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那些在第一排看戲的人們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這群人在第一排看戲」邀請到資深攝影記者楊永智,細數那些自新聞攝影誕生以來,一次次影響、改變人們「觀看」方式的攝影巨擘,也談及他所觀察到的台灣新聞攝影困境。
楊永智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時報週刊》攝影組主任、世新大學兼任講師,現為NGO攝影志工。著作包括《失落的族群》、《它們是歷史的目擊者》等。
當新聞遇上攝影
楊永智表示,攝影記者是非常特殊的職業,不只需要強烈的新聞觸覺,對攝影的器材、技術等知識也必須有所掌握,因為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事件進行報導,其宗旨是說明、傳播、引發影響。「攝影記者的職業操守是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同時講究技巧和審美觀點。」
新聞攝影至今已經有180年的歷史,1842年德國漢堡發生火災,有人用銀版攝影拍攝了火災現場,被認為是新聞攝影之始。早期攝影器材笨重,技術操作複雜,只能記錄靜態的人像跟場景。
1935到1955年間,是畫報的黃金時代,新聞攝影為畫報提供了大量照片。50年代雖然電視普及,但新聞攝影的重要性不減,在報紙版面上的作用與地位依然受到重視,成為新聞的一種重要體裁。
楊永智認為,攝影記者需要同時具備新聞的敏銳度以及美學素養,而這造就新聞攝影為一門特殊的職業。(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在歷史長河中推動新聞攝影的手
最高難度的新聞攝影非戰地攝影莫屬,根據紀錄,最早的戰地記者是英國的羅傑芬頓(Roger Fenton)。他在1855年坐在載滿攝影器材和暗房的馬車赴土耳其拍攝克里米亞戰爭,儘管當時的還是使用相當原始的濕版技術,但照片帶來的視覺衝擊,震撼了英國社會。
By Roger Fenton (1819-1869) - This image is availab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under the digital ID cph.3g09217.
This tag does not indicate the copyright status of the attached work. A normal copyright tag is still required. See Commons:Licens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Public Domain, Link
英國攝影師羅傑芬頓(Roger Fenton)的新聞攝影作品《死亡之谷》。(Public Domain)
楊永智說,當時的攝影技術還無法捕捉動態的畫面,而且載滿攝影器材和暗房的大馬車也會成為攻擊的顯著目標,因此只能在戰前或戰後拍攝。此外,由於軍方不准芬頓拍攝士兵的死亡,所以當時的戰地攝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反而比較像風景照。
阿爾佛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被稱為美國新聞攝影之父,是紀實攝影報導的先驅之一,為《生活》雜誌拍的照片超過2500張。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45年二次大戰勝利時,一名水手在紐約時代廣場熱吻一位牙醫助理的《勝利之吻》。他曾說過「尋找和抓取最生動的一瞬間。」這句話不只刻劃了其作品的特徵,也成為新聞攝影記者的座右銘。
艾森施泰特的《勝利之吻》成為二戰經典名照傳世。(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戰地記者不可承受之重
唐麥庫林(Don McCullin)被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戰地記者之一。他在1961年成為自由攝影記者,主要為《觀察家》拍攝, 1964年之後一直是《星期日時報》的專職攝影師,其所拍攝的照片幾乎涵蓋20世紀下半葉的主要戰役,當中許多作品都成為時代符號。
戰爭攝影使麥庫林有諸多感觸,他曾說:「我為媒體工作,這就意味著我擺布別人的感情,剝削別人的不幸、痛苦的反應,而同時我自己也被擺布,所以我也覺得從各方面來說,我都有罪……當我行囊裡帶著拍好的底片,安全離去時,他們卻在飢餓和戰火邊緣等死。我沒有辦法再承受這種罪惡感。」
晚年麥庫林定居在英國鄉間拍攝風景照,並致力於呼籲和平。他在訪談中表示,希望後世記得他是一位風景攝影師,而不是戰地攝影記者。
另一位享譽盛名的現役戰地攝影師也和麥庫林有著類似的感受,他就是獲獎無數的詹姆斯納赫特偉(James Nachtwey)。他曾說:「作為攝影師,最難受的莫過於覺得自己的一切名聲和利益,都建立在別人的苦難上。這令我每天掙扎不已,因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讓個人的野心蓋過真正的同情,我就出賣了靈魂。」
楊永智表示,讀了納赫特偉的這番話,再看看時下許多記者為了收視率、為了滿足胃口越來越大的嗜血觀眾而刻意安排的畫面,他們的靈魂早已賣給了電視公司。
楊永智對時下媒體的嗜血風氣有所感慨。(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聞攝影在中國的早期發展
相較於新聞攝影在西方的悠久傳統與理論積累,在民國初期,為新聞攝影奠定理論與實務基礎的,可說是林澤蒼。他在1925年於上海創辦中國攝影學會,出版《攝影畫報》、《增廣攝影良友》等刊物,並曾在《良友畫報》撰文探討何謂新聞攝影、何謂有新聞價值的照片。
曾任中國攝影學會會長的朗靜山亦曾為攝影技術與素養的普及做出貢獻,多次舉辦「全國攝影比賽大會」、「全國攝影展覽會」。朗靜山自幼喜愛中國書畫,主張在技巧上應學習西方攝影技術,但在畫面的表現上,不論是畫面或色調,皆應多研究中國書畫之旨趣。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解放軍的第一位專職攝影師沙飛則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個提出「攝影武器論」的人。1942年,沙飛態度鮮明地表示,不滿當時的社會制度,因此決心做一個前進的攝影記者,「用攝影作為鬥爭的武器,通過照片的發表和展覽方式去改造舊社會,改造舊畫報,同時改造自己。」
台灣的新聞攝影
台灣的第一位攝影記者是1921年出生於台中的陳耿彬。在日治時代,年方14歲的他就在「台灣新聞社」寫真部擔任攝影記者,同時也在製版照相部工作,除了在外拍攝新聞照片,還須學習曬版及腐蝕凸版製版,18歲時已成為寫真部主管。陳耿彬曾榮獲台灣總督府登錄第80號攝影家之榮銜,是當時少數有此殊榮的台籍攝影師。
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的四子蔣時英,也在日治時代的「每日新聞社」攝影部當過攝影記者,是少數在日治時代當攝影記者的台灣人。他在1944年奉派隨日軍前往菲律賓戰線,1945年日軍遭美、菲軍隊追擊,蔣時英也自此失蹤。
1930年出生的黃則修,是一位勇於突破禁忌的專題攝影先驅,在白色恐怖時期,他拍攝龍山寺的庶民生活與信仰,舉辦攝影展,造成轟動。1962年,黃則修突破禁忌,拍攝當時是軍事要塞的野柳,使野柳一夕成名,迫使有關單位開放野柳,讓一般人得以進入。
楊永智表示,黃則修在《攝影新聞》報時期,開闢攝影藝術專欄、攝影疑難解答,並介紹相機器材、暗房技藝及美、日的紀實攝影家文章,將世界的攝影藝術思潮引入台灣,對台灣攝影藝術的資訊流通與探討有很大的貢獻。
為台灣新聞攝影帶來重大影響的刊物
楊永智表示,70年代《漢聲雜誌》創刊,帶動了報導文學與報導攝影。1985年創刊的《人間雜誌》更是以富有特色的報導攝影影響了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台灣80年代,並培養出大量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及攝影人才,如陳列、藍博洲、關曉榮、蔡明德、李文吉等。
從1985年11月創刊到1989年停刊為止,《人間雜誌》一共發行了47期,報導的內容遍及文化、歷史、農民、勞工、環保、弱勢族群等,皆以風格強烈的攝影作品報導這些在當時尚被國民黨政府視為黑暗面、禁忌或本土色彩濃厚的題材。
楊永智說,2001年《壹週刊》以及2003年《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市場,此後報社、雜誌陸續成立狗仔隊,雖然使攝影記者大量增加,卻也加劇了新聞的影劇化、八卦化,新聞的專業及品質逐漸失落。
未來還會有「攝影記者」嗎?
在楊永智眼中,台灣的新聞攝影由於諸多因素而面臨困境。他說,現在新聞攝影教育匱乏,媒體也普遍缺乏圖片編輯,造成自由報導攝影工作者生存不易。而且,媒體的市場小,想從事攝影記者,很難進入媒體。
此外,由於媒體生態的變遷,攝影記者被期待要擁有越來越多的技能,除了平面攝影,還要會做影片、文字、專題企畫,甚至是美編與音樂等多媒體。
被問及是否能給想投身攝影的人一些建議,楊永智表示,如果沒有過人的熱情,很難走得下去。(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對於手機時代給攝影帶來的影響,楊永智也有諸多感慨。他說,攝影的意義已然被翻轉,在過往,攝影是觀看世界的管道,而今手機攝影帶來的大量自拍使得攝影再也不是觀看世界,而是觀看自我,手機之外,再無世界。
現場有人問道,能否給想要投入新聞攝影的人一些建議?楊永智回答:「最好不要走攝影這條路。這條路需要很大的熱忱,才能走得下去,它在物質上的回饋並不多,要考慮清楚,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當攝影記者。」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從新聞攝影中,我們看見了什麼?
- 新聞攝影映射出的記者生涯
- 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 王智章X李中旺X阿潑|報導文學、攝影與紀錄片中的《人間》身影
- 蔡明德X廖嘉展X曾淑美X何榮幸|《人間》精神:對人永不放棄的關懷
- 黃子明X孫窮理X余志偉X李三沖X梁駿樂X鄭怡雯|影像的力量:行進間的社會運動
- 鐘聖雄X余志偉|《人間》以降,台灣紀實報導後繼無人?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