戒意識。
劉慧雯強調,所有的技術物都必然含有政治性,像是許多人都玩過的「你是金庸小說中的哪個人物?」或是「你和另一半生出的孩子會長怎樣?」等測驗,看似有趣無害,但都必須提供大量個資,這些資料上傳後都被平台接收、儲存。她說,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涉及一定程度的政治性議題。
呂昱達表示,現代網路與生活已密不可分,資訊蒐集以及跟朋友連繫都很容易,但也使得「社群恐慌」(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的現象越發普遍。根據兒福聯盟調查,近九成兒少曾出現這一項恐慌狀況。他說,最好不要貿然禁止學生們使用手機,否則焦慮狀況可能加劇。
他建議中學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們依同檢視自己的手機使用情形,換算每天、每週使用各平台的比例,然後檢視使用的原因,再根據學習目標階段性的減少使用頻率。
在媒體素養方面,他認為可以將各個平台作為素材,讓學生養成查證以及懷疑的習慣。此外也必須介紹平台風險,建立學生們建立防範意識。劉慧雯也提醒道,「免費的最貴」,之所以有人開發免費的軟體,背後的目的或許是流量,或許是個資,但無論如何技術物不可能是沒有目的的,抖音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相關文章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那些我愛過的社群平台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美國近半人口成TikTok活躍使用者 資料安全成國安問題
- 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 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
- 英美主流新聞媒體看重TikTok市場威力
- 全球最多粉絲的新聞媒體!看BBC的Instagram經營心法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