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Plus獨立記者工作坊】深度報導寫作:如何用人物與場景講好故事?從平凡細節看記者捕捉能力!

2022 年 10 月 2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作為一名記者,如何將新聞報導寫得生動,讓讀者有如親臨現場,需掌握技巧與歷經長時間磨練。端傳媒「端Plus會員計劃」週年活動舉辦第一場獨立記者工作坊,以「深度報導寫作:如何用人物與場景講好故事?」為題,由端傳媒副總編者吳婧主講,以多年來的媒體經驗分享深度寫作的要領,以及採訪時需注意的細節。

圖片擷自〈「深度報導寫作:如何用人物與場景講好故事?」〉講座。(特約記者劉郁葶擷圖)

人物跳脫原廠設定,「溢出座標點」成故事亮點

講座一開始,吳婧以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言開場:「人與世界連在一起,就像蝸牛與它的殼;世界是人的一部份,世界是人的狀態。」新聞寫作也是如此,筆下人物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社會與時代的產物。她說:「寫人,其實就是在寫世界的複雜性,作用在一個人身上的結果。」

但世界的範圍太大,吳婧建議記者寫作時,將人物劃定在讀者能理解的社會框架中,意即設立「座標點」。比如社會階層、性別、家庭、職業都是人物的基本資訊,許多人物的命運是被社會階層所框定。有了座標點後,將為人物的行動、思考和對話,訂定一個具體、可信的空間。

然而,這些座標點並非是固定、不可打破的;恰恰相反,許多報導描寫正是人物「溢出坐標點」,或顛覆坐標點的定義。吳婧舉例,一位女性為了逃婚而從農村跑出來,逃離原本的命運坐標;安分守己的菜農、小販突然刺傷城管;事業有成的中產人士,決定拋棄一切移民他國。她認為,「人物偏離自己的坐標,是有一系列的故事和時代背景在裡面的」,值得深挖書寫。

從平凡細節,看記者捕捉現場能力

吳婧提醒,在描寫場景時需注意:「場景並不等於整個環境,而是要透過觀察,捕捉、篩選和主題相關的細節。」比如觀賞懸疑片,鏡頭突然特寫某個道具,觀眾會明白這在行凶過程是重要的線索,存在解謎的功能。或者當看到家中滿地酒瓶,觀眾能推測主人翁是酒鬼,或處於窮愁潦倒的狀態。電影語言中的場景,和所描述的故事與主人翁息息相關,在新聞寫作中亦是如此

至於如何捕捉搭建場景需要的細節,吳婧認為,由於現場場景不能再現,只有一次的機會;因此,建議記者在抵達現場前,以主題為中心畫一個圓,判斷圓中哪些訊息一定要取得。如此一來,「當你去一個地方,你不會抓瞎,不會不知道要看哪、要捕捉什麼,你先把基本的東西拿到。」

吳婧分享,過去曾撰寫一篇關於成都業主爭取孩子入學權的報導,故事以「學區房」展開,每個小區代表的「經濟水平」與「社會階層」皆不同。到現場後,她以「門衛」為切入點,觀察到若至高檔小區,無論天氣多熱,門衛都穿筆直的制服、帶白手套,站在陽傘底下向出入來車敬禮。若為平民小區,門口可能沒人站,或僅一位穿汗衫的老頭搖著扇子,和住戶打招呼、聊天。

除此之外,小區當中的遊樂場,顯示該區的物業水平與高檔程度;透過房產中介,也能了解附近哪些樓牌的房價較高;從周圍的教培場所,也能得知家長選擇教育時最看重什麼。以上皆為在出發前或確定題目後,需知道該地的細節與線索。「看起來平凡無奇的細節,卻能看見記者捕捉現場的能力」,吳婧說道。

借助受訪者搭建場景,還原現場真實

談及如何用文字把場景還原,讓讀者有如親臨現場般,吳婧建議,「把人放到場景裡」,讓受訪者幫你搭建場景。採訪時,若只是見面或電話聊,較難將場景搭建回來,或真正了解這個人。在條件允許下,可以詢問受訪者:「能不能去你家看一看?」或要求去對方熟悉的場所,請他挑一個常去的飯店、咖啡廳或辦公室。如此一來,受放者在熟悉的地方會比較放鬆;其次是此人的行為、動作、說話與思考方式,都在場景中重現,有助於記者掌握更多資訊。

若撰寫與職業相關的故事,可邀請對方出去走走;例如陪他一起上下班,觀察他擠地鐵、坐巴士的心情,了解其生活習慣,這些都利於日後書寫的細節。若採訪目擊者,同樣也能邀請對方回到現場、詢問細節;受訪者腦中會有許多東西閃現,主動分享當時站在哪、看到什麼。

如果想把一個人寫得更具體,則需要觀察對方和世界的互動方式,「不是跟你打交道,是跟這個世界打交道」,參加對方的聚會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吳婧認為,參加聚會時,能觀察到受訪者如何溝通;聚會不局限於線下,線上的討論小組也能幫助記者理解人物。

至於進入採訪階段,吳婧認為,記者能試著「把提問切碎」,如果詢問:「那天發生什麼?」這個問題太大;可以改成:「幾點幾分發生什麼?」、「你在左邊、右邊看到什麼?」、「誰說了什麼?」同時也要觀察受訪者的狀態,若對方面露疲態,不如等他願意分享、回想起來時,再進行採訪。

「熱點追緝太多,普通人的故事卻遠遠不夠」

在講座的尾聲,參與者提問,因疫情許多採訪都改為線上,電話採訪如何達到現場的效果?吳婧認為,線上採訪和現場採訪的效果有差,但透過網路仍然可蒐集到側面訊息,用各種管道拼湊事物面貌。建議記者和受訪者多聊幾次建立信任,也可以要求視訊採訪,獲得更多訊息。

另有人提問,災難可能造成當事人有較大的情緒反應,因而提供錯誤的資訊,是否需要查核受訪者的言論?吳婧認為,「場景重建不是場景再創造」,在不鼓勵記者問第二次的前提下,盡可能採訪多人來交叉驗證,另外也可藉助網路訊息來判斷真偽

最後有觀眾詢問,如何找到一個好的選題?吳婧回應,許多記者會因社群話題引爆才寫新聞,但她不喜歡在社群平台尋找題材:並鼓勵記者多出門走走,特別是疫情之下有許多故事發生,「熱點追緝太多,但普通人故事卻是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