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聞業之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報導策略及公關策略調查

朱弘川|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隨著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興起,新聞業及其運作方式已開始發生轉變。媒體公關服務商Muck Rack發布2022年最新媒體工作者調查報告,透過對媒體工作者的問卷調查,企圖了解社群媒體對報導策略的影響,及新冠疫情之下,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現況。
新聞題材漸遠離疫情 閱聽人對媒體信任度仍無有效提升
新冠疫情已在全球肆虐兩年的時間,仍有8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工作受到影響,但相較疫情爆發2020年的86%有所下降;而被指派報導疫情、醫藥保健題材新聞的比例,也從先前的65%略微下降至61%。
值得一提的是,已連三年(2020年至2022年)都有過半(58%)受訪者對自己職業前景感到樂觀,其中以宗教和時尚美妝路線的記者比例最高,皆超過了64%;另一方面,最「悲觀」的則是氣象(48%)和犯罪(46%)線的記者。
約莫三分之一的媒體工作者表示,閱聽人對其報導的信任度有所提高,但仍有47%回覆沒有改變。以報導路線來看,醫藥保健、農業和宗教路線記者認為閱聽人信任度增加最多,三者合計佔總體的39%;閱聽人信任度「下降」最多則是氣象和地方路線,分別為29%和28%。
關於新聞的引據,大多數記者認為,學術工作者的發言仍是最可信的(84%),其次是公司或企業執行長(66%,2021年為74%);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記者認為社群媒體上的網紅(17%)和產品代言人(14%)也可參考,比例相較於去年略有提升。總的來說,約79%的記者認為,只要能提供獨家的消息來源,他們會更有意願參與報導。
社群媒體成為記者的最佳幫手
許多記者已習慣在網路上找尋新聞線索,約有57%會參考報紙或雜誌的網頁內容,與2021年的58%相去不遠,社群媒體Twitter也達到18%的比例(高於2021年的16%)。
若單就社群媒體的喜好度,Twitter高達77%,其次是Facebook的39%,但許多記者已表示今年將花更多的時間在Twitter、LinkedIn和YouTube上。
2021年,有62%的記者表示會在意他們的報導被分享和追蹤的次數,今年仍有64%回覆會繼續關注。至於讓報導被分享的關鍵因素,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能貼近當下趨勢(71%),其次是文章所附的圖片和照片(65%),以及影片(25%),至於公司發言人的言論(8%)則最不重要。
53%的記者計劃在2022年參加更多公開的新聞活動
體育、時尚、美妝與政治記者預計今年將報導更多事件,但科技、電信和汽車路線記者,則對今年的各項公開活動持觀望態度。
約46%的記者表示,過去這兩年流行的線上記者會和網路互動模式,並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甚至有34%希望這樣的模式可以延續下去,其中以科技、電信、科學、醫藥保健、能源與環境路線的記者接受度最高,但體育、食品餐飲記者較不願意持續這種工作模式。
至於在參與線上記者會使用的軟體偏好度上,ZOOM的支持度最高達62%,排名第二的YouTube僅有9%。
公關和新聞媒體的曖昧不明 e-mail仍是受信賴的溝通模式
大約60%的記者表示,在報導有關公司和企業相關新聞時,會參考他們社群網站上的資料,但有44%的記者認為,現今許多公司和企業分享資訊的方式是過時的,其中以科技與電信路線記者最無法苟同。
約60%的記者表示,他們與專業公關(PR PROS)之間是互惠有益的,但離真正的伙伴關係(8%)還遠得很。59%的記者對公關的邀訪,仍持開放態度,這與去年大致相同,其中以宗教、時尚與美妝記者的接受度最高,但汽車線的記者「不回應」的比例則最高。
即便科技日新月異,仍有許多記者偏愛傳統的溝通模式。近94%記者使用e-mail往來,但也有15%的記者表示願意接到公關的來電,這一比例相較2020年成長5%。至於最適當邀訪的日子,多數的記者喜歡星期一,再依序遞減,星期日是效果最差的一天;而一天之中,早上5點至9點是最好時機,其次是9至12點,下午3點至晚間11點則效果最差。超過一半的記者回覆一天會收到1至5個邀約,一周平均5至25個;時尚與美妝記者收到邀訪最多,有10%回覆平均一周收到超過50個以上。
68%的記者認為,公關邀訪的文案篇幅不宜過長,200字以內最好,但美食和旅遊線記者則對200字以上內容接受度也很高。接近50%的記者表示,公關寄出邀約後,至少一封確認信(follow up)是可接受的,但也有10%表示不想收到任何的確認信。
與2021年類似,時機不恰當是記者拒絕邀約的主要原因(24%),其次是缺乏個人化(lack of personalization,22%)。許多記者表示,他們未來將拒絕與自己不相關、偏離主題、不符地方所需,或文筆極差的公關邀訪。
疫情之下 新聞記者勞動條件堪慮
這次調查中,有83%的受訪者自認是全職工作者,其中包含了記者、編輯或部落客,以及全職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根據統計,平均一個記者要負責4個分線或主題(BEAT),較2020年3個略為增加,其中以政治、政府和司法路線的負擔量最重,接近50%,其次是藝文32%和環保29%。
51%的記者每周要發布5篇以上的報導,8篇以上的比例也達33%,相比2020年的31%略微增加。其中以「氣象」路線的記者最多產,43%的氣象記者回覆一周要製作11篇以上的報導。
約有74%記者的作品都在所屬媒體網站上發表,其中同時紙本出版的比例佔41%。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興起的podcast佔1%,但純紙媒(無網路出版)已大不如前,僅剩5%的佔有率。
至於記者自身偏愛新聞發布形式,除了網站(38%)和紙本出版(25%)外,多數新聞工作者偏愛新聞通訊(17%)和podcast(15%)的形式。
(本次共調查2,547位新聞工作者,成員53%來自美國,11%來自英國,8%來自亞洲,非洲和加拿大各佔6%,歐洲佔5%等,調查時間為2022年1月4日至1月25日。)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1 年社群媒體使用:YouTube 稱霸
- 在民主退化的浪潮中,社群媒體該如何負起責任?
- 葉瑜娟|疫情之下的五一:媒體如何維護自身勞權
- 美國過半社群媒體使用者厭倦政治性貼文和討論
- 2020 年美國跨社群媒體平台新聞使用情況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