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2018年是公視二十周年,今年初,文化部展開研擬修正《公共電視法》為《公共媒體法》,規劃將央廣、中央社納入公共媒體版圖。面對這項新的法案,各方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月28日由媒體改造學社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論壇,邀請各方探討公視20年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展望,提出公廣集團發展之檢討。由資深媒體人藍祖蔚、資深編劇吳洛纓、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與談,現場也來了多位傳播學者、公視董事、NCC委員,還有許多關心公視發展的民眾都發表對公共媒體的期待與想像。 公視近年來在影劇的發展同樣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製作多部優質戲劇,屢屢創下收視率和新話題。資深編劇吳洛纓指出,這一年來,公共電視有許多積極的腳步,釋出許多令人期待能突破台灣影視產業困境的動作。 台灣影視產業是一艘在沉的船,有需多破洞,能補一個算一個,但這艘船要航行到哪裡,更是大家關切的問題。隨著載具變化,公共電視不可避免要邁向一個新媒體,過去習慣從電視台的角度去認知它,未來更應將以OTT平台媒介的角度思考,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作為影視產業的領頭羊,身為公共媒體的公視在目前電視產業面臨的問題下,必須挺身而出,前提是要有充裕的資金製作節目。最新旗艦計畫的兩部一億五千萬電視劇,資深媒體人藍祖蔚認為資金也是不夠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和《傀儡花》,牽涉到許多產業的互動聯合,包括後製影音、實體的建設、電影拍攝基地多元結合,目前公視和其他單位的協調能力非常欠缺,文化部能扮演中和緊急協調的角色似乎也完全不足。 過去所留下來的影視場景,如《賽德克巴萊》、《KANO》,或者是其他的影片,拍攝結束曾短暫的保留,但卻無法留下這些影音記憶,《傀儡花》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更高層次的人來做縱向或橫向的協調。 除了金鐘獎獎盃,更要善待創作人的熱情

資深編劇吳洛纓,主張發展中型製作,妥善運用資金並珍惜台灣創作人才(攝影/廖家慧)

公視長期以來是金鐘獎的常勝軍,卻也帶出另一層面的問題,吳洛纓表示,學生劇展、人生劇展,是用非常便宜的費用賺金鐘獎獎盃,公廣集團長久以來都在利用創作人的熱情。創作人對於做好的東西是有熱情的,唯一的平台就是公廣集團,然而公廣集團用過低的預算,用一種「大家共同來創作、做好事情、對的事情」的方式鼓吹創作者加入,但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最後獲利的是誰?形成的影響是什麼?」 藍祖蔚也認為,每年金鐘獎都是公視拿最多獎,但這只是在同個階段同個層級來比較。前公共電視總經理馮賢賢則希望公視能扮演重建台灣影視火車頭的角色,而非沾沾自喜於得一點金鐘獎,讓其他商業台氣的牙癢癢,覺得勝之不武。若只是陷在小圈子的競爭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有好的人才、能力和視野,能夠做更多的突破。 發展中型製作,重新定位公共電視戲劇品牌 今年公視兩個一億五千萬的標案《傀儡花》和《天橋上的魔術師》屬於大型製作,是否能帶動收視和話題備受矚目。然而,吳洛纓認為,公廣集團一直以來對行銷、整體公共電視戲劇品牌的長期思考和定位並沒有做太多努力。常常看到好作品上映,可是不知不覺就播完了。 在台灣,戲劇的製作文化經常出現的問題不是做太小就是做太大,大的東西雖然很快會引起注意,可是也很快就灰飛煙滅。小的內容如人生劇展、學生劇展,則是給創作者不對等的報酬,以低製作成本消費創作者的熱情。 吳洛纓認為,公視應該將重點放在中型製作。以過去製作《白色巨塔》以及《痞子英雄》的經驗,一開始製作這兩個類型的戲劇,製作費都會非常高,但是當再做第二、第三齣同樣是醫療戲劇的時候,就不用再重覆繳這些學費。 「如果我們把這兩齣一億五千萬總共三億的經費分成十個戲,每齣戲有三千萬,做十集,一集有三百萬。並非是說做很多就很好,而是這些類型的戲更需要量來養成。」 例如今年度即將要開拍,由蕭敬騰主演的《魂囚西門》心理驚悚劇、作家陳舜臣的小說推理劇《憤怒的菩薩》都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養成,才能拍好一個類型,像是我們看到《紅衣小女孩二》比《紅衣小女孩一》好看,是因為製作團隊更知道要怎麼去處理它。 而談到文化部高畫質補助案,吳洛纓分析每年都會有三到四個破億案子,不建議公共電視再開這樣的案子,選材和案件的挑選也都應該要更透明。 面對中國因素壓力,公視應該成為保護台灣創作者的盾牌 中國因素對於台灣各界的影響同樣在戲劇製作中發酵。吳洛纓指出,最近三個月內至少有三到四位內容創作人,因為資格有問題遭到換角,無論是中國或是台灣的製作單位。為了迴避未來進入中國市場被打壓的風險,這類事情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文化部必須重視。 又例如《我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在愛奇藝上架一集後就以「市場理由」被下架,不可否認的是,公視的確也需要愛奇藝這個點擊率上億的平台。如果公共電視在這類事件上,無法成為保護台灣創作者的盾牌,甚至未來都還可能出現打壓自己創作者的事件,帶來的結果並非創作者轉向中國,而是選擇不再創作,這將是台灣未來影劇創作上悲觀的未來。 培養下一代收視群,刺激更多文化想像 綜觀台灣今年與去年的戲劇製作案,有70%到80%改編自小說或文學作品,原創內容少。過度簡化小說改編成戲劇的過程,以為有一部好的小說就會有一部好的戲劇,像是《傀儡花》十幾萬字的小說要改編成10集電視劇,無疑是高難度的事情。 而過多的文學跟政治正確,會排擠跟當代對話的可能性。今年即將上映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吳洛纓聯想到BBC的《黑鏡》。《黑鏡》之所以在全世界造成廣大影響,是因為它指出科技現代與未來科幻的想像,且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切身關係、批判與反省,無論是哪裡的人都能和該片產生連結。 未來公視應該多朝這類的原創題材去發想,結合在地元素,將在地性提高至普世價值共通的連結,刺激下一代孩子有更多文化的想像,培養他們成為未來公共電視的生產者或是觀眾群。 除了培養新一代收視群,培育年輕一代的創作者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吳洛纓表示:「我們這些已經詮釋許久的詮釋者始終重複同樣的調子,應該要從年輕世代的角度去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台灣文化,了解年輕人如何看待過去的歷史發展。」除了刺激更多原創戲劇發展、文化的理解交流,同時也有機會開展年輕一代動畫創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