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電視找出路:台灣電視新聞60年」研討會 數位時代資訊爆炸 電視新聞產業面臨挑戰 結合數位科技突破框架 擺脫政治與商業力量束縛

2022 年 11 月 1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由台灣匯流研究學會主辦的「為台灣電視找出路:台灣電視新聞60年」研討會,邀請產界與學界的專家、教授,從電視新聞產業的理論、產業、環境三大面向,進行三個場次的對談。

理論場部分,由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擔任主持人,並邀請政治大學教授彭芸、台灣大學教授林照真、政治大學教授王亞維三位與談人,就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分享。

還有人相信電視媒體嗎?

任何人都需要新聞,」彭芸教授以宏觀視角出發,即便是獨裁國家,也有新聞媒體存在之必要。但新聞學的理論,大多出自於西方的民主理論,即使「規範很崇高,但在現實面上就有很多的考慮因素」,進而產生了需要制度化的問題。

不過,制度化以前,還有人願意相信電視媒體嗎?根據美國蓋洛普民調(Gallup Poll)2022 年的調查顯示只有 11% 的美國民眾願意相信電視新聞,創下調查有史以來的低點。彭芸分析,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三大改變:消息來源、閱聽眾互動模式、社會主流意識。若要追根究底,根源之一就是學校的新聞教育不足,「也無法跟上競爭激烈的業界」。

業界人士看待電視新聞的方式也要改變。彭芸認為,許多人至今依舊以「一節新聞」的陳舊思維,看待有線電視(Cable News)的新聞產業;在網路媒體、網紅逐漸發跡時,傳統新聞產業仍抱持著較保守的心態,「等到大難臨頭的時候就來不及了,這也就是老三台的問題之一」。

台灣在 1993 年通過《有線電視法》後,因為廣設電視台,許多電視新聞的現象隨之而生。近年又面臨市場萎縮、信任度探底的窘境,連帶使得新聞教育也受到挑戰。彭芸也說明,在 2000 年網路崛起後,電視新聞更面臨了「資訊爆炸」而帶來的三大困難。

首先是新聞守門人(Gatekeeper)的角色受到挑戰。彭芸舉出最新研究,「散佈假新聞的大宗反而是主流媒體」,他認為,以往傳統新聞學相當重要的角色,到了 AI 崛起、數位守門人、經營成本提高的數位時代,相關理論也重新被學者所檢視。

接著是議題設定的必要性受到挑戰。傳統媒體透過新聞教育的訓練,培養具議題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但網路崛起後,分眾、個人化的概念興起,產製者會自行設定目標群眾、閱聽人也會挑他自己喜歡的,「如果我們再以傳統的議題設定理論來研究,是會出大問題的。」

以及民主國家下的媒體多元受到挑戰。彭芸提到,近期世界都有對「民主未來」抱持悲觀的聲音,尤其在同溫層效應的影響下,媒體反而往極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情況下,要怎麼去處理,這是大家都要面對的」,而獨立機關的監管是否合宜?則會成為影響「媒體是否自由」的最大關鍵。

台灣至今有 19 個電視新聞媒體,彭芸點出,許多頻道背後的「金主」,應該是獨立機關加以審查的方向。另外,平台的問題、播放的時段、與其他頻道的互動關係,「這些也應該從情境的因素加以檢驗」。

電視新聞如何突破「電視」?

元宇宙以手機、5G、虛擬空間等科技為代表,在原理上則是跨越了許多不同學科、文化界線。林照真認為,傳統電視媒體如何突破「電視」的框架,元宇宙又能有何串連,「必須由新聞人自己來做、來發想」

「我覺得電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林照真自述,自己畢業後會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主要是被影像的獨特魅力所吸引。也因此,他希望能以「新瓶裝舊酒」的元宇宙概念,來討論當今電視新聞面對的挑戰。

「現今,手機已經是最多人收看新聞的方式,因此,如何讓手機新聞更符合新聞的原則?」林照真以近年最夯的「沉浸式科技」說明,除了有 360 度全景攝影外,也發展出了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攝影科技。他特別強調,即使傳播的載具與方式改變,但新聞的專業、元素跟理論看法不能打折扣

360 度攝影為例,戰爭、災難等大型現場都適合出動拍攝。在經過後製、縫合之後,就能成為觀眾所見的「可滑動」的探索影像,甚至是戴上頭盔,讓觀眾了解有別於傳統新聞的不同資訊。這樣的科技已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採用。

AR 在新聞上的運用較顯為人知,林照真笑說,「如果說到寶可夢,大家應該都知道」。不過故宮、博物館等文物設施,都有許多以 AR 技術為藍本的虛實整合導覽,日本 NHK 也曾與藝術家合作,製作「擴增實境」的相關介紹影音,「人就像站在實際的現場,不過觀者會產生許多新的元素和點子」。

除了上述的 360 度、AR 外,還有新聞界最廣泛使用的 VR。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重新建構 1940 年柏林大轟炸的情境,並輔佐早期採訪飛行員的口述回憶。林照真認為其特別之處,在於當時有真實影像作為基礎,「一般電視台有很多的傳統影音,部分場景有機會藉此重新建構出來,並讓大家回到當代去感受當時的氛圍」。

林照真提到,自己曾在 2018 年以 VR 手法製作新聞作品,雖然成本較高,但跟使用者能有較多連結與互動,民眾對於新聞事件的認知程度、對新聞的信賴度,甚至比以往來得高,「我個人認為有很高的潛能」。

「我們現在希望的,就是能夠在手機數位時代中,建立一個大家信任的『沉浸新聞學』」除了更強調沉浸感外,更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試圖影響事件的傳播效果。

林照真期許,在未來科技發展成熟後,閱聽人的自由度、透明度能再更加提高,甚至能夠藉由科技,了解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

現今的媒體、過去的影子

報紙、廣播、新聞片,是戒嚴時期的台灣民眾,最常接觸的三個新聞來源

王亞維說,這三個來源雖然都有悠久的歷史,卻也已經形成既定的框架與形式。尤其在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措施,讓台灣媒體內部成為一個「市場隔絕」的封閉情況

以報業為例,在威權體制的塑造之下,「報業已經形成一套態度、價值、技術一體化的世界觀」。廣播電台的設立數量,雖然在戒嚴前期有明顯增加,但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為了「抵制匪波」。換而言之,不論是報業或廣播媒體,在戒嚴時期都藉由高壓的統治政策,進而箝制言論自由

「即使是這樣的狀況,老百姓依舊是需要娛樂的,」王亞維說明,當時國民黨的「中央改造委員會」為了輔佐廣播產業發展、同時達成政治目的,執行了兩大主軸:音樂節目配合反攻國策、新聞節目加強反攻報導。

除了報紙、廣播,新聞片也是重要的來源之一。王亞維提到,當時的新聞片統一由臺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臺製廠)製作播出,每個月都要產出 3-4 套的新聞片,並在電影院等地播送。廠內多數人士,則出身自大陸時期的黨政宣傳機構,內容風格也以「旁白為主、畫面為輔」作為標準形式。

不過,這樣的原則也影響到了日後電視新聞產業的發展。

王亞維表示,台視開播初期因資金短缺,影像大量使用新聞片、記者也大量任用臺製廠員工,「所以這樣的美學習慣就被延伸過來了」。另外,「台日合資」形成的商業體制,以及引進日本電視廣告的營利模式,則對現今電視媒體的發展種下遠因。

當時兩岸為了搶先發展電視媒體,讓台視開播過於倉促,甚至缺乏完備的政策、資金、人才,成為了威權統治者的工具。新聞內容對於國內、世界的認知是片面、粗糙的,不過當時形成的部分框架與規則,卻順著歷史脈絡影響至今。

王亞維認為,戒嚴時期近 40 年的「馴化」下來,遺毒仍存在於現今生態,甚至成為了報業侍從主義(clientelism)——政治邏輯上符合官方要求、商業上則要迎合市場口味電視新聞變成了收視率下的競爭品、網路新聞則被點閱率所主宰

自古至今,政治與商業力量,始終限制了專業者的空間,進而影響電視事業的健全發展。王亞維期許,能藉由「探討過去的原因結構,共同攜手,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