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吉隆X史書華X李又如X柯皓翔X李怡志|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

2022 年 03 月 0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世界上你所能想到的事物,都能被量化、分類。  --台灣數據新聞推手 《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

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A組第三場「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中,台大新研所副教授謝吉隆與《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READr》記者、數位專題製作人李又如、《報導者》數據記者柯皓翔,以及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李怡志等人,一同探討資料分析在媒體生態中的角色定位。

新時代新聞人材培育 資工專業與新聞專業須並重

經過網路時代的洗禮後,新聞機構無不力求數位轉型,在這樣的努力之下,一種名為數據新聞的新聞類型開始出現在人們眼前。但究竟什麼是數據新聞?又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練就?

謝吉隆表示,他自已是資工背景出身,剛到台大新研所教書時,本來以為只要教會學生寫程式就好,沒想到還得教學生寫新聞。他發現數位化的過程,除了「資料」之外,還有「數位敘事」的成份,因此,數據新聞人材的培育不能只有寫程式的能力,還要有敘事、新聞的訓練,牽涉各種實務和方法

「你培育的人才不是一門課,而是要兩、三門課才能搞定。」謝吉隆說道。(陳洧農攝)

「你培育的人才不是一門課,而是要兩、三門課才能搞定。」謝吉隆說道。(陳洧農攝)

多樣化的部門編制 依報導屬性機動調整

不同於一般人所想像,彷彿要一打工程師才能撐起的數據新聞部門,史書華所屬的《天下》數位敘事團隊是僅有四人的編制:主編、專案管理、前端工程師和一位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設計師。其中主編史書華身兼記者之職,並且除了UI設計師之外,另外三人都身兼數據研究的職能。

該團隊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即時數位敘事、數據驅動(data-driven)報導,以及創新新聞敘事。

「即時數位敘事」包括人們熟知的選舉開票、疫情儀表版等;「數據驅動報導」的經典案例,則是像〈「大排長榮」打亂歐亞貿易〉這種藉由事件前後相關數據的取得,來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的類型。「創新新聞敘事」是該部門的長期目標,希望透過有效運用新的網頁與數位技術,把新聞敘事做得更好,例如用最新的3D技術,讓新聞呈現更加一目了然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史書華說:「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的傳播與議題的擴散力,來經營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和信任度。」

史書華在組織內部最常合作的組別是調查報導組,因為對方常會遇到無法解決的資料分析問題。(陳洧農攝)

史書華在組織內最常合作的組別是調查報導組,因對方常遇到無法解決的資料分析問題。(陳洧農攝)

相較於《天下》十分精簡的人力編制,《READr》的陣容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READr》是一個專注於開放、開源寫作的資料新聞團隊,同時也是《鏡週刊》的程式設計中心,有前端、後端、App及網頁設計等工程師,另外加上兩位專職記者,包括身兼數位專題製作人的李又如,和另一位兼作社群編輯的記者。

該團隊專注於製作資料新聞,除了量化型的資料之外,也包括質化資料的專題,例如與白色恐怖受害者相關的《轉型正義之路》,透過許多個案來還原當時加害者、審判系統以及受害者的故事。

跟《天下》和《READr》相比,《報導者》的多媒體團隊架構又是另一種不同的形態。

柯皓翔表示,一開始團隊的組織採用的是經典的「記者—工程師—設計師」三角架構,經過不斷的學習與討論,遂步演變為現在依專題性質與需求來彈性調配數位能量比重的模式。

陳又如表示,形式上的炫技不是重點,但是好的形式可以成為內容的輔助,甚至成為內容的一部分。(陳洧農攝)

李又如表示,形式上炫技不是重點,但好的形式能成為內容輔助,甚至成為內容一部分。(陳洧農攝)

數據新聞是職業、路線,還是文體?

李怡志表示,數據新聞在台灣大多被認知為一個職業,在這樣的認知下,技能會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其優點在於,團隊會進步得很快,也能夠與跟其他相關的工種結合,例如工程師、UI設計師。而壞處是,進入該領域的門檻會變高,圈子外的人會傾向於認為自己不會、也不需要做數據新聞。

但他認為,數據也是新聞素材的一種,是新聞採訪無法避開的要素,新聞記者應該要能採訪並耙梳數據。因此,數據新聞應該是一種文體、寫作方式;而「數據驅動」應該是新聞工作者只要想學就學得會的技能

這樣的觀點深得史書華與李又如的認同。李又如說,她不會自稱是資料記者,因為採訪資料本來就是現代記者必須要有的能力。史書華則表示:「我不是每次都要運用這個能力,但是它幫我開了一扇門、一雙眼。」

李怡志認為,數據敘事應該是一種文體,並且和任何文體一樣,也可以是優美的寫作。(陳洧農攝)

李怡志認為,數據敘事應該是一種文體,並且和任何文體一樣,也可以是優美的寫作。(陳洧農攝)

讓數據新聞素養更加普及的願心

史書華與李又如都表示,希望能讓製作數據新聞的技能推而廣之,而不是只侷限在自己的部門。因此史書華經常和同事們分享好的新聞作品,讓其他記者也可以了解什麼是資料新聞、什麼叫數位敘事。「我們不想把這樣的技能只圈在自己人身上。」史書華說道。

李又如說,雖然自己現在專職製作數據新聞,但其實自己在學校時根本沒有學過相關技能,甚至沒聽過數據新聞,「我覺得只要你有興趣,真的不用怕技能點不起來。」

另一方面,李又如也覺得,自己似乎沒有立場去要求一個記者放下每天的例行公事,去學資料視覺化,或是作更深入的挖掘,「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同事們看到,我們就是這樣做新聞。」

資料新聞仍要回歸新聞的初心

柯皓翔說,「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始終是各世代新聞工作者的目標,這牽涉讀者需求、科技發展、敘事技藝,以及新聞題目以何種形式存在。而資料新聞的優勢在於:能用當代語言服務讀者,使複雜的資訊更容易理解,進而召喚同理心

柯皓翔表示,在深度報導的調查中,數據往往扮演關鍵的驅動角色。(陳洧農攝)

柯皓翔表示,在深度報導的調查中,數據往往扮演關鍵的驅動角色。(陳洧農攝)

但他也強調,這不代表過往的編採典範不再重要,在數據新聞的架構內,反而是要將傳統經驗化為助力,讓故事有更多可能性,才能提升讀者閱聽體驗

李又如也表示,資料新聞依然是新聞,扎實的採訪經驗和技巧、專題組織能力以及寫作風格等要素仍然重要。而最重要的,仍是「你想做什麼樣的報導、什麼樣的記者、說什麼樣的故事」。