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因應8K節目開發22.2多聲道技術 製作團隊鼓勵台灣媒體製作高畫質節目

2023 年 05 月 3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觀眾對於視覺媒體的「觀影體驗」略趨重視。然而所謂的觀影,不單單指涉影像等視覺層面,也必須在聲音、音效、製作層面,取得跨世紀的發展。

台灣公視舉辦「8K製作實務工作坊」系列活動,並邀請在亞太地區的8K影視先驅——日本NHK的內容製作中心,來台分享製作8K節目的實務經驗與挑戰。甫開放報名就以「秒殺」之姿額滿,現在不只架起了臨時座位、更出動第二現場轉播,不難想見其高人氣。

NHK 8K內容團隊受台灣公視邀請,來台舉辦工作坊,現場座無虛席,甚至架起了臨時座位。(公視提供)

NHK 8K內容團隊受台灣公共電視台邀請,來台舉辦工作坊,現場座無虛席,甚至架起了臨時座位。(公視提供)

本文以工程層面為主題,並從音效與製作角度切入。聲音部分,將介紹由NHK為因應8K節目開發的22.2多聲道技術(22.2 multichannel sound),身兼成音工程與技術作業督導的浜中邦基,除了向聽眾介紹技術原理外,更從不同場域的直播、預錄節目,說明收音麥克風的擺放位置與技巧。

製作部分,將由剪輯與調光師滝邦宏、內容製作中心負責人柴崎壯共同主講。除了介紹從環境差異之中,挑選適合的相機,也在現場利用Mac筆電,示範節目後期製作時的編輯、調光等工作流程。

柴崎壯、滝邦宏與浜中邦基,就節目企劃的發想與執行、聲光效果的原理與實踐,以及剪輯調光的實務層面,進行了相當詳盡的分享,並在現場開放提問,讓在場聽眾收穫滿滿。

22.2聲道技術 收音方式大公開!

由NHK開發的「22.2多聲道技術」,是為了跟上8K超高畫質的腳步而誕生,透過上層9聲道、中層10聲道,以及底層的3聲道組合而成,創造出一個廣闊的聽音區域。

看似繁雜的技術,在浜中邦基的解釋之下,概念跟原理瞬間清晰。他解釋,22.2聲道的收音可以透過兩種方式—— SQUARE(矩陣)與 ONE POINT(單點)達成。

浜中邦基透過簡報,解構單點收音的圖示與原理。(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浜中邦基透過簡報,解構單點收音的圖示與原理。(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兩種收音方式最大的差別,就是麥克風佈陣的不同。「最上面有一個TOP MIC(頂部麥克風),把麥克風綁在上層、中層等地方」,可以把會場的聲音忠實、完整地呈現出來。不過,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佈陣方式;尤其在不同場所中,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調整,耗費的人力相當多。

相對來說,ONE POINT就稍微容易些,藉由五點式的Omni Cardioid指向麥克風,可以在一個位置、收錄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這樣的組合方式,也可以獲得不錯的聲音;即便只有一個女生,也可以做這樣的單點收錄,裝備也相當輕便。」

22.2聲道技術如何運用?

浜中邦基以阿卡貝拉(A cappella)樂團的實務製作為例,某一段畫面是以邊走邊唱的行進模式收錄。他希望能藉由音量的差距,表現出距離的遠近,並搭配使用單點收音的模式,「遠的時候,就收錄到遠的聲音;等他靠近時,就能收錄到整體的聲音」。

另外一個例子,即是大型現場的製作。浜中邦基以年底的紅白歌喉戰為例,透過聲音工作室CD-606將其後製混合後,把訊號送到國際演播室CU-205;最後送到主控室,在BS8K或教育頻道播出。

收錄也大有學問,「每一個管絃樂的樂器前,都有一個麥克風」,浜中邦基強調,為了讓每個樂器聽起來都有渾厚、飽滿的聲音,也會在會場中懸吊許多頂部麥克風,錄下整個環境的氛圍。

運動現場的收錄也有玄機,去年的「NHK盃花式滑冰」比賽,就由團隊負責製播。浜中邦基選擇在會場四周設置、照明桁架,設置垂釣型麥克風,「再來,我們也想要收錄選手『很靠近』的聲音,包括呼吸聲、跳躍聲都能收錄起來」。最令人驚喜的,應該是「冰層底下」的收音,當穿在腳上的冰刀,與冰面接觸時所發出的聲響,就能透過冰層下的麥克風進行收錄,「因為我們希望,能把更有臨場感的聲音傳達給觀眾」。

浜中邦基提到了8K戶外轉播的命脈:OB轉播車。(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浜中邦基提到了8K戶外轉播的命脈:OB轉播車。(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最後一個例子,即是在長岡市舉辦的「花火大會」,在聲音部分特別採用「IP遠端製作」的技術。浜中邦基解釋,「花火大會現場的聲音很大聲,如果在這邊進行後製混音,很容易把現場跟影片的聲音給混淆」。因此,團隊把後製工程拉到了60公里外、位在新瀉的轉播車。

浜中邦基也提到,在這類聲音較大的場合中,麥克風採用矩陣法佈置即可。另外,團隊還在現場部署了三支底部麥克風,「這樣能夠聽到煙火從上到下的聲音,也被把觀眾席的聲音收錄起來」。從現場播放的影片中,也能感受到更具臨場感的音質。

即使如此,在目前的技術上還是有一些問題必須克服。像是22.2聲道收錄的音頻,要全部濃縮到立體聲的兩個音軌中,「很多細微的聲音就被綜合掉了,所以,要如何在變成立體聲後,還能維持原來的音效,是『現場混音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從拍攝到後製,這背後有學問!

成為節目製作人後,滝邦宏坦言,要在資金與資源之間做選擇,同時又要維持品質,「確實是很大的一個困難點」。幸好,近年的技術也不斷進化,因此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

滝邦宏以攝影機的選擇為例。大約2018年以後,就有很多廠商致力於發展8K攝影機,不論是技術、價格上都有新的突破。從一開始使用的RED Helium系列、S camera、FujiFILM XH2、BlackMagic,以及Sony Venice、Nikon Z9等知名廠牌,也推出系列機種,提供不同場景在拍攝上的選擇。

「4K跟8K的價格差距也越來越小;8K價格昂貴的時代,也應該要慢慢結束了」,拍攝完成後,團隊就會開始後製工作。滝邦宏透露,他們事前拍攝了台灣的街景與畫面,並在今天以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後製的流程。

柴崎壯分享團隊在製作8K影片的步驟。(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柴崎壯分享團隊在製作8K影片的步驟。(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柴崎壯補充,影片的後製流程大致可以分為:卸載檔案、設定專案、編輯影像、色彩強化等,這些步驟都完成後,才能將編輯後的成果輸出。

後製過程中,團隊也分享了幾個在編輯、拍攝時的訣竅。包括利用HDR(High Dynamic Range)拍攝,換句話說,就是使用RAW或LOG的格式紀錄。柴崎壯解釋,拍攝時很難精準掌握顏色的細節,HDR可以忠實地呈現顏色細節——暗處不會一片黑、亮處也沒有一片死白的問題。尤其,8K SDR能展現更加鮮豔的顏色、更接近體肉眼所看見的細膩畫質。此外,也能透過後製,調整顏色的細部呈現。

此外,能夠流暢地編輯也十分重要。滝邦宏利用經驗告訴我們,4分鐘的8K影像,大約要花3個小時進行編輯;尤其利用8K畫質預覽畫面時,更有可能會拖累電腦效能。因此,他建議先在剪輯時的預覽畫面降低畫質,「編輯的時候就不會定格、失格或不順。」

在製作超高畫質影片時,許多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容量」。柴崎壯也以自身拍攝8K節目的經驗解惑,「如果是320GB的大小,大概只能拍20分鐘,如果4K的話就是乘以4」,他也強調,若用8K畫質拍攝畫面必須經過挑選,「不能大量拍、要選東西拍」。

8K團隊把後製時曾遇過的狀況,一一與聽眾進行分享。(公視提供)
8K團隊把後製時曾遇過的狀況,一一與聽眾進行分享。(公視提供)

現今局勢不利8K發展,流傳後世、保存影像成媒體人使命

隨著科技發展,8K電視的售價也越來越親民。不過,俄烏戰爭影響了能源出口,也讓歐盟對於相對較耗能的8K產業鍊,暫時抱持著保留態度。「這樣的想法確實無可厚非」,不過柴崎壯也認為,在拍攝層面上,畫質高低與能源使用多寡,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所以,如果以東西可以『流傳後世』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會希望用8K拍攝」。

主持人以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影像舉例,一般的畫面看起來很乾淨、沒有缺陷,但實際上若用8K去拍,「它的痕跡會出來;如果在典藏上的話,就有它的價值在」。

最後,NHK 8K內容團隊也鼓勵台灣的媒體工作者,試著製作更高畫質的節目內容,這並不是只為了展現科技實力,而是以「保存影像」的本位出發,將現在最真實、清晰的畫面,流傳給下一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作為媒體人的使命之一。

團隊藉由來台前幾天,拍攝了許多台灣意象的街景,並在現場實際示範、進行剪輯。(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來台前幾天,NHK製作團隊拍攝了許多台灣意象的街景,並在現場實際示範、進行剪輯。(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特別感謝公視「聽聽看」節目資深編導陳立育提供內容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