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科技發揮創意 丹麥公視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

2023 年 01 月 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產業

donation

劉艾波|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丹麥廣播公司資深製作人卡爾・波爾森(Kåre Vedding Poulsen)受邀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研討會中,以「共創未來社會:公共服務媒體在數位新時代的角色(Creating Future Societies Together: The Role of PS Media in New Digital Landscapes)」為題分享。他強調,公共媒體不能如一般商業媒體,將公民視為消費者或商品;運用最新的數位媒體模式促使年輕人關心政治,是公共媒體當前的重要任務。「公共媒體最重要的是,要讓公民擁有自己發聲的空間。」

丹麥廣播公司資深製作人卡爾・波爾森。(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丹麥廣播公司資深製作人卡爾・波爾森。(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公共電視舉行國際研討會,以「擁抱改變 – 公共媒體數位轉型」為主題,邀請日本放送協會NHK放送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岩城正和(Masakazu Iwaki)、丹麥廣播公司(Danmarks Radio,以下簡稱「DR」)資深製作人卡爾・波爾森(Kåre Vedding Poulsen)、韓國廣播公司KBS數據政策部副總監金大韓(Dae-han Kim),分享該國公共媒體進行數位轉型的經驗,包括運用新科技來製作內容,期盼能提升公共媒體對社會大眾的服務。

數位轉型不只是運用新科技 丹麥DR納入「公民參與」思維

波爾森是丹麥DR資深製作人,從事電視、廣播、數位媒體工作有25年以上的經歷,曾榮獲義大利獎(The Prix Italia)與歐洲獎(The Prix Europa)等國際獎項,目前負責管理創意互動媒體專案。

波爾森說,在思考「數位轉型」時,一般會想到如何因應觀眾流失、如何和跨國的影音串流平台競爭,並期盼在科技上有更多突破。但他強調,因應數位轉型的「思維」也很重要,特別是民主國家中的公共媒體,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讓公民權利可以運作的平台

波爾森認為,數位轉型不是將內容放上網路就已足夠,「我們處在競爭注意力的環境裡,要讓內容觸及年輕人,應該要去到他們所處的場域。不是只要建立一個平台,單單希望他們能找到你。」

社群平台帶來極端化社會 波爾森:這樣的「元宇宙」真的好嗎?

特別是,現在臉書、Instagram、Telegram等跨國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已成為現在年輕人接收資訊的主要來源,但在演算法和同溫層效應的作用下,閱聽人傾向接觸和自己立場相同的內容,使整個社會趨向極端而分裂。「你會發現事情朝壞的方向移動,英國、法國、美國都是同樣的情況。」

波爾森希望大家反思,我們是否應該完全擁抱數位化帶來的所有改變。他質疑,每天進入數位環境、購買數位土地,使用加密貨幣,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這樣的「數位宇宙」真的好嗎?

波爾森說,DR設立於1918年,當時之所以開啟公共媒體的服務,就是希望賦予民眾「公民權」,而不是在媒體中被當作其他工具。但現在在社群平台上,觀眾被當作注意力的商品,卻成了使用平台付出的代價。面對這樣的情況,DR作為丹麥的公共媒體,努力思考如何把科技的改變當作契機,給公民更多發言權,以及共同建設未來的機會

把政治人物的話做成音樂App、成立公民參與平台 歐洲公視發揮創意

在座談會中,波爾森介紹了歐洲好幾項利用新科技來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的案例。有人把政治人物的發言剪成不同語句,製作成音樂應用程式,讓年輕人在使用時能獲得快樂,又覺得有趣、新奇,就是很成功的作法。

又像是在比利時製作的「Big Population Ask」平台,不同於傳統舉辦「政見發表會」的形式,而是反過來用網路平台搜集公民提案,由公民為候選人決定政見後,再讓候選人回應。透過意見討論的過程,人民也能更了解候選人。「舉例來說,有個人在平台上寫下問題,丟給兩個候選人,一個說我很重視,一個說不關我的事,他就知道要投給誰了。」波爾森說道。

社群平台讓用戶很容易成為「自媒體」,用戶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各種人際連結。但波爾森思考的是,如何用社群平台的力量提升年輕人對公民社會的參與。「我認為把自己跟公共服務連結,是更有價值的自我看待方式。公共電視要如何賦權給公民,讓公民在世界更好的過程中盡一份心力?科技又扮演什麼角色,這是我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至於在新聞內容上,波爾森分享,丹麥的新聞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串流平台上已有一段時間,他們不斷地討論如何調整新聞的播報形式、時數等面向,才能符合新數位時代的需求。但他強調:「這是我們在丹麥很努力要做的事。無論我們用什麼方式或平台,最重要的還是讓DR從傳統媒體成為『無限』的媒體。」

網路平台和傳統媒體的觀眾可互補 重點在於找到與閱聽人的連結

與會觀眾提問,DR如何看待媒體將節目內容放到Youtube上的現象?對此波爾森說明,DR雖然會將部分節目放上Youtube,但只把它當作接觸閱聽人的管道,希望閱聽人透過Youtube找到DR的更多節目,甚至使用DR自己的串流平台。他強調:「我們是幫DR工作,不是Youtube,長遠來說我們仍然需要有像Youtube的平台。」

公共電視總經理徐秋華也補充,公視的線上影音平台「公視+」已經營6年,比較線上平台和傳統電視的收視年齡,觀看傳統電視的用戶有一半是45歲以上的觀眾,而線上平台用戶則以25到45歲為主。此現象顯示線上平台的經營,可讓公共電視的內容獲得最多觀眾人數。

波爾森則表示,線上平台和傳統媒體可以有更多樣的合作,重點是要找到和閱聽人的連結,這可以藉由網路雙向溝通的模式來達成,「你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接觸人群,找出和公眾對話的新模式。」

公視舉辦2022公共電視國際研討會,邀請丹麥DR代表波爾森(左起)、日本NHK代表岩城正和、韓國KBS代表金大韓分享數位轉型經驗,並與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及總經理徐秋華合影。(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2022公共電視國際研討會,邀請丹麥DR代表波爾森(左起)、日本NHK代表岩城正和、韓國KBS代表金大韓分享數位轉型經驗,並與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及總經理徐秋華合影。(圖片來源: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