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沒落、新聞串流興起 媒體的轉型契機

邱祐慶|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數位浪潮對紙本媒體造成了嚴重的衝擊,以美國來說,報業集團甘尼特(Gannett)持續縮減報紙的印刷天數,全美國前25大的報紙在過去兩年內也減少了30%的印刷銷量。
然而,數位新聞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新聞的未來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斥資超過88億新台幣推出的CNN+串流影音服務,每天觀看人數只有數千人,推出不到一個月就面臨腰斬,成為史上最短命的串流平台,轉型的契機在哪裡呢?
在義大利的國際新聞節活動當中,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數位編輯主管分享他們的計畫,讓一小部分的粉絲下載自家應用程式APP,第一個月免費試用,最終將這些人轉化為付費訂閱者,保持訂閱的流動來進行數位轉型。
編按:
國際新聞節(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stival)是每年四月份在義大利佩魯賈舉行的活動,是歐洲最大的年度媒體活動,吸引新聞工作者、新聞相關科系學生、學者,以及媒體機構參與,活動中有各種與新聞、媒體相關的研討會、座談、演講與工作坊等。
美國紙媒沒落? 全美前25大報紙在過去兩年內損失30%銷量
英國媒體業雜誌《新聞公報》(Press Gazette)的分析引用審計媒體聯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最新的數據指出,全美前25大的報紙平均每日印刷量已從2019年的440萬份下滑到今年310萬份,數據指出,大多數的報紙未能挽回在Covid-19疫情早期失去的銷量。
在前25大的排名中,只有隸屬於美國新聞集團(News Corp)的《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增加了印刷量。2021年的4月至9月,《紐約郵報》的平均平日銷量為15萬份,比2019年下滑了13%,但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9%。
除了不斷成長的《紐約郵報》,美國新聞集團旗下還有全美最大的報紙《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在2021年4月至9月的平均平日印刷量為73萬份,兩年內下滑了27%。對比第二名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為33.9萬份,兩年內下滑了21%;第三名的《今日美國》(USA Today)則為17.3萬份,兩年內下滑了67%。
在這25名當中,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Gannett)就佔了三名;新聞集團佔了兩名;李氏企業(Lee Enterprises)佔兩名;赫茲國際集團(Hearst)佔兩名;布萊克報業(Black Press)佔一名;先進出版公司(Advance Publications)佔一名;對沖基金(Alden Global Capital)旗下的一家出版商則佔了三名。其他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11家報紙都是非連鎖的出版商。
儘管近年來印刷量有所下滑,但其中許多出版商藉由數位訂閱來成長,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
甘尼特報業集團認為縮減報紙印刷天數是最好的安排
在奧本(Sandy Auburn)還是孩子的時候,她的父親為奧本讀報紙上漫畫內容,最終,她也學會了唸給父親聽。長大之後,奧本與丈夫創造出另一種閱讀報紙的儀式:在吃早餐時與丈夫交換俄亥俄州當地報紙的內容。
但當地報紙改變了奧本的習慣,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出版印刷,俄亥俄州的《Akron Beacon Journal》決定在每週一停刊,改為提供數位版本。
「你可能會想說,噢天哪,這是一種改變,對我們來說,報紙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奧本說。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二十多年以來,業界專家已預測報紙印刷的衰亡,現在,越來越多的出版業者因為成本上升正降低他們的印刷量,並認為讀者更偏好網路新聞的即時性和便利性。
甘尼特(Gannett)是美國最大報業集團,但上個月就在國內136家報紙上,每週取消一天的印刷,其中就包括《Akron Beacon Journal》,其中有50家報紙在週六停止印刷,訂戶可以下載線上版本,公司也指出要擁抱數位未來。
主管們堅稱,讀者將獲得相同品質的新聞。負責地方新聞的甘尼特資深副總裁奈許(Amalie Nash)表示,印刷出版面臨「特別的壓力」,包括顯著的印刷成本、通貨膨脹和司機短缺,導致10分之1的的路線無人執勤。
「我們的重點始終是努力在新聞編輯室盡可能保留更多資源,因此當看到下滑的業績時,我們必須減輕傷害,並且為了未來的事業發展,必須確保我們採用正確的策略,我們的本業是新聞,也正是我們的工作核心。」奈許說。
甘尼特資深副總裁奈許。(翻攝自奈許臉書)
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問題正將供應成本推向新高,目前仍每天印刷的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出版商兼總裁格蘭特莫伊斯(Grant Moise)表示,在上個月的財報會議中,該公司的新聞印刷成本已從兩年前的每公噸520美元(約為新台幣15,000元)飆升至720美元(約為新台幣21,000元)。
分析師亞瑟(Doug Arthur)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新聞機構只會對成本上升和印刷閱讀數量下降做出反應,在甘尼特的案例中,取消週六印刷「顯然挺合理地能刪除本週最不賺錢、最少廣告的報紙」。
然而,一些出版業主管堅稱,紙本報紙仍然可以賺錢。《Community Impact》每月印刷40多份免費地方報紙,並每天提供線上新聞,員工加勒特(John Garrett)指出,關鍵是生產一種對讀者和當地廣告商都有吸引力的產品,新聞編輯室也正招募更多記者。
甘尼特在2019年與美國出版商蓋特豪斯集團(GateHouse chain)合併,並設下要在2025年以前,將160萬的純數位訂戶增加到600萬的目標,但印刷訂閱仍然帶來了超過12億美元的大量收入,相比之下,純數位訂閱的收入約為1.01億美元。
在合併和Covid-19疫情期間,甘尼特的新聞編輯室資遣了一些員工,到2021年底,該公司比一年前減少了4,300人,不過目前尚未清楚裁員對記者的影響有多大,以及有多少是因為裁員和收購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俄亥俄州阿克隆一位46歲的咖啡廳老闆馬格斯(Michael Maghes)說,他都從電子報或是手機推播獲取當地新聞,「如果我在度假,我會想讀一份實體報紙,但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我只會快速瀏覽,有興趣的主題我就會點閱。」馬格斯說。
然而,《Beacon Journal》前社區關係總監馬迪克(Rita Kelly Madick)擔心,一些讀者,特別是年長者,很難理解每天都有新聞,為何卻沒有印在報紙上。
「我最大的擔憂是,人們會把報紙印刷量的下跌和報紙的消失同等看待,」馬迪克說,「我擔心人們認為,即使沒有媒體的第四權,民主也能持續運作。」
CNN+新聞串流單日收視不到萬人 營運滿月喊卡
全球影音串流市場進入戰國時代,各家串流業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奪眾人的眼球與注意力,連新聞業也想參一腳,CNN就推出了自家串流服務CNN+,但根據知情人士透露,CNN+在成立兩週後,每天只有不到1萬人使用,CNN只好忍痛關閉,成為最短命的串流平台。知情人士以匿名的方式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進行訪談,主要討論非公開的數據。
CNN+在3月29日推出,每個月收費5.99美元、每年收費59.99美元,且只在每週一於串流影視設備大廠Roku電視棒上播放,並無在Android TV上提供服務。儘管如此,一些觀眾對這個應用程式仍抱持懷疑的態度。
從每日用戶數量來看,CNN在去年的收視率急速下滑,但平均每天仍有77萬3,000名觀眾收看。「僅僅兩週的發布時間,我們仍然對CNN+的推出和發展感到樂觀,」CNN一位發言人指出。
CNN試圖透過CNN+引起巨大轟動,並從競爭對手中將知名人才挖角過來,例如NBC News的杭特(Kasie Hunt)和Fox News的華勒斯(Chris Wallace),但人們普遍懷疑是否有足夠的需求來維持獨立的新聞服務。現今娛樂優先的選擇佔據了主導地位,迪士尼的串流平台Disney+第一天就吸引了超過1,000萬名訂戶。
CNN尚未公布CNN+的確切訂戶數量,而提供運動賽事轉播的ESPN+最近就聲稱擁有2,130萬名訂戶;以新聞節目為特色的Peacock則聲稱在美國,一個月擁有2,450萬名訂戶,其中超過900萬是付費會員。(ESPN+每月收費6.99美元,而Peacock提供的高級套餐起價為每月4.99美元)
華納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執行長札拉斯夫(David Zaslav)並沒有公開評論CNN+的未來發展,他2月向CNBC表示,他要先看應用程式的表現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前WarnerMedia執行長基拉爾(Jason Kilar)決定先推出CNN+再與Discovery合併,他對訂戶數量保持樂觀態度,但沒有引用任何數據。「就訂戶、參與度和人們對CNN+記者的反應來說,CNN+的接受度超乎我預期,我對團隊感到驕傲,」基拉爾說。
美國網路媒體《Axios》4月12日時指出,鑒於對未來的擔憂,Warner Bros. Discovery的新領導階層計畫削減數億美元的投資,兩位知名人士指出,即將走馬上任的CNN總裁利希特(Chris Licht)將於5月1日加入Warner Bros. Discovery,並針對如何營運做出決策。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主持人因斯基普(Steve Inskeep)也針對這件事訪問了前CNN主播,同時也是洛杉磯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新聞學講師柯斯特洛(Carol Costello),以下是訪談摘要:(訪談線上收聽後附)
因斯基普:當你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柯斯特洛:首先,我很傷心CNN的聲譽又再次受創,而這一次,實在是太不值得了,我真的很失望,CNN+這個新嘗試沒有上路運作。
因斯基普:這件事也讓我很驚訝,在網路上要建立受眾,有時會一炮而紅,有時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成功,而CNN只給了幾個星期。
柯斯特洛:可悲的是,通常不會發生數千萬美元投資於一個實驗性的事物,公司高層希望在短期內賠錢以獲取長期的收益,雖然這不常發生,但他們卻願意進行這個大型實驗,這對新聞業的未來是一個很好的考驗。
因斯基普:這是因為母公司的併購案,新的管理階層有新的優先事項?還是有其他問題呢?
柯斯特洛:不,我認為這歸咎於Discovery,他們不想賭那些需要長時間才能運作的事物,而且他們也認為沒有足夠的人願意付錢收看。
因斯基普:其他提供線上即時新聞串流的服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廣播公司(ABC)都各有自己的串流服務。但在CNN的案例中,他們希望民眾付費訂閱,但把民眾付費放在第一位,我想這是有風險的。
柯斯特洛:那是有風險的,但再強調一次,這是一個實驗性、大型且新的冒險,也許他們將來會有所調整,如果起不了作用。但過沒幾周就放棄CNN+,完全不給它機會,這是很可悲的。
因斯基普:現在,CNN的管理階層將串流描述為公司的未來、新聞的未來,你認為網路串流實際上是新聞的未來嗎?
柯斯特洛:是的,我相信這就是新聞的未來,不過CNN還在想辦法,而且,我們獲取新聞的方式每天都在變化,但毫無疑問,人們正在將注意力轉移到網路上,所以像CNN這樣的新聞機構必須弄清楚這一點。
因斯基普:我正在思考這個串流如何被使用,我知道CBS的網路串流服務,可以在電視上觀看。這是你想像中會發生的事嗎?對你來說,未來是什麼樣子呢?
柯斯特洛:我特別要說到CNN,人們喜歡觀看CNN的現場報導和突發新聞,我認為,這很難在線上的小螢幕上複製,這對全世界的CNN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吧?但他們需要時間來弄清楚,也許他們正與CNN+合作,但現在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看《金融時報》如何做數位轉型 保持訂閱的流動
好的新聞並不便宜,但是,如果讀者總是不願意為新聞付費時,其他收入(如數位廣告)又不穩定,製作經費要從哪裡來呢?
根據英國新聞媒體網站《Journalism.co.uk》報導,義大利佩魯賈國際新聞節一場座談中,《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數位編輯主管分享了在實務過程重碰到的難題。
過去幾個月以來,《金融時報》達到了100萬名數位訂戶的里程碑,並且推出了一款新的APP— FT Edit,以一小部分的標準訂閱價格為讀者挑出當日新聞精選。
《金融時報》數位編輯主管凱普蘭(Renée Kaplan)表示,獲得新訂戶比留住他們要來得容易,真正對公司收入有影響的是保持訂閱的流動。
.@FT's Renée Kaplan is one of the #DigidayChangemakers for media. Find out more: https://t.co/a1lMOxnJG2 @Digiday @rkapkap pic.twitter.com/JZz6tDiCXd
— FT Press Office (@FTPressOffice) June 1, 2017
《金融時報》數位編輯主管凱普蘭(Renée Kaplan)。(翻攝自推特)
訂戶的留存率是前進的關鍵目標,但在《金融時報》的應用程式「FT Edit」中,它也有辦法留住高達2,600萬的社群媒體粉絲,他們計畫讓一小部分的粉絲下載這個APP,第一個月免費試用,一旦認為體驗不錯,最終就會將這些人轉化為付費訂閱者。
換句話說,《金融時報》正試圖改變對廣泛客群的看法,包括更新內容、增加對生活方式、氣候議題和個人理財等面向的報導,並進一步建立關係。
凱普蘭補充,有很多賺錢的方式,但挑戰在於選擇你的策略,如果他們減少了觀眾之間的信任,有多少會在過程中損害您的品牌形象?
越來越多新聞機構開始經營電商,並透過報導寫作為電商或是附屬子公司撰文宣傳,以期望提高電商銷售業績。凱普蘭使用美國網路媒體《BuzzFeed》作為例子,從品牌角度來說,評論和推薦成人玩具可能是有意義且合理的,但顯然並不適用所有的人。
「一旦你弄清楚什麼是真正有效的,你就必須考慮下一件事,因為事情不會永遠持續有效。」凱普蘭說。
- US newspaper circulations: America’s top 25 titles have lost 30% of print sales in two years
- Newspapers keep eliminating print days. They say it’s for the best.
- CNN+ struggles to lure viewers in its early days, drawing fewer than 10,000 daily users
- CNN pulls the plug on the network’s streaming platform after only a month
- Perugia highlight: what is next for the business of new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馮建三X蔡蕙如X程宗明|巨型數位平台贏者全拿,新聞產業與內容生產者何去何從?
- 曹家榮X蔡如音X林玉鵬|當數位平台變成日常生活的基礎,文化生產有無新的可能?
- 林照真X蕭衡倩X吳琬瑜X王銘岳X胡光夏|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 谷玲玲X梁永煌X何榮幸X張潔平X陳順孝|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
- 「派拉蒙+」參戰!群雄爭霸的 OTT 市場,等著它的挑戰是什麼?
- 看奧運新選擇:體育賽事直播是 OTT 串流媒體大戰的新戰場
- 網飛Netflix:勢不可擋的線上影視串流平台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